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要怎么吃:红肉和白肉,傻傻分不清楚?

手护妈妈·首席健康管家
手护妈妈
首席健康管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如猪、牛、羊、鹿、兔等哺乳动物的肉,在营养学上,这些肉被称为“红肉”。

而白肉则指那些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肉类,从视觉角度看,烹饪前呈现岀白色,包括鸡、鸭、鹅、火鸡等禽类,还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等),以及贝壳类动物(如牡蛎、蛤蜊)等。

红肉、白肉能直接用肉眼区分吗?

烹饪之后的食物颜色往往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例如做熟前的猪肉是红色的,做熟后会变成白色,但猪肉还是属于红肉。虾、蟹加热后会变成红色,但它们都是白肉。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区别红肉与白肉的主要因素是看动物的肌肉组织是快肌纤维多还是慢肌肉纤维多。

红肉和白肉各有什么特点?

红肉或者白肉,都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营养上各有优势。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并且脂肪含量比较高,含有丰富的铁、锌和B族维生素。

白肉相比红肉脂肪含量较低,但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且蛋白质类型和氨基酸构成比例非常完美。

 

大家认为应该多吃白肉,是因为白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健康。比如鸡、鸭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鱼类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红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低些,饱和脂肪酸比例却较高,其摄入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摄入量过多,的确会更易引起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红肉真的不能吃吗?

有关吃红肉、白肉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过多食用红肉可能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男性吃太多红肉还会导致患前列腺疾病的几率加大。世界卫生组织曾把红肉作为“疑似致癌物”,现在的营养学推荐是“限制红肉的食用量”。

红肉经过加工(如经过腌制等)后被称为“加工肉”。加工红肉则是“1级致癌物”,即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它能增加人的癌症患病风险。常见的加工肉包括火腿肠、香肠、腊肉、咸肉、腌肉等。

 

所以,适当摄入新鲜的瘦肉,对于健康有好处。但是大量食用红肉,摄入较多的血红素铁,则会提升体内自由基水平,也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风险。

怎样吃肉才更健康?

世界癌症基金会建议,每人每周食用红肉不要超过500克。根据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人每天应摄入禽畜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具体红肉与白肉搭配的比例是多少,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数据,但是总量不要超过推荐量。

烹饪红肉时,尽量用蒸、煮、汆,而少用油煎油炸。可以先将红肉略煮,然后放入冰箱冷冻至白色的脂肪凝固,再将白脂去除,重新烹调,如此可极大程度地降低脂肪摄入。吃红肉时搭配粗粮,能降低胆固醇,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增加肠蠕动,帮助及时排出有害物质。

总之,红、白肉适当搭配,在摄取优质蛋白的同时又能补充铁和锌等矿物质、B族维生素,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加工方式。此外,要多食水果和蔬菜,它们大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抗氧化剂、矿物质等,能够营养机体,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营养#养生知识#糖尿病
阅读数 1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喝水多、吃饭多、尿多但体重减轻常引发肾脏、视网膜、神经病变及酮症酸中毒目前法治愈,确诊后需终身服药简介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喝水多、吃饭多、尿多但体重减轻。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以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确诊。糖尿病有哪些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除以上三种类型外,其他糖尿病的总称)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我国成年人患病率为11.2%。是否可以治愈?目前法治愈,确诊后需要终身服药;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维持患者血糖保证患者生活质量。血糖情况控制好,可能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手护妈妈·首席健康管家邹大进主任医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