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丁彬彬

一年染发几次最合适?一个病例告诉你

一年染发几次最合适?一个病例告诉你

 

他在病房里失声痛哭,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为什么……

 

从未有一个时刻,眼泪可以这般肆虐,从未有一个时刻,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竟是那么苍白无力,很多时候,哭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对于他而言,哭,才能释放内心所有的恐慌,不安,绝望,脆弱。

 

他问医生,为什么我会罹患淋巴瘤,我才只有30岁……

 

事实上,他并非第一个淋巴瘤患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名人也不能幸免,比如罗京,李开复。

 

1832年,淋巴瘤第一次被科学家发现,它也是最早被发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33年后,Wilks以霍奇金命名这种疾病,所以医学上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的来说,淋巴瘤来源于淋巴结和淋巴阻止,它的发生与免疫细胞的恶变有关。

 

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30岁的年轻人,为何会罹患这种恶性肿瘤?

 

是遗传吗?虽然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但年轻人并没有类似家族史。

 

与压力有关吗?研究发现,脑力运动者可能罹患淋巴瘤的可能性更大,这与巨大的压力可能有一定关系,但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任何压力,事实上,他家境优越,并不需要努力工作。

 

EB病毒感染有关吗?研究发现,在淋巴瘤患者的细胞中可以找到EB病毒,所以人们认为EB病毒与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年轻人,并没有感染EB病毒的依据,在他病变的细胞中,医生也并未发现EB病毒的踪迹。

 

但是,他却有着一种坚持了10年的习惯,长期染发,按照他的说法,他喜欢追求时尚,喜欢自己的头发颜色经常变来变去,让人惊讶的是,他平均每年染发次数高达6-8次。

 

那么,染发与淋巴瘤的发生果真有关吗?

 

事实上,染发剂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致癌原,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一瓶劣质染发剂,含有的致癌物质高达一百多种,而就算质量好的染发剂,致癌物也高达几十种,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无法找到不含致癌物的染发剂。

 

长期使用这些染发剂,致癌物会通过皮肤入侵身体,最先遭受影响的就是免疫系统,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染发剂,主要导致的是淋巴瘤,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这主要与染发剂中的化学试剂苯有关。

 

医生说,现在年轻人染发的越来越多,很多中老年人也加入这个行列,但是他们并没意识到染发对身体带来的危害。

 

正如被确诊淋巴瘤的年轻人,长期染发诱发了基因突变,而且他的淋巴瘤恶性程度更高,治疗效果更差,医学上治疗淋巴瘤主要的方法是放化疗,这是因为人体的淋巴组织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手术把所有的淋巴组织都切除,虽然放化疗能够治愈一部分淋巴瘤,但遗憾的是,每个人的效果也会不同。

 

苦苦与疾病斗争了一年,年轻小伙终于还是病入膏肓,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为了减轻痛苦,爱子心切的父母,唯有最后的一个请求,看似残忍,却也无可奈何,两个老人跪求医生,给他打一针,安乐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一个胸痛的病例,你了解多少呢?

漫漫长夜,却有多少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呢? 每个人都在奋斗,年轻人要奋斗,是为了有朝一日在一座城市里有一个安身之所,可是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依然要奋斗。 前不久,听急诊科同事说了一个病例,却不禁感慨万千,悲伤异常。 一名35岁的男子,即便已经感到胸痛心慌,家人也曾劝他到医院去看看,但他并未引起重视,依然拼命熬夜加班,结果突然倒在公司里,同事急忙拨打了120求救,救护车赶到的时候,男子的气息已经非常微弱,出诊医生立刻现场给予抢救,然后紧急送往医院。 遗憾的是,救护车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男子就不行了。 因为家属不同意进一步尸检,所以最终的死亡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从家人和同事的反应,作为医生,也能根据经验做出推断。 事实上,因为拼命加班熬夜导致猝死的现象,决不是个例,作为医生,我们也感同身受,临床一线的医生,经常要倒夜班,平均每周至少要1-2次,至于平时工作忙的时候,加班更是常有的事,也许一天两天没事,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如一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身体还能适应吗? 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各种压力很容易让身体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这个时候,心脏也容易出现问题,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痉挛,甚至完全闭塞。 到目前为止,心脏依然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病因。 在猝死发生之前,很多人会有胸痛胸闷心慌等异常征兆,但是又有多少人会重视身体健康,及时到医院就诊,能拖就拖,一忍再忍,工作忙没时间,这些都成了不去医院的借口,却不知道,死神远没有那么仁慈,早期的征兆不重视,很容易万劫不复。 正如这名35岁的男子,正值事业的上升期,但是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生活,工作,社会,方方面面,如此庞大的压力,试问,又如何能承受的住? 作为医务工作者,正因看到太多类似的病例,所以才会感慨万千,悲伤异常,人生有很多无奈,谁不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现实是残忍的,以牺牲健康来换取物质上的富有,更是不可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单的道理,但做到却很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2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肌梗死住进重症监护室,医生抢救四小时

