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白云霞

身体上的伤痕怎比得上心里的痛

身体上的伤痕怎比得上心里的痛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有自伤行为的人群,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美丽的装扮下藏着一颗“玻璃心”,长长的衣袖下遮盖的是密密麻麻刀割的伤痕。

他们大都会有人际关系不良,内心缺乏安全感,很难相信他人的特点。情绪也极其不稳定,前一刻还兴高采烈,下一秒就可能暴跳如雷。他们总是害怕被他人“抛弃”,总会设置一些难题试探自己与别人的人际关系是否稳定。周围的人与其相处过程中总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为此十分辛苦。

小米(化名)第一次来心理门诊就诊,来的原因是不想上学,老师认为其平时行为奇怪让家长带她看看心理医生。

小米说不愿上学是感觉处理不好与同学及与老师的关系。她回忆说,最初是因为跟同桌闹着玩,用笔在对方身上画,闹着闹着就觉得对方有些过分,但自己一向脾气好就忍着,后来感觉忍不住了,就从书包里拿出削笔刀扎对方的腿。老师知道后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老师认为一个女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而且被叫到办公室也没哭,非常不正常,所以就说她有“心理疾病”。小米说在班级里根本没有知心朋友,为了跟同学玩常常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每日也很辛苦。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她跟爷爷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时常饮酒,喝醉了有时会打她,不喝酒的时候也很少关心她。平时很少能看到妈妈,并且爷爷、爸爸时常辱骂妈妈,说妈妈不好,不让她与妈妈联系。她感到自己非常的孤独,这个世界上好像没人能理解她,没人需要她,自己非常的多余。因为孤独,害怕被别人抛弃,所以要讨好亲人,讨好同学。然而过度的讨好并没有换来知心好友,反而是同学的欺负与看不起。对父亲的讨好仍然换来的是平时的冷漠与醉酒后的殴打。小米时常感觉自己的情绪波动较大,有的时候挺开心的,但大多数时间是不开心,寂寞,孤独的,时常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知道为什么就发脾气,以至于过后又要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别人,赔礼道歉。当她内心无助,绝望,烦躁时,就会忍不住用刀割自己的手臂。

她大方地向我展示她的左前臂,密密麻麻的都是刀割的伤痕,有的是新伤刚结痂,有的则已是瘢痕。她说每次特别难受的时候唯有疼痛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知道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我问她,“这么明显的伤痕,爸爸没发现吗?”。她笑一笑说:“爸爸看见了,我还正想怎么撒谎说这个事情,我爸自己就说这是猫抓的”。小米笑容的背后透露出对父亲的失望与伤心。

小米描述自己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感觉旁边有人看着自己,在自己特别伤心,孤独,难受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人抱着自己,尤其是躺在床上这种感觉更强烈。她说如果这个人是真的就好了,时常看着我,关注着我,抱着我,安慰着我,可我知道这是不真实的可我需要这种感觉。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将小米类似情况的人群归纳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具体为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表现为下列 9 项症状中的 5 项(或更多)症状即可诊断。

  •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 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 慢性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 短暂的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裂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会在目标即将实现时出现自我毁坏的模式(例加,毕业即将来临时辍学;在讨论治疗进行得如何好之后出现严重退行;当关系可以明确地继续进行时将它破坏)。有些个体在应激下可以发展出精神病样症状(例如幻觉、体像扭曲、牵连观念、临睡前的幻觉现象)。比起人际关系,该障碍个体可能对过渡性客体(例如,宠物或某种无生命的物件)感到更加安全。该障碍个体,尤其是那些与抑郁障碍或物质滥用障碍共病的个体,可能因自杀而过早死亡。自虐行为或自杀未遂可能导致该障碍个体的躯体残疾。反复失业、教育中断、分居或离婚很普遍。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引发家庭暴力、工作效率下降、性瘾、赌博、自残、犯罪等等。躯体和性虐待、忽视、敌意的冲突、早年父母丧失,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童年时期较常见。边缘型人格障碍还饱受其他心理疾病的困扰,常常与抑郁和双相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贪食)、创伤性应激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疾病共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人群内心的苦楚,身心的煎熬鲜为人知。公众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没有足够的理解,这一人群遭到长期的忽视。但该障碍对患者本人及他人的影响,破坏性因未对该疾病的认识也未及时得到干预与解决而持续存在并加重。倘若您遇到类似的境遇,或您发现您的孩子身上有不明伤痕,淤青时请到心理门诊就诊寻求解决的办法。

