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处理要点
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是一种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病变,仅限于上皮性肿瘤,不包括生殖细胞和间质肿瘤。虽然细胞学特征提示为恶性,但无明显浸润性病变,疾病进展缓慢。与侵袭性卵巢癌相比,交界性肿瘤发病较早,约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5%。接近75%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在诊断时处于I期。
该类疾病的命名存在混乱,常包括:卵巢交界性肿瘤(BOT)、不典型增生性肿瘤(APT)和低度恶性潜能肿瘤(LMP)。2003年8月美国BOT会议上就BOT的某些病理学分歧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引入微乳头型SBOT、间质微浸润、上皮内癌以及腹膜种植等病理诊断概念,为BOT的相对合理治疗提供了依据,并明确指出:BOT分为浆液性、粘液性、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Brenner等类型。
交界性肿瘤多有以下特点:1.诊断必须基于原发灶的病理学依据;2.肿瘤病灶须进行广泛连续切片,以排除侵袭性癌的可能;3.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95%;4.起源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侵袭性癌发展较缓慢,且一般对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不敏感;5.偶尔可观察到腹膜种植转移的自发性逆转;6.针对早期的浆液性病灶,年轻患者预后较好;7.即使初次手术后有较大残留病灶,交界性肿瘤的病死率也很低;8.大网膜或其他部位有转移病灶的患者,容易早期复发,且对化疗不敏感。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分类包括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透明细胞样交界性肿瘤、移行上皮样交界性肿瘤等。其中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透明细胞样交界性肿瘤、移行上皮样交界性肿瘤较为罕见。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OT)占所有交界性肿瘤的67%,具有真正“交界性”的生物学特性,多见于20-50岁女性,平均患者年龄为46岁。粘液性交界性肿瘤(MBOT)分为肠型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宫颈管型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又称浆粘液性交界性肿瘤)、粘液性交界性肿瘤合并原位癌、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
交界性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全面分期手术或减灭术,具体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和肿瘤情况而定。无浸润性种植的患者,术后随访即可,无需化疗;有腹膜或大网膜浸润性种植的患者需要附加化疗;>I期且有残留病灶的患者,铂化疗具有较高的反应率,但不改善远期生存率;短期内复发者往往是首次治疗时漏诊浸润性种植病灶,需进行化疗;晚期复发者可考虑行二次细胞减灭术。有浸润性种植患者需化疗。单侧粘液性肿瘤患者,推荐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单纯浆液性瘤患者可切除附件或剥除肿瘤。双侧浆液性肿瘤患者和双侧粘液性肿瘤患者推荐双侧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