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女九带,老中医教你论治带下过多
“带下病”大家都比较陌生,说起“阴道炎”,相信大家就耳熟能详,但是,带下病是什么呢?跟阴道炎有什么区别吗?带下过多又是什么?本文今天手把手教大家~
一,带下病跟阴道炎的区别
实际上,单从名称上来看就明白,带下病和阴道炎,一个是中医的说法,一个是西医的叫法。不过,因为两者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程度。所以,经常有人拿出来比较,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两种病,只不过有一定的交叉。
“带下”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漫长发展,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带下病,是指所有的妇科疾病;狭义的带下病跟阴道炎的表现情况就很类似了,都是外阴瘙痒,白带异味,增多等,但是,会引来这些表现还包括了盆腔炎,宫颈炎等疾病,所以,狭义的带下病也包含了阴道炎。总之,中医的带下病包含了阴道炎在里面,阴道炎具有的一些表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带下病的辩证来使用。
二,什么是带下过多?
顾名思义,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私处分泌物)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私处瘙痒等)及全身症状者(腹部疼痛,疲惫无力等)。古代有“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三,带下过多引起的病因
带下过多,主要病因是湿邪入侵人体,导致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以,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内外来源。内湿一般是因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导致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或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或肝郁侮脾,肝火夹脾湿下往。外湿多因人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以致感受湿热毒虫邪。
四,辨证论治
根据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4种,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1.脾虚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粘稠,绵绵不断,无臭;面色苍白或暗黄,四肢无力,无食欲,容易腹泻,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脾虚证哦~
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为主,推荐方子,宽带汤(白术2两,杜仲1两,甘草2钱)。若分泌物量多,还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推荐以健脾祛湿,清热止带为主,推荐方子易黄汤(山药(炒)、芡实(炒)各30g,黄柏(盐水炒)6g,车前子(酒炒)3g、白果(碎,十枚)12g)。
2.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或腰酸,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肾阳虚证哦~以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为主,常用方子:内补丸。要是肾阳虚类的,建议以医生调理为主。
3.阴虚夹湿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千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阴虚夹湿哦~以滋肾益阴,清热利湿为主,推荐知柏地黄汤,为了方便用,可以用此款中成药。
4.湿热下注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或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湿热下注证哦~此类患病人群,为大多数。以清利湿热为主,解毒杀虫为辅,推荐止带方,由于此类人群,常伴随其他情况,所以,药物组成会根据个体调整,建议尽早就医。
5.热毒蕴结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或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热毒蕴结证哦~建议以清热解毒为主,推荐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希望本文能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