该文中的小米,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自伤行为已消失,情绪也有改善,但如何让她相信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内心有安全感,不再怕被抛弃仍需要更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来修复和改善。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我该如何表达我的“抑郁症”           ——一例学生抑郁症案例分享

随着张国荣,崔永元,乔任梁等明星罹患“抑郁症”的爆炸性新闻,“抑郁症”的相关信息也越来越多的闯入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们对“抑郁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却未曾真正的了解它,更多的是谈“抑郁症”而色变,不知如何应对与处理,致使真正患上“抑郁症”的人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我的患者当中,A 同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这次来心理咨询门诊,是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带她来的,所以从家长到她自己都不是自愿的。家长并没认为 A 同学有什么心理问题,A 同学也跟家长说,自己挺好的,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一家三口来到我的门诊。老师让 A 同学来心理咨询门诊,是因为发现她手臂上有很多用刀割过的伤痕,虽然不深,但老师发现已经很多次了,担心其出问题,所以通知家长带她看医生。A 同学的妈妈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说这个孩子在初中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A 同学看起来乐呵呵的,也不发表什么言论。 了解完基本情况后,请家长回避,我与 A 同学正式开始心理咨询。家长出去后,我明显的观察到 A 同学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低着头,双肩下沉,躬着背,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A 同学直接表达,“医生,我知道我得了抑郁症,只是怕父母担心,而且他们不会相信我得抑郁症的,所以我在他们面前总是一副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她向我表述,他在学校的几次情绪失控,有时用一杯凉水直接从头上浇下来,有时生气的时候会用眉刀割自己的手臂,还给我展示了她的伤痕,有的是最近刚刚结痂的,有的是看起来很久的疤痕。还有一次在班级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跳楼,但因纱窗太紧,在开纱窗的过程中被同学叫住才停了下来。她还不避讳的说,其实计划自杀已经很久了,在网上查过相关的资料。并跟父母开玩笑的说,让他们再生一个,其目的是认为如果她真的离开,至少她们还有一个孩子。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原则是,当患者有明显的自杀观念及计划时是一定要向家属交代的,建议他们去有病房的医院住院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可其父母不以为然,说那不可能,小孩子只是说说唬人的。无奈下,我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如果不想去住院,目前不想服药,也要坚持心理治疗。 一周后,A 同学又在父母的陪伴下复诊,她说跟我聊完后感觉好一些,终于有一个人了解她的处境。她说听同学们谈论乔任梁的自杀事件,内心非常气愤,气愤为什么世人这样不理解抑郁症病人,她想为抑郁症患者说几句话,又害怕被同学们看成异类。A 同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子,她喜欢画漫画,喜欢写作,她说她自己正在画一本患了抑郁症女孩的漫画,这个女孩最后是好,还是自杀的结局她还没有想好。我鼓励他坚持写作,坚持画漫画,用这样的方式升华她自己的情感。咨询过后,我又是百般解释抑郁症,以达到其父母认识抑郁症,正视孩子的病情,其母亲也落下了懊悔的眼泪。随着一次次咨询,A 同学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她说“我真的没想到,我会活着度过这次期末考试,现在我想通了,我想听您的建议,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继续写作,继续画漫画,等我有一天成功了,出名了,我要为抑郁症代言,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抑郁症,正视抑郁症”。后来,因为 A 同学马上要高考,学习忙,就没再来复诊。其后,我随访了几次孩子的母亲,其母亲说孩子状态很好,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患上抑郁症的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能很好的通过网络,书籍获得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但是他们的家长却存在滞后性,很难准确的理解抑郁症的相关信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难以置信或不愿意相信,孩子会患上抑郁症。然而学生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经济基础上都尚未独立,尤其是每日都去上学,时间更加不自由,这就导致即使学生自身知道自己有抑郁症,却没有时间跟金钱去医院就诊,向家长求助,家长却不理解,不重视,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病情。在学校,学生不敢向同学透露,怕被同学排斥看不起,不敢跟老师透露,怕被劝退学。这样的两难境界,让这些患上抑郁症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国家要求各学校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校内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宣教,筛选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定期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如有自杀风险,精神异常等需进一步治疗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至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少一个抑郁症患者,少一个不幸家庭。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16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出不去门的王大爷

