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宝视力的发育你了解多少?
视觉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基础:包括眼和大脑视觉中枢,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而视觉形成的过程,类似于相机成像的过程:物体影像,通过瞳孔和晶状体(相机的镜头),成像于视网膜(相机内的胶卷),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感受光刺激后(胶卷上的银盐),将光信号(如明暗、强弱、颜色等)转变为生物电信号(胶卷曝光),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主观感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冲洗胶卷,显像)。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概念:视觉功能的发育
双眼视觉功能是指两眼共同看物体,并且在大脑中形成立体完整的影像的过程。因此双眼视觉功能包括双眼同时知觉,双眼融合功能以及视深度觉。
- 双眼同时知觉:指孩子两眼可以同时接受物体影像的过程;
- 融合功能:将两眼看到的物体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影像——想象一下我们运用望远镜,调节焦距使远处物体更清晰的过程。
- 深度:用来辨别物体的远、近,三维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
宝宝出生后视觉功能在尚不成熟,但随月龄增加,对物体的清晰感受和反应也不断变化。
那么,宝宝的视力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呢?
出生时
宝宝在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视觉,但由于视觉结构、视神经发育不成熟,视觉极不敏感,仅对光刺激有反应,视力大约为 0.05。
满月
1 个月时宝宝能看见眼前 15-30 厘米内的物体,会短暂注视抱他的人。同时,宝宝也学会了平躺时用眼睛跟随或追踪移动的物体,但注意力无法持续太久。
图案的对比越强烈,越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宝宝偏爱鲜明的对比色,因此家长可选用黑白卡、红色的玩具来逗引宝宝。
2-3 个月
人脸是宝宝最喜欢看的东西。将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在妈妈的脸上,尤其是看大人的眼睛。随着月龄增大,宝宝可以逐渐看清大人的整个脸。3 个月时宝宝“追踪”的能力发育较前更协调,眼转动角度已经可达 180 度,会注视大的物体,也可看到自己的手。视力达到 0.05-0.1。
视觉功能发育使宝宝具有一定的感知视深度的能力,可以拍打在他上方或面前移动的物体,但是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找得准。这种练习有利于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
同时宝宝的远视能力有所进步。宝宝可以对站在较远处的大人微笑,盯着几米以外的玩具看。
色觉也会逐渐发育。宝宝仍然对色彩对比强烈或黑白颜色图案感兴趣。但色觉有限。
4-6 个月
良好的视力在宝宝早期运动和认知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该时期的宝宝视网膜已经发育的较好,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视力范围已经增加到几米以上,还会持续性增加。“追踪”能力的发育使得宝宝可以跟踪越来越快的动作。随着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宝宝可以伸手去拿眼睛看到的东西,开始建立立体感,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抱起时会转头追踪物体或熟悉的人。
在婴儿床前面悬挂一个床铃是刺激宝宝视力发育的好方法。为了保持孩子视觉兴趣,还可以带着宝宝不断移动——在家的周围、小区楼下、商店带着宝宝走动,给宝宝看一些以前没见过的物体,告诉他物体的名称(视觉刺激)。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自己照镜子。视力约为 0.1-0.2。
6-12 个月
8 个月时,宝宝会用眼睛找寻突然消失的东西(躲猫猫)。特别喜欢用视线来追踪眼前的物体。手、眼协调更加灵活。并会用眼睛辨识亲人。到 1 岁时,视力保持在 0.2-0.3 之间。
1-6 岁
1 岁以后,宝宝的视力和视觉的深度、广度逐渐成熟,会分辨物体大小、上下、内外、前后和远近等空间概念,喜欢看图书。至 6 岁时视力发育接近完善,达到成人的视觉,约为 1.0。
小总结:
虽然宝宝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 6 岁以前,关键期则在 3 岁以前。正常的视力发育是依赖于正常的视觉发育环境和适宜的视觉刺激。宝宝出生时,神经细胞的连接已基本完成(视觉发育环境),其功能的完善和强化需经过后天的视觉刺激,而主要的刺激是形觉刺激而不是光本身。形觉刺激包括红线团、红气球、黑白卡等。如果在这个时期,人为给予视觉剥夺,如蒙着被子、盖着头,不让宝宝接受外界的形觉刺激,则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弱视等问题。
Tips:如果宝宝出现如下表现,家长应及时带来就医:
- 新生儿期对强光照射无闭目、皱眉反应
- 婴儿期不会追视,或表现出无目的的寻找
- 交替遮盖宝宝双眼,遮盖某一侧无反应,但遮盖另一侧时,宝宝会出现用手推开遮盖物的行为
- 视物凑近、眯眼、皱眉,头经常偏向固定的一侧,排除斜颈的问题
- 学习走路的时间明显延迟,或走路容易跌倒、被东西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