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治疗“胃脘胀痛,痛窜两胁”的两个经典方药
一、偏于郁热,症状比较急者,应选“四逆散”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胁胀与胁痛是不同的。
胁下胀满,胸胁苦满,这是胁胀,适宜于用小柴胡汤(偏实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偏虚者),大柴胡汤(胸胁苦满,且伴有便秘,燥屎者)——在这儿胀满是主症。而胁痛,则可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怒时尤甚,经常叹息,适宜于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减——在这儿痛是主症。
《伤寒论》是这样描述这个方证的: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儿没有一句是描述“苦满”的,但是“腹中痛”却被放到了很关键的位置。
四逆散很简单,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味中药所组成。
此为降逆行气止痛的主方,当胃脘痛甚时,应当用赤芍,赤芍清热通达的力量要比味酸性敛的白芍强很多。
川赤芍
伴有大便秘结者,可酌情添加莱菔子,生白术;嗳气频繁者,可加丁香,柿蒂以降气;日久郁热者,可见蒲公英;燥热伤阴,舌红少苔者可配石斛,麦冬,知母;有急痛者,可加木香。
总的来说,胁痛偏于郁热者,偏于急性发作者,偏于气机郁滞者,均可用四逆散加减,但是,偏寒,偏虚,处于慢性期者除外。
枳实
二、偏于虚寒,处于慢性期者,宜选“延年半夏方”
上面聊了中医治疗胁痛的经方四逆散。四逆散主要针对偏于急性发作的,以郁热为主的胁痛证型。今天要介绍的经典方,则主要应对处于慢性期的,偏虚,偏寒的胁痛证型。这个经典方叫“延年半夏方”。
“延年半夏方”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方》。这个方子以“从胃脘到季肋区到肩背部这一线疼痛”为目标,“伴有体力衰弱,腹力弱”也是这个方证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患者经常会出现手足冷,脉象偏于弦细。
此方由半夏,槟榔,桔梗,枳实,前胡,鳖甲,人参,吴茱萸,生姜所组成。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其中的槟榔一般只用到3-6克之间,吴茱萸用到0.5-3克之间。
此方中,人参培植元气,生姜鼓舞胃气;前胡,半夏祛痰消痞;鳖甲解痉散结,槟榔疏肝行气,两药共畅肝气;桔梗,枳实一升,一降,两物同调胃气;再用吴茱萸散寒止痛。
散寒止痛的吴茱萸,一般建议小剂量使用
简单来说就是:
补益、鼓舞胃气:人参,生姜。
调畅气机:鳖甲,槟榔,桔梗,枳实;
祛痰消痞:前胡,半夏;
散寒止痛:吴茱萸。
此方在顺气、化痰、消痞、止痛的同时,亦有培植元气,鼓舞胃气之品,尤其适合体力衰弱,舌苔白腻,肝胃不和,气郁痰停,胃脘胁肋窜痛者。伴有胁胀者,再添柴胡,效果更佳。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