王大爷第一次就诊,由其老伴搀扶着进门,不稳的步态,给我的第一想法是不是走错了门诊。坐下来询问病史,才知道王大爷最近这三年一直在看病,奔走于各个医院的“内科”,“神经内科”。曾服用过很多药物,最开始有效,但后来效果不明显。那是什么原因让王大爷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奔走在各大医院呢?原来王大爷有个“怪病”,就是总觉得双腿无力,害怕摔倒,以至于现在不敢出门,在家也很少活动。家人与他本人都觉得他得了很重的病,可就是怎么查也没查出来,吃什么药也不见改善,无奈之下听从神经内科医生的建议,来心理门诊看一看。 在与王大爷的接触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王大爷语速较快,除了不敢走路,还有心烦,容易紧张,害怕,时常还感到身上忽冷忽热的,变的比以前敏感,就连吃饭也要放凉了再吃,怕烫。睡眠差,入睡困难,时常吃“安眠药”,但仍有睡不好的时候。睡不着就心烦的在家里走来走去。当时我诧异,怎么在家能走呢?王大爷说睡不着的时候就躺不住,就想下地走,走一会儿累了就歇会。在我的鼓励下,王大爷延着墙边走了几步,小碎步,让我想到了“帕金森综合征”的“慌张步态”。可在我查体时未感到肌张力增高,加上患者已经看了多次“神经内科”,所以最后我排除了“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时间较长,伴睡眠差,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 一周后,患者诉服药第一天,感觉走路改善,非常开心,但第二天就又感觉无力,不敢走。自觉心情略有改善,但仍感紧张,放松不下来。发现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鼓励患者继续服药,并要自己加强锻炼。第三周时,患者夜眠改善,不再有晚上坐立不安,走来走去的现象,心情也进一步改善,但仍困扰双腿无力问题。第四周时,患者自觉紧张,害怕的感觉已基本缓解,睡眠如常,仍有时感忽冷忽热,但一周只出现2次,每次持续时间不长。仍感双腿无力,但程度减轻,也可出家门,在家门口附近与邻居聊天。第五周时,不服用“安眠药”睡眠也正常,心烦,紧张,害怕,忽冷忽热,吃东西怕烫等症状均已缓解。双腿虽略感无力,但程度已大大减轻,可至户外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与周围邻居聊天,下棋,心情很好。王大爷与王大娘对我十分感谢,三年没怎么出门,现在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知道这个“怪病”原来是“心病”,心情好了,有一点点不舒服也可忽略不计。 在临床中,我们时常看到很多伴有躯体不适的心身疾病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除了身体出现问题,其实心理也出现问题。一味的注重寻求身体不适的原因,而忽略了心理调整,致使“病”越来越重,却找不到根源,总也好不起来,之后更加丧失信心,心情跌入谷底,变的绝望。对于这类患者首先鼓励其“带着症状”生活,因为躯体症状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消失,如果不让其“带着症状”,往往患者会因没有在就诊后症状就消失而变得对心理治疗丧失信心,从而放弃治疗。当患者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往往可以从“沉浸在症状”中除了看病什么都不做,变为“带着症状”照常去生活,工作,从而转移注意力。有的患者发现干其他事情时原来的症状就消失了;有的患者虽然症状没有消失,但却恢复了正常工作与生活,扭转了生活状态。对于一些有躯体症状的患者,从心理学上来讲,在“潜意识”当中有很多内心冲突无法解决,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的患者沉浸于“病人”的角色获得更多的他人关心与关注,从而无法自拔,但这种“躯体不适”也是患者确切能感受到的,这又形成了新的冲突。所以这些内心冲突就需要在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慢慢解决。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158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忽高忽低的“高血压”——一例抑郁症案例分享

