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同性质的高热,中医用四类不同的经方来应对
写在前面的话
在临床上,我们会遇见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原因不同的高热。以经方医学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比较常遇见的有四种:太阳伤寒证高热,太阳中风证高热,少阳证高热,阳明经证高热。要理解这四种高热,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将它们联系起来:邪正斗争,互有进退。
这个邪,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表邪,理解为外来入侵者,一切使得阴阳不能调和的因素,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邪”,一切有利于人体复归阴平阳秘的因素,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正”。而这四种高热,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正邪交锋的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太阳伤寒高热
不是每一个人感受邪气后,都会按顺序出现太阳伤寒证的。一般来说,只有体质比较强健,皮肤腠理结实的人才容易出现太阳伤寒高热。这样的人,当外感寒邪,寒邪束表时,由于皮肤腠理关得紧紧的,外面的邪气进不来,里面的汗出不去,所以战线就僵持在人体的皮部。
这个时候,人体已经感受到了外邪的入侵,全身都动员起来了,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此时也开始加班加点的生成,大量的胃气被输布到了皮下,而由于皮肤腠理关得很紧,这些胃气也释放不出去,所以积聚在皮下的胃气就逐渐化为郁热。这是太阳伤寒证高热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高热不要看它体温很高,是比较容易治疗的。治疗的要点就是发汗,当然这个汗不能是大汗,如果是大汗,门户大开,邪气就闯进来了,应该是“覆取微似汗”,慢慢地将胃气释放出去,与邪相争,使邪随汗解。部分人不需要治疗,发一身汗,病就好了,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这个病,发汗则愈,从理论上而言,当用“麻黄汤”。
但实际上,用葛根汤的机会比用“麻黄汤”的机会多,这是因为,使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会使得人体的津液随之受损,葛根这味药,本经谓之能治消渴,能治身大热,是一味能生津液,且能使津液向肌肉、项背输布的中药。
所以,我们治疗太阳伤寒证时,一旦患者出现了“项背大块肌肉僵硬”,“口噤不得语”,“背反张”之时,就提醒我们,患者筋、肉已经开始出现了津液不足现象,这时候,在麻黄汤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的葛根是完全应该的。
当然,若患者郁热太盛,持续高热,不汗出,但烦躁,口渴,这时在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的同时,可以开辟另外一条通道,用石膏+杏仁将热通过膀胱排解出去。
无汗,高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如果伴有筋、肉部位的津液不足,就会出现项背强直,口噤不得语,若出现郁热太盛,津液受损,还会出现烦躁,口渴。
第二阶段:太阳中风发热
什么是太阳中风证呢?太阳中风证是指邪气突破了皮肤卫气的防御网,侵入了肌部,如同离弦之箭直接命中了目标。如果说太阳伤寒证中的战斗,战场是在围墙之外,那么,太阳中风证,战斗则是在城门,城墙之上进行的。这时人体的卫气比较虚弱,皮肤腠理处于一种微开的状态,汗自出,脉寸浮尺弱。大量被鼓舞的胃气涌入肌部,短兵相接在肌部展开。
这样的短兵相接也会导致发热,但是这是一种正邪双方互有损耗的发热,所以发热程度不及太阳伤寒证,在邪气被驱散的同时,正气也处于被消耗的状态,恶风,恶寒的感觉也会越来越重。这发热,以及自汗逐渐消耗着人体的胃气,而胃气有所伤,又会损及肾气。这种损耗性的发热,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主要的治法就是用桂枝汤来补益营卫,解肌发表。
何为补益营卫?就是促进脉外卫气的循行,推动脉内营血的运行,从肌部将邪气祛除。而要实现这一点,又必须守护胃气,鼓舞胃气。这也是桂枝汤中,汇聚了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的桂枝,活血止汗的芍药,鼓舞胃气的生姜,固守气津的大枣,甘草的原因,这是一个以补益为主,解表为辅的方剂。
当发热使得患者肌,筋,肉的津液开始出现亏虚时,仍应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葛根,以滋润人体肌部。汗自出,发热,恶寒,恶风,脉浮而软是太阳中风发热的典型特征。
第三阶段:少阳发热
少阳证的病机,伤寒论第九十七条解说得很细致了。就是血弱,气尽,腠理开,外邪横冲直入了。这时战场进一步退缩,正邪相搏于胁下,横膈膜这个地方。
这儿很特殊,上面是胸腔,下面是腹腔,所以正邪在此相争,涉及到很多脏腑,会出现一大堆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思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伤寒论 第96条
这些症状中,最核心的就是胸胁苦满,因为战场就在这儿,而这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气机运行不畅,膈时开时闭,膈开,胃气达肌表,患者则热,膈闭,胃气郁于胸胁,患者则寒——寒热往来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少阳证的治法一是除膈热,解膈邪;二是补益脾胃。
通过,柴胡,黄芩除膈热,将邪驱出膈外;同时巩固正气的大后方,用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这些药物来补益脾胃,鼓舞胃气;用半夏除饮,止呕。把这些药组合在一起,就是小柴胡汤了,可见小柴胡汤也不默默不欲饮食难理解呢。需要补充的是,柴胡如不久煎,不再煎,可透表泄热,解三阳之热;若久煎,再煎,或用醋炙的柴胡,则专解膈邪,除膈热。
少阳证病正邪相争于胁下,横膈膜一带,此处常牵涉到心肺,肝胆,脾胃等脏腑,所以症状以胸胁苦闷为核心,兼或有往来寒热,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沉弦等等症候。
第四阶段:阳明经高热
阳明经热,战场已迁移到了人体的气血加工厂:脾胃。
这儿的战争最为激烈,这时的抵抗已无后路!因为这已经是大后方,处理不当,患者很快就会因津液亏耗,转变为亡阴,亡阳。所以这是患者会出现津液流失导致大烦渴”,“大渴”,“口燥渴”,“渴欲饮水”等以渴为核心的症状。同时伴有的还有自汗,大汗,口不知味,口干舌燥等等。病机就是胃中之火,熊熊燃烧,胃中津液干枯。
所以治法也很简单,一是清火,用石膏,知母;二是滋补胃中津液,用大剂量的甘草,梗米。
石膏这味药作用广泛,不可将其仅局限于阳明经证,小剂量可解肌部之温邪,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中剂量可解肺部之郁热,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较大剂量可解严重之肌、肉部郁热,如大青龙汤;超大剂量可解胃部之邪火,如白虎汤。
石膏的剂量可随病位及热邪的轻重而变化:
桂枝二越婢一汤:石膏二十四銖:15.625克——肌部之温邪
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二两:30克——肺部之郁热
大青龙汤:石膏如鸡子大:50~60克——严重之肌、肉部郁热
超大剂量:石膏一斤:100克~220克——胃部之邪火
以上就是中医面对高热不退之时,常用的四种清热消火之法!但是,这依然只是中医治法中的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