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每6个月“阳”一次?研究指出:每人每年感染2-3次或成常态!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6月13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了第23周疫情情况,6月5日至11日北京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4种16969例,死亡5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和梅毒。好消息是报告发病数连续两周下降。

 

这是自4月24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的报告发病数已连续7周居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首位。

 

从现在诸多的研究数据和流行现状来看,新冠没有季节性。随着人体抗体水平的降低,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每年2-3次感染。

 

每6个月或会出现一次感染周期

 

6月7日,《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了一篇关于新冠的研究。研究指出,每6个月或将出现一次感染周期,而滚动的感染浪潮会带来出现新变种的风险。

 

 

“不幸的是,这种病毒的一个新现实是我们会反复感染,”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阿里·莫克达德(AliMokdad)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病毒会产生一种新的变种,可以与目前的变种竞争,而且更加严重。”

 

北京大学免疫学家曹云龙和他的团队发现,2022年12月的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5和BF.7,诱导产生的抗体对XBB这类变异株能提供约四个月的保护。

 

曹云龙在《自然》杂志旗下期刊《Nature Portfolio》刊文中介绍说,考虑到当前个体免疫背景的差异,如抗体水平等,这一波感染预计会持续几个月。今后的感染高峰会逐渐变得平缓,但每个周期会拉长。这是我们当前在美国等国家看到的趋势。曹云龙表示,美国民众依然在感染,只不过不再同时感染。“更平缓的感染曲线也能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感染人群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洋2023年5月刊文介绍,这两天门诊新冠病人仍然较多,各种病例同时出现,有年轻的轻症患者,有症状较重,但肺部未感染的中老年患者,也有进展成白肺的高危人群,三者比例最近发生了变化。

 

最近轻症患者比例不再上升,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开始增多,比例也相应增高。有一部分去了发热门诊,还有一部分人撑着到门诊来看,做个CT发现新冠肺炎已经占了一大部分肺,再发展下去就可能形成白肺了。

 

这部分病人多以高危人群多见,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那就是上次感染并导致肺炎的患者,这部分人如果再次感染出现严重后果的概率比一般人大,这主要是因为上一次感染过的患者一般体内都有抗体,这一次不一定会感染,一旦再次阳性说明体内抗体不足,身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白肺。

 

到了6月初,明显新冠感染病例上升趋势没有那么急了,重症患者开始增多,这些病人有的是一感染就很重,有的是撑了几天逐渐加重,最后积在一起来看病,和上次的经验差不多,重症病人增多的时候,大部分该阳的人已经阳过一遍了,病毒流行将走下坡路。

 

但这一次流行很难像上次一样结束得比较干脆,会持续有一些人被感染,这是由大家的免疫力不同,抗体下降的速度不同决定的。


专家预判:未来的趋势是“梯次感染”

 

未来新冠将会呈什么趋势发展?据澎湃新闻报道,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的毒力总体会慢慢减弱。“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病毒不停在变异,致病性和传染性增强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在事实层面,过去三年,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种新的变异病毒广泛传播,但XBB自去年年底出现后,没有再出现大的变异。”

 

“重复感染应该不会是常态,因为免疫屏障建立起来以后,病毒无法广泛传播。”卢洪洲说。他认为,新冠未来的趋势将是“梯次感染”,“免疫保护期具有个体差异,免疫保护期短的人会先感染,同时期其他的人则不会被感染。例如,100个人中,可能5%的人在感染3-4个月后再感染,10%的在感染5-6个月后再感染,此时之前的5%就不会再被感染了。所以不会形成聚集性病例,未来也不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疫情。”

 

但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仍要继续。“所谓科技抗疫,就是要研发更加有效、长效的鼻喷疫苗,以及更加有效、长效的抗病毒药物,它们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异病毒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今后的研发方向是长效、通用的疫苗和药物,无论病毒怎么变,都可以发挥作用。”卢洪洲说。

 

本文综合自:
①2023-06-13北京市卫健委《本周疫情(2023年6月5日至2023年6月11日)》
②Ye, Yvaine,China's rolling COVID waves could hit every six months — infecting millions,Nature(IF:43.1) Time:2023-06-07
③2023-06-12Nature Portfolio《新冠感染周期每六个月一次?专家研判中国疫情》
④2023-06-12呼吸科大夫胡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仍然较多,但感染人群发生变化,这些人该注意了》(胡洋)
⑤2023-06-14呼吸科大夫胡洋《国家疾控中心数据验证了我前期关于新冠的描述,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胡洋)
⑥2023-06-04澎湃新闻《“二阳”比例上升,新冠重复感染,专家:需第一时间使用抗病毒药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阳康」了,二次感染会更严重吗?如何防护?

「阳康」了,二次感染会更严重吗?如何防护?

