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的治疗
见面常说的话是你吃饭了吗?吃饱了吗?临床上常碰到一些病人,无躯体疾病,却因心理异常吃不下东西的人,下面就我的临床经验浅谈一下。
厌食,有些是神经性厌食,因害怕自已长胖,担心自已长胖不漂亮而严格控制进食量,摄食量少或不进食,伴有体重减轻,营养差。有些是因为焦虑症引起的厌食,担心、紧张、焦虑不安引起的食欲下降、进食差。还有些是抑郁症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厌食,而且抑郁症常出现食欲下降,概率高达70%。对于这一类心理问题引起的厌食,临床上要医生询问患者出现厌食的诱因,针对性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可能对患者厌食行为有改善,而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引起的厌食一般改善不明显,需要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氟西汀片、度洛西汀片、米氮平片等,经治疗后抑郁、焦虑情绪控制了,厌食也改善了。
还有一类厌食是因重性精神疾病引起,有些病人因精神异常如被害妄想觉得自身不安全、幻听等影响出现厌食、不吃东西,更严重的一种症状是木僵状态,木僵的病人不吃、不喝、不动。针对重性精神疾病引起的厌食,关锻的治疗是抗精神病治疗控制精神症状,临床上常用的是利培酮片、氨磺必利片、奥氮平片、喹硫平片等,经抗精神病治疗后精神症状控制,患者的厌食、不吃东西也会明显好转的。
最后总结一下,厌食在排除躯体疾病后,若是心理问题引起的,要针对性治疗,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平台上遇到一些厌食的咨询者,大多是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引起的厌食,大部分需要去精神心理医院看医生制定诊疗方案,口服抗抑郁、抗焦虑等药物治疗,经治疗后抑郁、焦虑等会改善,厌食也随之改善。重性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的厌食,平台上一般很少咨询,这需要去医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控制后厌食也会改善!!
向本文作者提问

毛伟主治医师
常德市康复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1441|响应时长2分钟
擅长:擅长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10起
问医生
#饮食#概述#食欲缺乏#厌食病#食欲不振#非典型性神经性厌食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以严重的体重下降和营养良为主要特征患者对体型认知歪曲,可伴发严重的精神障碍病程迁延,症状可反复发作,需长期持续治疗简介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简称厌食症,是心理学上进食障碍的一种重要类型,该病多见于女性,通常在青春期起病,呈慢性病程,可以持续至成年。主要特征是严重的体重下降,和与营养良有关的继发性问题(如出现贫血、骨质疏松、闭经等并发症),且大多数患者会合并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对自己的体型有歪曲的认知,即使体重已经显著低于正常值,仍然认为自己过度肥胖,并采取节食、催吐、导泻、服用食欲抑制药、过度运动等方式进一步减轻体重。神经性厌食临床死亡率较高,患者可因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或者因精神障碍而自杀,有研究显示,在所有类型的精神障碍中,神经性厌食的死亡率最高。因此,为降低神经性厌食患者的死亡风险,早期即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1][2]。症状表现:神经性厌食,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体象障碍(即体型认知歪曲,表现为患者已经明显消瘦,但仍然认为自己太胖或者担心发胖)为特点,伴有严重的进食限制(通过主动节食来故意限制食物摄入)和其他减重行为(如催吐、导泻、服用食欲抑制药、过度运动等)。诊断依据: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等方法明确诊断。体格检查:查体发现消瘦、体重下降,测算BMI体质量指数≤17.5,或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15%以上。精神心理评估:患者已经处于低体重和体型消瘦状态,但仍害怕体重增加或者变胖,或错误地认为低体重属于正常或超重,否认病态低体重的危害性。同时,患者的自我评价会过分受到体重和体型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心理。因此,对于低体重的神经性厌食症疑似病人,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评估,以明确其精神心理状态。神经性厌食有哪些类型?根据临床表现,神经性厌食可分为:限制型神经性厌食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神经性厌食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2~15岁,第二个高峰在17~21岁[3]。是否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大部分神经性厌食的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症状并达到治愈;少数病情严重或未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往往预后佳,临床死亡率较高。是否遗传?是。神经性厌食的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趋势,遗传率高达28%~74%[4]。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