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障碍,不容忽视
定义及主要表现
根据ICD-11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游戏障碍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
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职业绩效受损等。
02
游戏障碍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显示,游戏障碍与心理、社会、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相关。
1.心理因素:游戏障碍者可能具有高冲动性、高神经质、内向等性格特点。有些可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问题,还有的存在情绪调节不佳、孤独、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满意度等问题。而较高的社交能力、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可能减少游戏障碍的发生。
2.社会和家庭因素:在被欺凌者、欺凌者、有游戏成瘾朋友的人群中,游戏障碍发生率较高。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不足,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不良,学校氛围较差等也与游戏障碍的发生相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游戏障碍的发病风险有关;家庭关系不和谐,单身或离异等与成人的游戏障碍发病风险有关;监护人不能陪伴或监护不力的儿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Macbookpro、macbook、mac、计算机、屏幕、桌子、团队、人、室内、坐着、笔记本电脑、室内设计、设计、办公室、窗户、最小、白色、工作、工作空间、团队合作
3.生物学因素:游戏障碍患者的脑影像表现类似于物质成瘾患者和赌博障碍患者,存在额叶多个区域、腹侧和背侧纹状体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应的功能异常包括执行控制功能下降,对于损失的敏感性降低,对于游戏相关刺激的反应增强,在做出选择时具有更强的冲动性。一些游戏障碍患者对于自我概念以及游戏中化身角色的自我同一性加工发生改变。但这些脑功能异常与游戏障碍间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
4.游戏类型因素:游戏障碍患者更为偏爱的游戏形式是在线游戏,而不是离线游戏;更为偏爱的游戏类别是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第一人称射击、格斗和即时战略游戏等。
03
坚持预防为主
建立包括普遍性预防、针对性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等措施的三级预防体系,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减少游戏障碍的发生和复发、促进患者及时获得诊疗、降低危害至关重要。
1.普遍性预防。对公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游戏障碍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引发游戏障碍的诱因。
2.针对性预防。对于儿童青少年等易患游戏障碍的高危人群,在个体层面从情绪调控、认知控制、人际交往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能的科普宣传工作,改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能力,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
3.早期发现与治疗。提高儿童青少年、家长与学校早期识别游戏障碍的能力,对可疑的游戏障碍患者,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合理系统地治疗。在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和精神专科医院开展针对性培训,使医护人员有能力正确识别、诊断、治疗游戏障碍;做好联络会诊和专科咨询工作,帮助非精神科医生早期发现并及时转介游戏障碍患者。
04
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
的“守门人”
无论是学校、家长、单位,都应该有青少年心理健康“守门人”,能够及时观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日前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此外,政府应该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储量,鼓励研发传播集知识性、教育性、原创性、技能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网络游戏作品,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表示,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应该怎么去发现,责任主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系统已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在家庭层面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更专业的措施,让家长拥有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建议家长,去尊重孩子兴趣爱好的多元性;不在青少年面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科学疏导孩子在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减少青少年用游戏排解情绪逃避现实的行为。
希望全社会共同宣传倡导,降低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青少年游戏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向本文作者提问

吴华龙主治医师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临床心理科
好评99%|接诊量2768|响应时长318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科常见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
¥9起
问医生
#胃溃疡#营养不良#癫痫大发作状态#学习障碍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胃黏膜肌层或更深层次的炎性缺损幽门螺杆菌及非甾体抗炎药是重要致病因素典型症状是上腹痛,但以餐后痛多见简介胃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异常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多有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胃溃疡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出血、急性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及时进行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目前胃溃疡可治愈及根治,但要注意大出血、急性穿孔、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症状表现:胃溃疡的典型症状是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1~2小时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出现)和上腹适,尤其以饭后1小时内疼痛最典型,至下次进食后再出现。诊断依据:依据出现餐后1小时出现中上腹疼痛,胃镜检查发现溃疡病灶可确诊胃溃疡。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在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本病[1]。是否可以治愈?目前胃溃疡可治愈及根治。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溃疡面愈合,但要注意大出血、急性穿孔、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否遗传?会。部分胃溃疡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是否医保范围?是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