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如何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这三个方面要做好!
随着外科技术的改进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肾移植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肾脏替代疗法。但做完移植手术并非一劳永逸,如何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一直是移友最为关心的话题。
根据研究显示,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目前影响肾移植长期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提及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就离不开三个方面:重在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重在预防:慢性排斥反应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器官移植术后已经很少会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那么移植物长期生存的难题就是慢性排斥反应,这一类排斥反应的发病缓慢,进展隐秘,它主要由人体的B细胞产生了针对移植物的微量抗体从而引发一个非常低水平的免疫应答反应,它的具体表现是对移植物内的一些微血管进行了一个持续性的损伤,导致血供不足、器官功能逐渐下降,最终移植器官就丧失功能。
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手术6个月以后,随着排斥药物用量的减少,移植受者的免疫功能也逐渐恢复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但此时仍需要注意慢性排斥的问题,其症状可归纳为“三高一低”:血肌酐、血尿、尿蛋白升高,尿量逐渐降低,还可伴有肾区肿痛、关节酸痛等。
如何预防慢性排斥反应?
01
严格按照移植医生处方服药,不可随意自行减药、停药。
02
过度劳累、熬夜、淋雨受凉、病毒感染都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应尽量避免。
03
遵照移植医生的医嘱监测重要体征,如:每日早晨及午后测量体温、每日早晨记录体重、监测血压、准确记录24小时的尿量。
04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移植肾区,避免硬物碰撞;注意移植肾的大小、软硬度及有无疼痛;拥有营养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适度运动锻炼。
05
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且不要接种减毒活疫苗。
及早发现:监测与活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也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早干预是可行且必要的。
术后定期检测各项指标与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一方面是为了“未雨绸缪”,及早发现并处理各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肾友移植术后会出现血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无尿或少尿等症状,而引起这些症状的因素较多,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所以常常需要依靠肾活检来明确具体病因、病情、病种和发病机制,从而帮助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注意:一旦在随访检查时发现特异性抗体转为阳性,应尽早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以明确是否存在排斥反应以及判断其活动性病变和非活动性病变的量化评分。
对任何慢性活动性病变而言,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都是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预防措施。
个体化治疗:遵循医嘱
肾移植术后不同的移友在所用的药量方面可能会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药物吸收、药物代谢和药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强度方面都有所不同。换句话说,用什么药、吃多少量、何时调整剂量都是根据术后个人情况决定的,医生也无法开出适合所有移植受者的统一用药方案。
建议移友在遵循医嘱服药期间对服药的种类、血药浓度、药物增减、异常症状等进行完整的个人记录,以便复查时医生根据术后情况调整用药。避免擅自停用药物或使用未经医生同意的药物,包括中药或偏方。
写在最后
做了肾移植手术并不代表万事大吉,想要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还是需要术后积极的自我管理,如按时吃药、合理饮食、定期随访等。
声明:方案因人而异,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本文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及网络,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