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中毒
新型毒品(冰毒,K 粉,摇头丸)中毒,由于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精神类药物的范围和种类也在不断扩大。目前逐渐衍生出一系列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称之为“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的“镇静,镇痛”作用不同,“新型毒品”对人体有着更强的兴奋,抑制或致幻作用。
根据毒品学性质的差异,可将新型毒品分为以下几类:
- 中枢兴奋类药物 是一种非儿茶酚胺的拟交感神经胺低分子量化合物,可兴奋α及β肾上腺能神经末梢,促进儿茶酚胺递质的释放,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含量,主要包括甲基苯丙胺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俗称“冰毒”
- 致幻剂 也成分离性麻醉药,可造成意识与感觉分类状态,具有调控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 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作用,主要为麦角乙二胺和氯胺酮,俗称“K 粉”
- 兼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 属苯丙胺兴奋剂,由麻黄碱通过去氧反应制成,可使突触前神经元释放 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抑制这些递质的再摄取,常见药物是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俗称“摇头丸”
新型毒品的摄入主要有口服,静脉注射和吸入三种方式。
临床表现 苯丙胺类药物中毒后常出现极度兴奋症状,如胸闷,气促,心慌,激动不安,颜面潮红,大汗,腱反射亢进等。部分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尿频,四肢麻木,震颤,重者出现抽搐,谵妄,狂躁,脑出血,大小便失禁等。
氯胺酮类药物服用后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烦躁,谵妄,嗜睡或昏迷等,也可伴有幻视,幻听,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抽搐,乏力,肢体麻木,大小便失禁等表现。严重者可表现为癫痫样发展,支气管及喉痉挛,过敏反应及恶性高热。有报告称使用剂量达 70mg 即可中毒,200mg 可出现幻觉,500mg 会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类药物中毒后临床表现为躁动,话多,出汗,恶心,呕吐,胸闷不适,体温升高,严重者出现恶性高热, 幻觉,昏睡或昏迷等。
青少年多见,根据发病场所,临床表现及吸毒史,可快速做出临床诊断,结合患儿血、尿毒物筛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应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刺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呼吸抑制者必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适当补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活性炭口服或灌胃吸附毒物;可应用呋塞米,甘露醇促进毒物排泄;保护肝肾功能,伴意思障碍者可应用纳洛酮每次 1.2-2mg 静脉注射促醒;有心律失常者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相应抗心律失常药物;恶性高热者给予冰帽,冰毯。擦浴等措施降温,有脑水肿,循环障碍者应给予降颅压及循环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