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癌中之王”: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与治疗进展
在消化道肿瘤中,胃癌和肠癌的知名度相对较高,但胆道恶性肿瘤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胆道恶性肿瘤与胰腺癌一样,被誉为“癌中之王”。其早期发现困难,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不佳。特别是胆囊癌晚期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仅为2%—4%,而晚期肝门胆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只有10%左右。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胆囊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已排名第五。
胆道恶性肿瘤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胆囊癌和胆管癌,后者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及上段、中段、下段肝外胆管癌。其中,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主要是胆囊黏膜上皮腺体恶性增生所致。胆囊腺瘤性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胆道寄生虫病和胆胰管合流异常等都是诱发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胆道恶性肿瘤之所以凶险,不仅因其会阻塞胆道系统,严重损害肝功能,又可继发胆道感染,而且极易侵犯临近正常组织,如肝脏、门静脉、肝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进而加重损害并使手术变得异常困难。因此,中晚期胆道恶性肿瘤伴随的区域淋巴结广泛转移、腹膜的种植转移和肝脏转移,往往导致肿瘤无法根治切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胆道恶性肿瘤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如果出现黄疸,伴有体重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差等,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因此,定期体检,特别是提高对“4F人群”的筛查,非常重要。 “4F”是4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包括“fat”、“female”、“forty”、“family”。译成中文,是指肥胖、女性、超过40岁及家族史。这些是临床医学已经发现和胆道结石密切相关的“风险因子”,间接增加了罹患胆道恶性肿瘤的风险。
胆道恶性肿瘤缺少有效的筛查指标,诊断主要依靠CT、MRI等影像学资料,联合相关肿瘤指标。提高胆道恶性肿瘤早期检出率的关键是监测高危人群,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萎缩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等患者。一般,患有胆结石和胆囊息肉者,尤其是长期患病者,至少每年做一次B超筛查,以期尽早发现胆道内病灶。
根治手术是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核心。胆道恶性肿瘤毗邻重要器官血管,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可能需要多脏器联合切除,更强调规范、彻底和精准性。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解除黄疸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能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经皮肝穿刺治疗(PTC)及十二指肠镜下放置支架,可缓解黄疸引起的皮肤瘙痒,并改善肝功能。结合放化疗可能使肿瘤体积缩小,延长生存时间。可见,只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患者仍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