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致癌风险的3种美食调料,尽量少让它们在餐桌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方健

说到调料,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厨房每天都要用到的东西之一就是调料,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烹饪出的食物菜肴变得更加美味,还可以提升我们食物外观的色度,激发大家的食欲。

 

但是,如果大剂量地使用调料,就可能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甚至会致癌。尤其是下面这三种常见的调料,如果在生活我们就很喜欢添加,那大家就要多加注意,尽量少吃为妙。

 

接下来,大家就来看一下是哪几种美食调料多吃有致癌风险吧!

 

 

多吃3种美食调料有致癌风险!

 

1)虾酱

 

沿海城市的朋友对虾酱都特别熟悉,也都喜欢吃,他们经常用它来炒菜或者腌制蔬菜,有些人甚至每餐都会吃。

 

但是虾酱是用虾脚虾头加入大量的盐经发酵制成的,这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我们知道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大量长期的食用就可能会增加患癌的几率。除此之外,虾酱还会引起胃分泌紊乱,从而就会刺激胃粘膜,加重胃病的发生。

 

2)鱼露

 

鱼露又称鱼酱油,味道与蚝油相似,都是由海鲜材料制备而成的。我们烹调食物时加入一些鱼露,就可以提鲜并且增加海鲜味,从而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味。但是鱼露的致癌性却比蚝油要高得多,因为鱼露在制备过程中也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

 

除此之外,鱼露遇潮容易霉变成白地霉,我们知道白地霉是一种致癌物,并且会引起胃黏膜损伤,极易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所以为了大家的健康,在生活中我们还是尽量少吃一些鱼露。

 

3)鸡精

 

鸡精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很多人做饭时都喜欢加入鸡精,因为鸡精能使菜或者汤的味道更加美味鲜美。

 

但是,鸡精中含有很多化学性物质,比如谷氨酸钠核苷酸,虽然这种物质有提鲜的作用,但是它会刺激我们的胃粘膜。如果我们长期食用鸡精的话,特别是高温时放鸡精,就会引起胃酸的过度分泌,然后就会腐蚀胃粘膜,甚至会进一步诱发胃部癌变的发生。所以鸡精切记不要高温时放,同时量不宜过大。

 

 

结语

 

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身体着想,一定要健康饮食,多加注意饮食问题。特别是对于有些患有慢性胃部疾病的人,上面说到的三种调料一定要少吃,否则很有可能就会使胃病进一步发展成胃癌。

 

参考文献

[1]孙国勇, 曾庆孝, 江津津. 鱼露中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的研究现状[J]. 中国酿造, 2007, 000(012):5-8.

[2]赵永春. 不安全食品少吃或不吃[J]. 烹调知识, 2017:70-70.

推荐医生列表
李振华头像
李振华 3 可开方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医消化科
好评1.0 | 接诊量278
擅长: 善于运用中西医综合手段诊治消化系统各种慢性病及难治性疾病,重视心理疏导和膳食指导。对于脾虚、肾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胃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烧心反酸)、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肝胆胰腺疾患以及胃肠疾病伴随的焦虑抑郁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300.0
问医生
方霖头像
方霖 3 可开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好评0.997 | 接诊量14596
擅长: 食管炎、胃炎、肠炎,食管溃疡、胃溃疡、肠溃疡,结肠炎等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内镜下操作、治疗,娴熟运用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肠道肿瘤,在萎缩性胃炎、炎症性肠病的诊治上有独特见解。精通内镜下操作、治疗(至今独立完成胃、肠镜近6万例,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千余例),以及内镜下早期癌、息肉或粘膜下肿物切除术(ESD或隧道技术);贲门失迟缓症POEM术。
¥49.0
问医生
李博头像
李博 3 可开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消化科
好评0.9973 | 接诊量1111
擅长: 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痛、腹胀、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打嗝反酸、胆囊炎、胆结石、肠息肉、消化不良、食积、胃下垂、肿瘤预防及康复。对于妇科身心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也具有丰富经验。
¥200.0
问医生
兰永廷头像
兰永廷 3 可开方
淄博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好评0.9911 | 接诊量3075
擅长: 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结肠息肉,消化性溃疡,食管炎,胃癌,结肠癌,胰腺炎,食管癌,肝硬化,肝癌,胰腺癌,胆囊结石,胆囊炎,结肠炎。
¥20.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胃癌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