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阴阳离决”与“伏阳”
深入探考附子的功效
随着中医火神派以及李可老师医案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医人喜欢上了使用附子。附子的确是一味关键时刻,可以振奋阳气,力挽狂澜的药物。但是,使用附子并非量越大越好,配伍上也有讲究,否则就有推波助澜促使患者阳气散脱之险。
首先必须牢牢记住附子的功效:
生附子:振奋、鼓舞胃、肾中阳气的作用。
制附子:
1、振奋和鼓舞阳气的作用,但是力量较生附子弱。
2、小剂量使用,并且搭配得当有温补肾气的作用,代表方剂是于大剂滋阴剂中,阴中求阳的肾气丸。
3、有增强胃气,温通血行,通络镇痛的作用。
4、因为附子味辛温,又能鼓舞胃、肾之气,所以附子有祛除肌表、体内湿邪的作用,亦有鼓舞正气,祛除风邪的作用。
通过分析附子的功效,我们发现,附子“振奋”阳气,“鼓舞”正气的力量很强,而且还有温通镇痛之效,但是,它本身“补益的能力是不足的,也就是说,附子有类似于“超频”的能力,能将人体零部件的工作频率提高,但是并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体质。所以,在经方中,补益剂里,很少使用附子,肾气丸似乎是一个例外,但是在这个方子中桂、附仅占滋阴药物的十分之一。
附子在“阴阳离决”时的使用方法
所谓阴阳离决,就是人体处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了亡阳,亡阴等阴阳离决的表现。
所谓亡阳,也即体内阴寒内盛,阳气极端衰微,阳气向外脱遗的状态,表现为冷汗淋漓,汗质清稀,肌肤不温,面色苍白,或小便清长,或下利清谷,若腹诊,多肌肤凉而喜温。
所谓亡阴,是指体液大量流失,阴液严重匮乏 ,多表现为汗热味咸,汗出如油,大汗不止,高热不退,面赤舌焦,若腹诊,多肌肤温而喜凉。
但是,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所以,亡阴亡阳都有可能导致彼此的消亡。无论亡阴亡阳,均可用附子来振奋人的阳气,与疾患做抗争。亡阳时配伍干姜,生姜。亡阴时配伍人参,麦冬,生地。高热时,附子甚至可配伍石膏,知母同用。但是需注意的是,无论亡阳,亡阴,只要有大汗,必用甘草守之。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单纯用干姜,附子振奋阳气,不用大剂量的炙甘草来守中,就会导致阳气暴走向外脱溢,最后,患者最后一点可怜的阳气也没有了!所以我们看看四逆汤的组成,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甘草的剂量是大于干姜和附子的。甘草在这儿起到了守中,使阳气虽振奋,却不外散的作用。
辨汗与不汗,辨脉浮与沉,辨烦与不烦
描述伤寒杂病论中四逆汤的条文,在多数情况下,均与“大汗”、“脉浮”、“发热”、“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昼夜烦躁”有关,提示“真寒假热”、“阳气暴脱”。此时阴阳之间,表里之间,似乎由纤细如丝的线连着,稍不注意,就会断掉。所以一方面,要振奋阳气,一方面要守护胃气,解除患者阴阳准备离决的状态。此时,均要重用甘草。但是,有一种情况可以不使用甘草,那就是伏阳证时。
所谓伏阳,就是阳气被压制了,封闭了,就如地火被压在冰山下了,有点像土卫二那种外壳冰封,冰层下有深层热源的状态。此时患者,夜晚安静不烦躁,不渴,不呕,无大汗,脉沉微,此时可以使用干姜附子汤,或者白通汤。
我们看看伤寒论第61条的描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就是典型的伏阳证症状,此时阳气被压制住了,可是患者为什么会白天烦躁,夜晚安静呢?因为白天是人一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阴邪的力量会转弱,所以阳气会迅速涌向体表,引起烦躁,就如同土卫二的间歇泉泉水喷发一般。到了日落,阳气又重新被冰所压制。
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纯振奋阳气,只使用干姜、附子,若再用大剂量甘草,会削弱干姜、附子的作用。
不过,服用干姜附子汤一定要小小,先半量,再加量,以免阳气得到解放后,忽然“暴脱”。
而且后期,还是要用甘草,大枣等药物来守中,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