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骨转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经历了从无知到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骨折的发生。近年来,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利用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来指导骨质疏松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组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产物,可以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CTX)是两种常用的骨转换标志物,它们都与I型胶原的代谢有关。P1NP是成骨细胞合成I型胶原过程中的产物,属于骨形成标志物;而CTX是破骨细胞分解I型胶原后的产物,属于骨吸收标志物。
有时候,医生会错误地认为在骨质疏松患者中,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应该是相反的。然而,实际上,骨的吸收和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偶联过程,骨吸收加快必然伴随着骨形成加快。因此,在临床上,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同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常常是一致的,要么都增高,要么都正常。
研究表明,骨转换标志物(包括CTX和P1NP)较高的老年人,其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较低,且骨转换标志物增长越快,其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下降也越快。因此,保持较低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有助于延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质丢失。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只能反映骨质丢失的速度,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要诊断骨质疏松,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定的骨密度。
在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中,常常会涉及到“高转换”和“低转换”这两个概念。目前一般建议参照30~44岁绝经前健康女性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来制定本地区老年女性的参考值范围。血清CTX和P1NP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10~0.65μg/L和17.1~64.7μg/L。鉴于血清CTX和P1NP的变化趋势和临床价值相近,目前一般优先选择血清CTX水平来进行初步判断。参考国内外文献,不妨以血清CTX参考值范围上限的一半做为高、低转换的分界点。
基于骨转换标志物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对于低转换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暂时不需要接受抗骨吸收药物治疗,而只需接受非药物治疗措施;对于高转换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早接受双膦酸盐类等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骨转换标志物。如骨转换标志物仍处于高转换水平,常提示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如患者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处于低转换水平,则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抗骨吸收治疗有效,应考虑进入药物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