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解读

2017版“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包含以下八个内容:

一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吃动的平衡,计算热量的摄取和消耗呢?

       

首先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全天所需热量(kcal)=标准体重(kg)️单位体重所需热量,而其中标准体重(kg)=身长(cm)-105,糖尿病患者每天的所需热量供给是与体重和劳动程度相关的,体重值越高,劳动程度越强,所需要的能量越多。

        

  • 消瘦的患者在卧床、轻中重劳动中每天所需能量分别为20-25、35、40、40-45kcal/kg,
  • 正常体重的患者在卧床、轻中重劳动中每天所需能量分别为15-20、30、35、40kcal/kg,
  • 肥胖的患者在卧床、轻中重劳动中每天所需能量分别为15、20-25、30、35kcal/kg。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年龄超过50岁者,每增加10岁,能量减少10%左右。

              

吃动平衡,“吃”就是我们摄取的热量,“动”就是我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劳动消耗的热量,两者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平衡,并且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标准体重范围内,才能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二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首先,主食粗杂粮的建议比例适宜,不需大量的摄入。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以成人轻体力劳动者每日能量需要男性2250kcal,女性1800kcal为例,

              

  • 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果是45%—60%,那么男女每天碳水化合物所需能量范围分别为1012-1350kcal和810-1080kcal
  • 杂豆及全谷物所占能量如果占主食1/3的话,那么男女每天杂豆及全谷物所需能量范围分别337-450kcal和270-360kcal。

            

谷物种类繁多,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如果加工得当均是全谷物的良好来源,有赤豆、芸豆、绿豆、豌豆、鹰嘴豆、蚕豆、稻米、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黑米、高粱、青稞、黄米、小米、栗米、荞麦、薏米等。

                   

        

可参考等值谷薯类交换表进行计算,每交换份谷薯类供应蛋白质2g,碳水化合物20g,热能90kcal。比如大米、小米、红豆、绿豆、高粱米、油条、面粉、各种挂面等25g即一份,烧饼、烙饼、馒头、咸面包、窝头35g即一份。

             

因此,我们可以算出女性(按1800kcal算)全天可摄入3-4份全谷物及杂豆类,男性(按2250kcal算)全天可摄入3.7-5份全谷物及杂豆类。

三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300-500g,深色蔬菜占1/2,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g。

         

两餐之间选择低GI的水果为宜。(“血糖生成指数” 简称“升糖指数”,英文简称(GI)——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相比,在餐后2小时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水果GI由高到低分别是:西瓜、菠萝、葡萄(淡黄)、芒果、香蕉、猕猴桃、柑、葡萄、苹果、梨、桃、柚、李子、樱桃。

 

           

蔬菜GI由高到低分别是:南瓜、胡萝卜、山药、绿笋、绿菜花、菜花、芹菜、黄瓜、茄子、鲜青豆、莴笋、生菜、西红柿、菠菜。

             

我们不仅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也要尽量选择低GI的类别,对健康更有益处。

四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

畜肉类包括猪、羊、牛、驴等的肌肉和内脏,这些肉脂肪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较多,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应适量食用。说到蛋类,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或每两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

 

             

研究表明,鸡蛋摄入(每周3-4个)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影响微弱,适量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限制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因为熏制食品的熏烟中含有200多种化合物,有些已证明有致癌作用。

              

如环芳烃类和甲醛等,在熏制过程中可污染食品,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这些食品容易被肉毒杆菌污染,肉毒杆菌毒是已知毒蛋白中毒性最强的一种,能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工作,导致缺氧。

五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我们需要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重视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

 

 

零食可选择少量坚果,每天别超过25g。零食加餐选择时,大部分多少会有甜味剂,我们可选择山梨醇、木糖醇等。

                 

山梨醇通过山梨醇脱氢酶氧化成果糖,然后进入果糖-1-磷酸酯途径代谢,代谢与胰岛素无关,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木糖醇是糖代谢的中间体,不需要胰岛素帮忙,能直接透过细胞膜为组织提供营养,且能微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它也是糖尿病病人的优选之一。

                   

三大营养物质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在上文已经提到过淀粉,其实淀粉就像汽油、柴草,燃烧充分,容易点燃,很快熄灭,是最好的能量,是人体主要的供能方式,淀粉提供能量50--65%。

                  

而蛋白质,就好比是木材、柴油,提供蛋必需氨基酸,是次要的提供能量,会冒黑烟,有副作用,损害肾脏。

               

正常人每天蛋白质需要公斤体重乘以(0.8-1.2),过高的摄入与蛋白尿升高、肾功能下降、心血管及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过低的摄入并不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已经开始透析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适当增加。其中,中等体重的成年人每天补充消耗至少需要30克,不能光消耗不补充。

                

所以说,不补充蛋白质的“辟谷”纯粹是脑子有病,是寻死、胡闹,等于拆瓦、砍柱子,是我们强烈反对的,所谓的“养生专家”英年早逝大多都与此有关。其中优质蛋白比例应超过三分之一,优质蛋白包括动物蛋白和大豆制品。蛋白质提供能量占15--20%。

               

最后一大营养物质便是脂肪了,脂肪就是肥肉和植物油,像煤炭,提供能量最多,是淀和粉蛋白质的2倍,但是会增加胆固醇,也冒黑烟,产生酮体。脂肪提供能量20--30%。

               

如何理解他们三者对于人体营养的重要性呢?他们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

            

淀粉就像零花钱,口袋里必须有,时刻用得着;脂肪就像存款,没有零钱就取存款;蛋白质就像房子,必须经常维修,一般不轻易卖房。等到没有零花钱,也没有存款时就只有卖房子,这就危险了,容易引起代谢紊乱,危及生命。

     

六 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清淡饮食即烹调时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日烹调油25-30g,食盐用量不超过6g。

                

足量饮水,推荐饮用白开水,每天饮用量1500-1700ml,饮料可选淡茶或咖啡。

                        

限制饮酒是所有糖尿病患者应该警惕的一点:

               

  • 首因,饮酒后易出现低血糖,乙醇在体内代谢可减少来自糖原异生途径的糖量,还会抑制升糖激素释放。
  • 其次,饮酒时常减少正常饮食摄入,酒精吸收快,不能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
  • 再者,饮酒还可使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增加,对用胰岛素、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

                   

所以,一般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避免空腹饮酒。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蒸馏酒),每周不超过2次。

七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改变进餐顺序,先喝汤,补充胃液,再吃蔬菜、肉类,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古人云:吃饭先喝汤,不用问药方。

               

研究表明,细嚼慢咽可助减肥、防癌、保护口腔粘膜,有利于唾液分泌,防止牙龈炎及口腔溃疡、减少食道损伤和食道疾病发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等优点。

                  

控制进餐速度,早晨15~20分钟左右,中晚餐30分钟左右,餐次安排视病情而定,少量多餐。吃饭时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一家人团聚,享受亲情和美味,尽量不看电视和手机,不讨论敏感话题,比如孩子的教育、家庭矛盾等。

    

八 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加强学习,增长知识,给自己当医生

              

2017版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所提及的以上八大内容,是我们广大患者应该熟读并且牢记于心的,也是我们临床医生应该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

                 

饮食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五驾马车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你摄入的能量是否是你需要的,是否是适量的,是否是有营养价值的,也决定了你需要什么样的运动管理才能让你的体重维持正常,决定了你需要如何调整药物才能使你的血糖维持正常。

                    

所以它是一切的源头和开端,只有首先管理好了膳食,才能管理好糖尿病,减缓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得到最大的远期获益,实现人生的三大理想“健康、长寿、快乐”。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