#预防 #新冠疫苗 #新冠资讯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近8亿人都感染的细菌,你中招了吗?

近8亿人都感染的细菌,你中招了吗?

#饮食 #预防 #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查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甲流究竟是什么样的传染病?

甲流究竟是什么样的传染病?

#春季 #冬季 #常见症状
白澎
白澎
6大人群不适合趁热打「贴」!夏治冬病,三伏天这样做→

6大人群不适合趁热打「贴」!夏治冬病,三伏天这样做→

#夏季 #中医 #养生知识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一年染发几次最合适?一个病例告诉你

一年染发几次最合适?一个病例告诉你

#护发 #保健 #医疗人文
丁彬彬
丁彬彬
得了艾滋病多久会传染    艾滋病多久发病

得了艾滋病多久会传染 艾滋病多久发病

#概述
曾旺生
曾旺生
乙肝疫苗打一次就能管一辈子吗?专家告诉你答案

乙肝疫苗打一次就能管一辈子吗?专家告诉你答案

#婴幼儿 #儿童 #常见症状 #乙肝疫苗 #疫苗科普 #成年人
方健
方健
一年感冒12次正常吗?

一年感冒12次正常吗?

#儿童 #疾病预防 #疾病诊断 #育儿 #呼吸内科
西柚医师
西柚医师
夏季天气炎热,易发疾病get一下

夏季天气炎热,易发疾病get一下

#夏季 #疾病预防 #患病护理 #常见症状 #消化内科
肛肠科孙主任
肛肠科孙主任
常温下,新冠病毒能在我们的皮肤上活多久?

常温下,新冠病毒能在我们的皮肤上活多久?

#居家 #出行 #预防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H7N9先接种“心理疫苗”

H7N9先接种“心理疫苗”

#H7N9禽流感 #心理健康 #H7N9 #心理健康 #心理疫苗 #疫情防控 #禽流感 #疫情防控 #恐慌 #疫苗 #社会影响 #疫苗 #社会影响
首例新冠肺炎什么时候发现的

首例新冠肺炎什么时候发现的

#防护措施 #传染病 #防护 #传染 #COVID-19 #疫情 #呼吸道疾病 #新冠病毒 #COVID-19 #疫情 #卫生 #新型冠状病毒 #个人卫生 #症状 #新冠肺炎 #免疫力 #公共卫生 #新冠肺炎 #预防
山西甲流疫情春节前后或现发病高峰

山西甲流疫情春节前后或现发病高峰

#甲型流感 #农村卫生 #疫苗接种 #防控措施 #农村卫生 #疫苗接种 #医疗资源 #疫情防控 #山西甲流 #冬季流感
kn95口罩正确佩戴方法?

kn95口罩正确佩戴方法?

#鼻夹 #KN95口罩 #口罩 #KN95 #口罩类型 #防护口罩 #口罩类型 #防护 #佩戴方法 #耳带 #正确佩戴 #耳带式口罩 #颈带 #鼻夹调整 #头戴式口罩 #颈带式口罩
疫控专家:今年不排除出现流感局部流行可能

疫控专家:今年不排除出现流感局部流行可能

#流行病 #流感病毒 #流感 #预防 #传染病 #流感预防 #传染病防控 #健康习惯 #疫苗 #疫苗接种
疫情下的冷思考:如何理解中医的科学性?

疫情下的冷思考:如何理解中医的科学性?

#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 #疫情下的中医 #阴阳五行 #中医 #科学性 #疫情 #治疗方法 #中医科学性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 #中药 #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中药
病毒会在蔬果上存活?营养专家:战“疫”时刻一定要吃出健康

病毒会在蔬果上存活?营养专家:战“疫”时刻一定要吃出健康

#新冠病毒 #烹饪方法 #食品安全 #新冠病毒 #烹饪方法 #食品安全 #膳食指南 #健康饮食 #肉类 #预防疾病 #膳食指南 #健康饮食 #蔬果 #肉类 #预防疾病 #蔬菜水果 #免疫力 #营养 #免疫力 #营养
禽流感源于中国说法没依据

禽流感源于中国说法没依据

#流行病学 #禽流感 #疫情防控 #公共卫生 #禽流感 #公共卫生 #中国 #疫苗 #起源 #防控
我国SARS病毒准种和基因变异特点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SARS病毒准种和基因变异特点研究取得进展

#病毒准种 #准种 #传染病防治 #王福生 #解放军302医院 #基因变异 #SARS #基因变异 #SARS病毒 #传染病 #医疗研究 #病毒 #医疗研究
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新型致命疾病?

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新型致命疾病?

#疾病预防 #疫苗 #传染病 #传染病防控 #疫苗研发 #疾病预防控制 #新型疾病 #公共卫生 #新型疾病 #公共卫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