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到,这5种常见病总“找茬”,5个措施强心健脾、增强体质
秋季的自然特点一方面是阳气开始收敛于内,体表阳气偏少,因此,平素体质虚弱之人,常易在此季节反复感冒;另一方面燥邪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会出现燥邪伤人的征象。下面为秋季常见病症。
反复外感
素体阳虚之人,在秋冬季节最易不断感冒,可见鼻塞、流涕咳嗽等,因阳气不足,即使感受外邪,也常无发热。
预防措施
对这类患者来说,改善体质重于预防外邪。改善体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服用中药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的制作方法:将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按2:2:1的比例共研细粉,成人每次3克,1日2次,小儿每日3克,连服3个月。具有补益脾肺、益气固表的作用。
2、常服黄芪粥。
黄芪5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将黄芪切成薄片,入锅加水适量,煮沸后除去药渣,再将粳米与药汁同煮1.5为粥,加红糖调匀再煮沸即可服食。具有补益元气、健脾养胃、升阳补中、固表止汗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体弱、倦息乏力、自汗盗汗、脾阳虚弱、大便下血、气短心悸等症。本品尤适于老年人服食,可以强心健脾。
急慢性支气管炎
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季节,急性、慢性支气管炎均易在秋季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由于秋季气候开始是温燥,后期是凉燥,二者所致病症有所不同。如是温燥所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有血丝,咽部疼痛,口干口渴等;如是凉燥所伤,则见咳嗽,咳少量白黏痰,恶寒流清涕等。
防治措施
对于温燥所伤导致的咳嗽,可服用百合枇杷茶,或服食贝母蒸梨。
制作方法:取水晶梨一只挖去梨核,将3克川贝母和冰糖适量放入梨内,隔水蒸30分钟,稍凉服食。每日早晚各一次,七天为个疗程。
严重者,可服用桑杏汤、养阴清肺丸等中药。对于凉燥所伤引起的咳嗽,可饮用姜苏茶(生姜、苏叶泡水),橘红茶(橘红、绿茶泡水);严重者,可服用中药杏苏散。
三、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四季均易发病,因为秋季空气干燥,最易加重。表现为咽部不适,如有物梗,痰黏难咯,咽部发痒,甚或疼痛,可影响发声及语言。
防治措施
对于慢性咽炎,多数患者甚至医生,均喜欢用滋阴清热的方法来治疗,包括西洋参代茶饮,口含薄荷糖、金嗓子喉宝等清凉之品,但从临床来看,效果并不好。
根据中医的传统方法,应当使用清热与化痰开窍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简单的对策是用桔梗、生草与石菖蒲泡水饮用,严重的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与桔梗合用,组方为:半夏10克,厚朴10克,苏叶10克,生姜3片,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石菖蒲10克。
四、便秘
习惯性便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亦可发于任何季节,但鉴于秋季的气候特点,素有习惯性便秘的人,在秋季往往会加重。
预防措施
对于习惯性便秘,一般而言增加运动,多食用水果、粗纤维食物,晨起饮一杯凉白开蜂蜜水等方法都有预防或改善症状的作用。
忌长期使用清热泻下药,如牛黄上清丸、芦荟胶囊等,因这些药物长期使用,极易伤及人体的阳气,日久再损及阴液,只会使便秘加重,并且再引发其他病症。对严重的便秘,需要分清阴虚还是阳虚,服用些药物来调养,阴虚者可使用麻仁润肠丸,阳虚的可用肉苁蓉丸。
五、支气管哮喘
秋季天气转凉,素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很容易在秋季寒凉、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诱发,老弱患者更是如此。这类病症在秋季发病,多数带有秋操的特点,如燥咳无痰或少痰,圆喉干痛,口舌干燥,大便移结等。
预防措施
此类患者,进入秋季就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饮食注意不食用鱼、虾、蟹等易于诱发喘息发作的食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诱发喘息发作。
同时,对于慢性、虚弱型思者,还可以配合一定的药膳来预防,如蛤蚧人参粥(制作方法:蛤蚧、人参粉各3克,粳米80克,合于一起熬粥服用),山药核桃粥(制作方法:山药30克,核桃15克,粳米80克,合于一起熬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