24岁的小文是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在上班的时候,同事发现她的脸色很难看,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小文说胸口痛的厉害,同事让她到医生办公室休息一下,顺便找医生看一下,但科室呼叫铃此起彼伏,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小文说没事,再忍一忍,等下班再说。 可谁也没有想到,在去病房为患者换吊瓶的时候,小文突然用手捂着胸口,然后整个人向后倒了下去,失去了意识。 闻讯赶来的同事立刻对小文进行了积极抢救,很快,医生发现导致小文胸痛的罪魁祸首就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它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而小文就属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生说,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开始的时候主要表现为难以缓解的胸痛,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如果不及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甚至是心力衰竭。 正因急性心肌梗死的诸多并发症,所以它的死亡率很高,在胸痛疾病里,它与主动脉夹层,肺血栓栓塞综合征一起被称为三大杀手。 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为何竟突然罹患急性心肌梗死? 其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非常多,最常见的是冠心病,但是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用力排便,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进食较多脂肪后均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小文的工作是护士,其实非常辛苦,最近天气转冷,科室的床位更是全部住满,很多年轻的护士都累哭了。 神经内科又是一个危重病特别多的科室,护士们的压力特别大,很多护士都出现了心悸等不适,但科里人手又不够,大家几乎天天要加班。 同事说,小文最近压力特别大,前几天因为一个针没打好,还被患者家属威胁了,弄的她一直闷闷不乐,有时候上夜班都心惊胆战。 医生分析,正因为巨大的压力,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所以才诱发了急性心肌梗死。 万幸的是,通过四个小时的介入手术,小文转危为安,现在住在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 其实,护士的职业非常辛苦,她们往往要承担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所以希望整个社会都更能理解和包容护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到子宫里的肿瘤,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宫颈癌,但还有一种恶性肿瘤,同样不应该忽视。 那就是子宫内膜癌,所谓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虽然相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开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却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半年前,我们接诊了一名28岁的年轻白领,她腹大如球,看起来如同怀胎十月一般。 但事实上,导致腹大如球的罪魁祸首却是大量的腹腔积液,通过一系列检查,我们发现,原发病灶位于子宫,病理类型符合子宫内膜癌,因为转移到了腹膜上,所以才引起了大量的腹水,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28岁的年轻白领,为何会罹患这种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雌激素有着密切联系,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的风险更大,而子宫内膜增生症则可能进一步癌变。 通过我们的进一步询问,这名叫小依的年轻白领,竟然有长期口服他莫昔芬的情况,他莫昔芬,医学上主要用来治疗乳腺癌患者,为雌二醇竞争性拮抗剂,能与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不刺激转录或作用微弱。但与此同时,他莫昔芬却对血浆脂代谢、子宫内膜和骨的作用则仍是雌激素性质,不呈拮抗作用。 所以,妇科医生认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癌,研究发现,针对乳腺小叶增生,他莫昔芬同样有治疗作用,正因如此,长期饱受小叶增生折磨,又害怕变为乳腺癌的小依,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了他莫昔芬,只是却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而且对于乳腺小叶增生的患者,他莫昔芬肯定是不能长期吃的,但是小依并没有及时停用。 长期使用的结构,导致子宫内膜反复受到雌激素作用,最终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进一步癌变。 他莫昔芬能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这是它不为人知的副作用,即便是乳腺癌的女性,在口服他莫昔芬的时候,也应该定期进行子宫内膜检查,以避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遗憾的是,因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忽视,小依最终罹患了不治之症。 半年后她病入膏肓,家属拨打了120求助,当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她生命气息微弱,医生立刻现场给予积极的抢救措施,遗憾的是,还是无力回天。 28岁,小依的悲剧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