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人群不适合趁热打「贴」!夏治冬病,三伏天这样做→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冬病夏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很多人都知道是冬季频发的疾病在夏季来治,而关于冬病夏治更具体的治疗方式和方法,相信大家会比较模糊。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三伏天应如何做到冬病夏治,以及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三伏贴。

 

又湿又热的中伏来了

 

简单来说,中伏是伏天里最热的时候,从中医角度来说,中伏暑湿交加,湿热熏蒸,也就是「湿」和「热」很重,就像蒸笼一样。

 

此时人体的心(心神)、脾(脾湿)、阳(阳气)最易受伤。

 

 

而艾灸、三伏贴等方式就是通过温阳、散寒、除湿的方式来治病,不仅能够把身体当中隐藏的寒湿去除,也能够补回因为大汗或吹空调电扇而折损的阳气。

 

很多养生达人在此时就会开始「冬病夏治,调养身体」,这也意味着三伏贴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过三伏贴,莫要轻易跟风,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此方法,用对了方法,身体舒畅,才能「事半功倍」。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主要就是针对冬天易发生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稳定的夏季进行调养,以达到缓解的一种方法。

 

冬病:好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比如哮喘、老寒腿、腰痛等等。

 

夏治:在夏季阳光充足、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最高峰的时候,通过中医传统方法助阳气生发,驱散夏至未退寒邪,恢复阴阳平衡,从而预防或治疗冬病。

 

就像家里煮速冻饺子一样,无论是水温还是环境的温度不够,饺子馅都有可能夹生,甚至里面的冰都没有化开。

 

利用三伏天来治病就类似于把锅盖盖上,增加环境的温度,而治疗方法就像是提高水温。

 

总之就是利用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冬天的一些宿疾反复发作的疾病得以缓解和恢复。

 

趁热要打「贴」

 

常见的三伏贴的主要是以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白芥子等作为基本方。

 

尤其是里面的白芥子,在中药学中白芥子擅治因寒而生的痰、疼痛、麻木等症。

 

 

根据不同的疾病,三伏贴的配方和比例各不相同,用法用量更需要遵循医嘱。

 

 

使用方法

 

一般而言,三伏贴成人一次可贴敷6~8小时,儿童一次可贴敷2~4小时,贴敷时应注意贴敷部位的清洁干燥。

 

贴敷之后,应适当忌食生冷,油腻等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利用排毒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要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贴敷部位。

 

若出现红肿,刺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刻停止贴敷,清洗残留药物,观察症状是否减轻,如未缓解应及时就医。

 

判断自己适不适合「三伏贴」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三伏贴来进行养生,所以我们要先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贴「三伏贴」。

 


 

● 适用人群

 

1. 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如患有过敏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人群。

2. 阳虚体质人群:如平素畏寒肢冷、脾胃虚寒性腹痛、胃痛、泄泻、宫寒痛经的人群。

3. 疼痛性疾病人群:如患有关节疼痛、颈椎疼痛、腰部疼痛的人群。

4. 养生保健人群以及亚健康的人群。

 

● 不适用人群

 

1. 皮肤损伤:贴敷部位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患有严重皮肤病者不宜贴敷治疗。

2. 肝功能损伤:有发热、出血、皮肤瘀斑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和血液病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3. 三高患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4.过敏体质:过敏体质或者瘢痕体质的人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5. 特殊人群:孕妇、传染病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6. 局部疾病:在适应症内但处于急性发病期间,也是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7. 湿热或内热体质:湿热体质及身体有内热、容易上火的人不适合,如有黄痰或黄鼻涕,舌红、舌苔黄腻、口苦、口臭等症状。

 

在了解了自身的身体情况之后,就可以进行「三伏贴」的有效治疗了。

 

让身体享享「伏」

 

在三伏天当中,湿气很盛,所以养生上要注意祛湿,同时也不能让湿气在身体中停留。

 

首先来说,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可以调到「除湿」档位,也不要回到家就立刻吹空调。

 

因为夏季本就是激发人体阳气,通过汗液将寒湿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果在伏天经常不出汗,那么有可能造成湿气在身体当中滞留,到了秋冬季节引发疾病。

 

 

三伏贴偏于热性,不适合体热、阴虚火旺、皮肤易过敏、疤痕体质的人群贴敷,可以选择泡脚或食用药膳来提升阳气,减少生病。

 

比如使用红豆、黑豆、茯苓、薏仁米、红枣同煮,来达到有效的健脾利湿的效果。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一剂敷贴,常常能起到缓解病痛、治愈疾病的效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