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
接种乙肝疫苗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副作用较小。接种后,人体通过主动免疫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据统计,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阳率超过95%,并且有效保护时间越长。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HBs滴度较低,无法达到保护阈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此外,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滴度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当滴度降至保护阈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
因此,为了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定期进行抽血化验,检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检查抗-HBs滴度。若滴度低于10~100mIU/ml,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一次;若滴度在101~1000mIU/ml,应在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若滴度在1001~10000mIU/ml,可在4~6年内复测;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及时复种。
此外,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HBs,但仍然患了肝炎。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总之,接种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低于保护阈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
为了更好地预防乙肝,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乙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
3.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乙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4. 加强对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监测,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乙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