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细菌入侵的四个漏洞和化脓成瘘的八大间隙
一 肛门细菌入侵途径
(一)肛缘皮肤
肛缘皮肤有三多,毛发多、皱褶多、腺体多,所以特别容易藏污纳垢,如果不注意清洁卫生,很容易引起皮下感染,导致皮下脓肿。细菌通过这一入口入侵肛门,一般都不会太深,也不会太广。
(二)肛管皮肤
前面提到肛管皮肤有很强的坚固性,如果没有裂伤和破损,一般不会被病菌侵袭。细菌通过这一途径入侵肛门多是发生在有肛裂的患者身上,主要是皮下肛瘘,前后侧位较多见。
(三)血行途径
邻近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感染,当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会通过血液途径进入肛门周围引发感染。这种途径临床较罕见,其特点是病灶没有内口。
二、化脓成瘘的八大间隙
细菌通过以上四个途径进入肛门内部后,还要寻找落脚点,寻找“好欺负”的攻击目标,这些目标就是肛门直肠周围的间隙。所谓间隙就是空间和缝隙,这些地方填充的都是脂肪,被细菌感染后会很快成脓,日久迁延,就会成瘘。肛门和直肠周围主要有八个这样的间隙,每个间隙发病后的特点、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需要我们去—一了解。
(一)肛周皮下间隙
肛周皮下间隙分布在肛缘皮下,前后左右都有,但发病以后侧和两侧居多,属于最表浅的间隙。感染途径是肛窦和肛缘皮肤。病灶多局限很少向周围蔓延。内口在病灶相对应的齿线位置。手术相对简单。
(二)会阴筋膜下间隙
会阴筋膜下间隙位于肛门前侧,女性较小,男性范围广,一直延伸到阴囊根部。这一部位的间隙分深浅两层。浅层和肛周皮下间隙相通。感染途径是肛门前侧齿线处的肛窦和裂伤的肛管皮肤,所以内口一般也位于此处。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向阴囊蔓延。
(三)肛管后间隙
肛管后间隙位于肛门后侧,分深浅两层,浅层和肛周皮下间隙相通。深层通向两侧坐骨直肠窝间隙。感染途径是齿线处后侧肛窦和肛门后侧裂口。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位置。发病后易向两侧蔓延。
(四)坐骨直肠窝间隙
坐骨直肠窝间隙是肛周最大的间隙,左右各一个,并通过肛管后深间隙相通。感染途径基本是肛窦,内口位置有两种可能:一是和病灶相对应位置,二是后正中位置,具体如何判断将在后面相关章节介绍。这两个间隙感染后症状非常严重,会向对侧蔓延,形成马蹄或半马蹄形脓肿。绝大部分复杂肛瘘都是来源于这一部位的脓肿。
(五)括约肌间间隙
括约肌间间隙是指内外括约肌之间,严格讲这一部位没有明显间隙,但这里却是众多肛周感染的原发部位。前面谈到肛窦是细菌人侵肛门的最主要入口,但真正进入肛门内部依靠的是肛腺,而大部分肛腺的腺体位于括约肌之间。细菌往往是先在这里感染,然后再向其他各个间隙扩散蔓延。其内口没有确定部位,但以后正中齿线位为多,蔓延方向也不定。
(六)直肠黏膜下间隙
直肠黏膜下间隙直肠下端黏膜下,前后左右都有,属于高位间隙,细菌人侵途径是肛窦,病灶多局限,也很少向周围蔓延,内口和病灶在同一位置。
(七)直肠后间隙
直肠后问隙位于直肠后侧,是所有间隙中位置最高的。细菌感染途径是肛窦,内口在后正中齿线处,发病后有可能向两侧骨盆直肠间隙蔓延,形成高位马蹄脓肿和肛瘘,临床治疗难度大。
(八)骨盆直肠窝间隙
骨盆直肠窝间隙位于直肠下端的两侧,左右各一,盆底之上、腹膜之下,下面对应的坐骨直肠间隙,属于高位间隙。感染途径是空、内口多位于后正中齿线,发病后有可能借道直肠后间隙向对侧意征,也可能向下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