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功能
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担负执行八成以上的动作任务。双手能做出上亿种不同的动作,而这些动作都和思维活动紧密相连。手指的灵活动作可充分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智力的平衡开发,可谓脑灵手巧,手巧健脑。孩子一出生,相信他点点滴滴的变化都逃不过父母的法眼,可是孩子的拇指内收有几个家长是真正重视的,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一等再等,掉以轻心往往让他们一错再错。了解拇指内收,是您进一步了解自己宝宝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何为拇指内收?拇指内收是指拇指内收肌肌张力增高, 拇指的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屈曲角度超过正常范围, 外展功能受限。更直观来讲是手向外拉伸拇指的肌肉伸缩能力差,导致拇指向手心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手指紧握拳,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在拇指外面或里面。随着手指活动的精细化发展,眼、手、脑协调性日渐加强,对宝宝的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极大帮助。而疾病状态下的拇指内收,会影响宝宝的精细动作发育,必须及时加以纠正。但要发现宝宝的这个“小毛病”,首先要靠家长的细心,其次更靠家长的认知能力。
拇指内收的危害:
- 1、影响今后抓、握、捏等精细功能的发育(直接影响今后的书写能力)
- 2、影响康复训练中手撑、姿势转换、爬等训练项目的进行,影响运动发育
出生不久的宝宝,因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轻触其手掌,便会把拳头握紧,同时,拇指内收在掌心。但睡眠时却是五指张开,呈自然的松弛状态。一般来说,宝宝拇指的自然内收状态在 3—4 个月,最迟 5—6 个月便会渐渐消失,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拇指功能,开始学习抓、握、捏等精细动作。如果宝宝 6 个月时,拇指还总是握在手心里,不容易扳直,就要引起警惕了,那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的危险信号。特别是早产、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黄疸的小儿,若 4—5 个月时仍然表现为双手拇指内收,伴控头不稳,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 个月仍不会独坐,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定期监测智能和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必要时做头颅 MR(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脑损伤综合征的可能。
正常状态的宝宝拇指内收并不可怕,家庭训练效果良好。家长不妨做以下尝试,帮助纠正:
- 1. 抚触。平时多帮宝宝按摩拇指。先将宝宝的拇指打开,家长用自己的手指从宝宝手掌面下部交替往上揉搓,一边 50 次。
- 2. 抓握练习。2—3 个月的宝宝常处于两手握拳张,用玩具碰到手心会握紧,碰到手指外侧则会打开。此时,可顺势将带把的玩具伸到宝宝手心中让他抓握,练习五指张开;让宝宝俯卧,在他双手能触及的地方,放几样玩具逗其伸手抓握,或把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逗引他变更体位。
- 3. 摆弄玩具。4—5 个月时,抱宝宝坐在桌前,让他伸手去拿桌上的玩具,通过抓握、摆弄、敲打,训练手指灵活性。
- 4. 玩具换手。6—7 个月后,将宝宝抱成坐位,前面放些彩色小球,积木等物品(玩具可由大到小)让他伸手抓握。开始时,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逐渐移远,鼓励他伸手取物,并学习转手。
- 5. 抓扔玩具。7—8 个月后,让宝宝坐在桌前,桌上摆数种玩具,让他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样,扔掉一个再拿一个,不断练习抓握。但如果确是神经系统问题,采用上述训练方法就不能解决了,必须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并且越早训练越好,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想了解自己宝宝的拇指内收是否正常,是否为脑损伤综合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