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没有痛感,绝不仅是“打一针,睡一觉”这么简单
接触医学的这几年真的有很多事都颠覆我的认知,就拿麻醉来说吧,之前我认识这个是很容易的,只需要打个麻醉针就可以了,别的就不需要管了。但是当真正的接触医学的时候,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做手术之前,麻醉师会和病人进行沟通,在具体了解患者的情况的时候,再决定采用哪种麻醉方式,而且还要评估一下患者是否存在麻醉的禁忌症。
可能现实中有不少病人都做过手术,当时麻醉师打一针然后就睡着了,在沉睡期间发生的事基本是记不得的。所以很多人可能都和我当初一样,认为麻醉就是单纯地睡一觉,为了让大家对麻醉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什么是麻醉?为什么要打麻醉药?
麻醉这个词语最早来源于希腊文,原本的意思是指感觉丧失,现在的意思是指使用某种药物或者别的其他方法让病人暂时失去感觉,进而减轻或者消除手术时的痛苦。
可能大家在最早听过的麻醉药物是麻沸散,这种药物据说是华佗研制的,但是后来失传了。不过在古代那个不发达的时期,还是存在一些具有镇痛的物质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鸦片、大麻、曼陀罗等。这类天然植物虽然具有镇痛的作用,但是和当代的麻醉技术相比真的差太多,一方面古代的镇痛效果不好,而且安全性也不怎么高。可能这里会有人反驳说古代的麻醉不差的,但是需要注意就拿阑尾炎这种小手术来说吧,古代对它就没有什么好办法,而且它的死亡率也比较高。当然了阑尾炎的死亡率高不仅仅是因为麻醉技术的不过关,还和过去的无菌技术不好有关。
随着后来人的努力,终于在18世纪出现了乙醚等麻醉药物,虽然现在看来乙醚不太好,但是在当时那个医疗水平,真的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手术打麻醉的原因其实有很多。首先大多数手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疼痛感是比较强烈的,这种情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关羽那样刮骨疗伤的,即便当时能抗住手术时的疼痛,也会增加术后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剧烈疼痛还会促使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可造成组织或者脏器的受损,引起应激性溃疡、急性肺损伤、肾功能异常。
其次,手术时产生的剧烈疼痛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心律失常,要知道这样的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最后,站在手术医生的角度来考虑,手术是一个比较精细的操作,如果无法保证患者静止不动的状态,那就无法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我们要知道手术刀是很锋利的,如果患者乱动,那难免会增加手术的不安全性。
麻醉就是简单地睡一觉这么简单吗?
麻醉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简单,要知道麻醉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学科,要接受正规的麻醉学,本科也是需要5年的时间。从这个接受教育的时间,我想大家应该能看出麻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就拿我在手术室遇到的麻醉师来说吧,在手术进行的时候, 他们一直在看着患者监护仪,密切注视监护仪的变化,比如心率、血压、脉搏等。一旦某个生命体征出现异常,他们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比如呼吸不行的时候,需要用呼吸机帮助呼吸,如果血压下降了,那就使用升压药物。在进行麻醉后,还需要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麻醉期间因为呕吐而造成窒息的发生。
麻醉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不小的操作,这里我来具体介绍一下。麻醉按照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就是把麻醉药注射到对应的神经周围,对这段神经支配的区域神经进行阻断。这种麻醉阻滞的神经范围小,所以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小的,但是即便这样也是存在死亡的风险的。主要的风险就是使用麻醉药带来的严重的过敏反应以及麻醉药快速大量的使用而带来的麻药的中毒。
局麻就包括椎管内麻醉,它的作用原理是对脊髓进行阻断,在麻醉的区域内,痛觉和温觉消失,而触觉依然存在、血管扩张、交感神经被抑制。如果阻滞的范围太大,就会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快速下降以及呼吸肌的麻痹,这无疑会增加死亡的风险。全身麻醉一般来说需要使用多种麻醉药联合使用来确保麻醉的效果,这样的话最起码要做到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全麻用的镇痛药都是比较强劲的,比如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可造成心率减慢和呼吸抑制。如果心率减慢,那血压就会下降一些,而且呼吸抑制严重的话也能致人死亡。
现在慢性病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如果给这类人群打麻醉,那就回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手术的时候,麻醉师要一直盯着监护仪,而且如果出现了意外还需要进行抢救。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手术结束以后,就没有麻醉师什么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在手术结束以后,病人回到病房的时候,麻醉师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访视,看看他们有什么不舒服,有没有出现麻醉的一些不良反应。
综合以上,麻醉并不是简单地睡一觉就行,患者在睡觉的时候麻醉师需要时时刻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抢救,而且会病房后还需要对病人进行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