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波动的血糖更具危害性?
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因素,导致其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加上有些糖尿病患者还存在饮食控制不佳、用药不合理、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等因素,使得血糖总体水平升高以及血糖的波动性增大。
血糖波动的危害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并不是完全恒定的,通常会随着饮食和活动有所波动。然而,这些波动的幅度较小,这是由于人体有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能够使血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血糖波动往往明显增大,尤其是由于餐后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发生,带来更多健康风险。
餐后高血糖认为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而低血糖,特别是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导致的低血糖,其危害有时比高血糖更大。
临床研究的发现
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血糖波动的危险。一项研究同时观察了波动性高血糖与稳定性高血糖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波动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要比稳定高血糖更严重。这是因为波动性高血糖更容易激活体内的蛋白激酶C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加剧,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从临床角度看,波动性高血糖显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死于微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这是因为长期稳定的高血糖状态下,组织细胞会逐渐适应,损伤的速度也趋于稳定。而血糖波动会破坏这一适应机制,加速组织细胞的损伤。
如何平稳控制血糖
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然而,强化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低血糖的风险增加,进而引发更大的血糖波动。因此,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理念。该理念强调,不仅要降低高血糖,还要防止发生低血糖。
- 控制血糖包括两方面:
①控制血糖的总体水平
②控制血糖的波动性
仅仅控制血糖平均值是不够的,因为两个糖化血红蛋白值相似的患者,其血糖波动的情况可能大不相同,而波动越大,病情越严重。
血糖波动的监测与评估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波动情况。现代临床上,医生更多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来精确测量患者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
- 如何减少血糖波动
为了减少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注意饮食,还需要合理选择降糖药物。以下是几种能有效控制血糖波动的药物及方法:
①控制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过去,很多患者会在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来控制基础血糖水平,但由于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夜间或清晨的血糖波动。相比之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持续作用24小时,不会产生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能更平稳地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风险。
②控制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减少餐后高血糖。此外,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都能快速控制餐后血糖,减少其波动,且低血糖风险较低。
③改进胰岛素的给药方式:胰岛素泵是一种更先进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它能够模拟人体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保持血糖稳定,显著降低血糖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