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沟通
抑郁症是精神科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由于医患双方在疾病认知、心理期待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医患双方无法互相理解,在沟通时容易出现障碍,产生误解和冲突,进而导致疾病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诊治。笔者在平时的心理门诊中,采用以下方法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了一些效果,仅供大家参考。
一是充分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分享诊疗信息。
- 门诊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史,搜集临床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医患双方充分配合,提供详实的病史。
- 特别是一些初诊的青少年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迟滞,不愿讲话,这就需要家属予以补充。
- 有的患者长期在学校住读,家属也难以提供病史,就需要联系班主任或同学来了解。
- 唯有真实而详细的病史,医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一些初诊患者,其抑郁情绪可能是由某些社会心理因素诱发的,详细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并予以解决,或许可以少服药,甚至不服药。由于医患之间对疾病知识的差异,医生要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二是尊重患者,平等相待。
青少年来门诊看病,多数有畏惧心理,医生要以和蔼的态度,弯下身子,倾听患者的讲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自主选择权。不能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一些想法、看法或提出的某些要求心存反感。更不能先入为主,妄自尊大,要求患者及家属只能听自己的。
三是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需求。
前面讲过,医生和患者在疾病的认知、期待和各自的情绪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门诊医生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需求,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对于他们对疾病疗效的迫切需求及不良反应的恐惧,要充分告知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及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取得他们的信任。对于要求根治的想法,可以采用迂回的方法来告知,在治疗初期,强调及时的必要性,待疾病得到控制,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以后,再来谈疾病的巩固及维持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及家属对医生产生危言耸听,专门为了开药的想法,也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四是共同商讨,共同决策。
门诊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在家自我管理,不能能向住院患者那样有医护人员的提醒与监督,这就需要家属及患者自觉地自行诊疗方案。而唯有是自己制定的才能的到很好的自行,这就需要医生充分地告知患者及家属各种治疗分案的利弊,与他们共同商讨,共同决策。在后续的诊疗过程中,及时沟通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商讨应对策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上述这些共同决策的方法多数是有效的,但也有失败的时候。如对于一个中度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以服药治疗,也可以心理治疗,另外抑郁本身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治疗或许会自然好转。面对这种情况,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还是等待一段时间自行消退?是一个几难的选择,医生建议心理治疗,会有患儿家属质疑其疗效;医生建议药物治疗,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太小而舍不得;医生建议观察,一旦症状快速发展,发生自伤自杀等意外事件,有人会认为医生判断错误;医生把该病的特点、演变跟家长讲清楚,家长认为这里面医学专业性太强而不能理解,把球再次踢给医生,这就造成了共同决策的失败。
另外患者的诊疗方案还会受到家属及其他亲属建议的干扰,也会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干扰,导致依从性差。与患者共同决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日益增长的门诊量,这也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