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博士研究生的焦虑、抑郁与自杀观念研究数据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外人眼里,高学历人群是生活充满希望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的。可是研究发现:自杀是中国总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人群占首位其中青少年自杀率全球居高。
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悲观并不相通?

通过近几年媒体讨论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杀、抑郁等心理问题不只是“心理脆弱”可以解释的。

 

             高学历人群、更容易自杀?

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焦虑、抑郁已是很常见的一种状态。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容易emo了。

高学历人群实际上是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调查发现越是追求优秀、追求完美、追求成功的人,会较容易得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 相较于主要忙于课程的学生而言,处于综合考试和论文阶段的学生更易忧虑;

• 该群体既需面临课业、教学和科研竞争压力,同时还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社交孤立、家庭照料和经济不稳定;

• 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入学人数增加,但终身学术工作机会并未与其匹配性的相应增加,加剧了毕业后求职竞争和压力;

• 其他:学习工作的效率压力、自我怀疑、不确定的职业前景、恶劣的居住环境、缺乏睡眠、感到被贬低、师生关系、经济挑战、工作生活难以平衡、感到被孤立和孤独等因素,也加重该类群体的焦虑情绪。

 

在面对竞争和高压环境时,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越高学历的人群越有一种不服输、不愿意接受自己失败了的事实,并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痛苦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Meta分析博士研究生的焦虑、抑郁与自杀观念研究数据

本研究共纳入32篇文献,涉及29项独立研究,其中26项研究评估了抑郁症状,19项研究评估了焦虑症状,6项研究评估了自杀观念。

 

                        数据分析

■抑郁症状:有16项研究(N=23,469)报告了抑郁症状发生率。结果显示,存在临床显著抑郁症状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约为24%

■焦虑症状:9项研究(N=15,626)报告了焦虑症状发生率。结果显示,存在焦虑症状的博士研究生比例约为17%

■自杀观念:6项研究报告了博士研究生自杀观念的发生率为2%-12%

 

结论

1、在师生关系恶化时,导师与学生之间威权关系可能会妨碍该类博士研究生寻求合理帮助

2、博士研究生主动寻求帮助的人并不多,报告心理健康问题的博士研究生中仅约1/4正在接受治疗

本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群体中临床显著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4%和17%,高于普通群体中的成年人。

尽管抑郁和焦虑症状在博士研究生群体中高发,但是该群体中寻求帮助的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担心损害学术生涯、经济不稳定、缺少时间、缺乏寻求帮助的意识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相关因素(如专业人员数量少、服务可及性差等)。

综合来看,抑郁、焦虑在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应引起社会和专业人士的重视,及时给予系统性的干预。

 

参考文献:Satinsky EN, Kimura T, Kiang MV,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Ph.D. students. Sci Rep. 2021; 11(1): 14370.

 

二、如何自我缓解emo情绪?

1、 拒绝自我沉默、接纳自己

 

社会都在告诉我们该如何成功,但是没有人说:失败了怎么办?做错事了怎么办?

当遇到困难或不如意时候不要憋在心里,可适当反思,不要独自钻牛角尖。拒绝内耗,与家人沟通、与朋友沟通寻找解决办法。需要适当的社交。

接受支持与爱,也接受不被看好的声音。既然不能改变,就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2、 学会让自己转移注意力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遇到糟心的事,睡一觉再说”

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长期把焦点注意在紧张害怕的事情上,也不要试图去强制压抑这些胡思乱想,

                   转移注意力四法:

一、消遣转移法:散步、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

二、繁忙转移法:有意的安排事情做,无暇顾及烦恼

三、心理暗示法:通过心理暗示改变当时的状态

四、改变环境: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去见想见的人

 

3、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可缓解情绪,宣泄情绪,可促进大脑的多巴胺分泌。运动类型有很多种,例如: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之类的挥拍运动。在这类运动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你打过来、我打过去,都是需要集中精力去预判。相互还会学习聊天,这一系列的行为对身体健康、情绪宣泄是有用的。

4、 不定时咨询心理辅导

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当自身情绪、躯体问题或者负能量积累到无法自拔时,别忘记,还有我们!

一定要去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沟通。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