在综合医院的内科诊室里,常常有些很奇怪的患者,本来血压高,一用高血压药物,血压又非常低,不用又很高,让内科医生不知如何是好。作为综合医院内的心理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那这些看着有点奇怪,内科又看不好的“病”该如何处理呢?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苏大娘,今年 66 岁了,最近总是感觉头昏,头胀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血压“140/104mmHg”,内科诊断“高血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10mg,每日一次”,患者服用后血压偏低,有时低至“90/60mmHg”,自觉头昏的更厉害。后内科医生又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25mg*0.5 片,每日一次”,患者服用后依旧血压偏低。停服高血压药物,血压再度升高至“140/100 mmHg”左右。患者内心十分矛盾,无论吃与不吃高血压药物,头都是难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该患者来到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到,苏大娘的老伴长期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十几年下来非常辛苦,但苏大娘又不愿让孩子们受累就一力承担。日积月累的劳累,很少出门,渐渐没了朋友,跟老伴也说不上几句话,内心孤独,郁闷,总也找不到开心的事情。苏大娘越来越不愿意讲话,更不愿意出门见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吃饭也没什么胃口,晚上也睡不好,就更别说花心思打扮自己了。除了不开心,她还总愿意操心,担心孩子们工作是否顺利,担心孩子路上是否安全,每日惴惴不安,紧张,害怕。身上除了头部不舒服,还经常胃痛,心慌,却一直自己咬牙挺着不告诉儿女。经过一番了解苏大娘的病情后,确诊其有“抑郁症”。一边帮苏大娘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其采取如户外散步等运动,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同时给予苏大娘“舍曲林 50mg,每日一次”治疗。2 周后,苏大娘的血压在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降至“130/90mmHg”左右,心情自觉略有好转,但仍有时坐立不安,紧张,担心,害怕自己生病拖累儿女。2 周内逐渐加量“舍曲林至 50mg*2 片”。服用“舍曲林”1 月后,患者自觉头部不适基本缓解,在未服用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血压尚平稳,心情自觉也明显好转,坐立不安,紧张等也基本消失。1 月后的苏大娘精神状态良好,这次复诊还带了一条粉色的围巾,她说已经好几年没有心情打扮自己了,现在出门前也知道“美美”了。看到苏大娘脸上露出了笑容,身上不舒服也消失了,证明这奇怪的“病”已经好了。 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表现的那么明显,不都是想着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眼中的抑郁症,往往被描述的很明显,整日愁眉苦脸,见谁都说自己不开心,活着没意思等等。但是像苏大娘这样丧失内心愉悦感,难以开心,但又怕给儿女添负担,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不悦,身边人很难观察到她的抑郁倾向,甚至于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患者其实除不开心之外,还常伴有兴趣匮乏,少与他人交流,身上总是说不清的难受,有时东痛西痛,血压不稳,今天头疼,明天胃痛的抑郁症患者其实更为常见。只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也是抑郁的表现。这一类患者往往都认为心情不好很正常,并不是什么问题,而自己身上不舒服,才是真的生病了,所以就至内科门诊就诊,但往往各项检查却都未见明显异常,可是患者确实感受到躯体不适,加上家属的不理解,认为其无病呻吟,没事找事,则更加心情不好,甚至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又无人理解与重视,进而可出现悲观厌世等。还有些患者表现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变慢,反应迟钝等,这是抑郁症的认知损害表现。有些患者表现为胃口不好,体重下降,或者是就是想吃东西,体重上升等,一个月内的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 5%。睡眠质量差,早醒,或者总是想睡觉,感觉睡不醒等,这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所以当大家有了上诉的困扰,或发现周围的人有类似表现,不妨去心理科,心身科,精神科去咨询一下,让专业的医生为您评估一下,是否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对于一些轻度抑郁的患者,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16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