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

受到表扬、鼓励后,心中激情澎湃,干劲十足,这种反应很正常。遭人误会、辱骂后,内心忿忿不平,火冒三丈,这样的情绪也很好理解。然而,有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我会没来由地情绪高涨?没有任何人或事刺激我,但我却突然很亢奋,这是怎么回事?
一、认识「躁狂」
如果情绪无缘无故高涨到很异常的程度,家人和朋友都能觉察到,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是躁狂发作的表现。躁狂发作,可以通俗理解为一种病态的兴奋状态,嗨过了头。典型的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易激惹、思维奔逸、做出一系列体现「精力旺盛」的行为。
1. 情感高涨/易激惹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最主要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与平时明显不一样的兴奋、乐观、热情,有很强的感染力。还有的人表现出易激惹的状态,容易因为小事大发雷霆,甚至出现攻击性言语或行为。这些异常,亲近的家属或朋友往往能识别出来。
2. 思维奔逸
经常体现在语速快、说话滔滔不绝,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不停地高谈阔论。此外,常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财产、出身、地位等方面出众,严重的可以到达妄想的程度。注意力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快速转移。
3.「精力旺盛」的行为
在情感高涨的背景下,可能会表现为整日奔波忙碌,不断计划,爱交往凑热闹,爱管闲事,挥霍钱财,与人一见如故,爱开玩笑或是捉弄他人,行为鲁莽冲动不计后果。但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除了上述常见表现,躁狂发作还可能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
面色红润,两眼炯炯有神;
精力充沛,没有疲倦感,睡眠需求明显减少;
性欲亢进,可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对异性的过分亲密行为,严重者出现不良后果;
因为活动过多消耗过度,可能体重下降甚至出现虚脱、衰竭等后果;
出现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的问题也较常见。
发病时,大多数人会没有自知力,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并就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容易被忽略的「轻躁狂」
轻躁狂,顾名思义,严重程度比躁狂要轻一些,主要体现在症状和影响上。轻躁狂发作一般不会出现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且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不大。正因如此,轻躁狂的发作容易被忽略,即使亲近的人也难以识别。无论是躁狂发作还是轻躁狂发作,一旦被确诊,就会被诊断为另一个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三、聊一聊双相情感障碍
依据 ICD-11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发作形式: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 + 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 + 抑郁发作。
 
也就是说,除了上面提到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如果是轻躁狂/躁狂发作并且有抑郁症的发作,也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名称会更好理解。
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身经世间百态,时不时出现一些情绪波动在所难免,大可不必过于担惊受怕。只要对日常工作生活节奏没有大的负面影响,尽量平常心应对之。而那些让自己适当嗨一嗨的状态,不仅不是坏事,反而能助于咱们提高反应和行动效率。咱状态更好且人畜无害,有何不可?(当然,切记不可为了追求这种嗨的状态选择嗑药或其他违法/有害身体健康的途径。)
若情绪波动的问题明显拖累了工作学习的效率,那么,还是建议去就诊咨询一下为妥。对于患者朋友们,咱为了远期康复和幸福生活,谨遵医嘱实为上上策。
 
向本文作者提问
曾沣·住院医师
曾沣住院医师三甲不可处方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23667|响应时长727分钟
擅长: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内外妇儿骨科男科等相关疾病,能够给患者提供宝贵的意见!
¥19
问医生
#复发心境[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其他持续性心境障碍#躁狂状态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躁狂、情绪高亢、抑郁低落、悲观狂躁发作、抑郁发作可以治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行简介双相障碍是一种狂躁表现与抑郁表现并存,并交替发作的精神疾病。发病年龄限,男女比例几乎相同;其病因还未完全明了,但是目前明确了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对双相障碍的产生存在明显的影响,并且因素间的互相作用会导致病情的发展。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狂躁发作与抑郁发作并存,狂躁发作时表现为典型“三高”:患者的情绪异常高涨、意志活动的增多、思维异常奔放;抑郁发作时表现为典型“三低”:悲观并且有厌世的倾向、情绪异常的低落、意志活动的减退。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狂躁发作、抑郁发作交替出现,同时间歇期正常,以及部分相关的量表测定,包括抑郁症的量表或者是轻躁狂症状量表,来了解患者的整体的精神状况。双相障碍有哪些类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依据症状表现,将双相障碍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双相及相关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目前的治疗方案有: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果及时有效的治疗,会慢性加重出现自残自杀伤人,幻听幻觉等精神障碍表现。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曾沣·住院医师刘登华副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