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老先衰影响大,别让慢性胃炎趁虚而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胃部累计工作量的增加,胃会出现功能减退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推波助澜下,胃病的发病率越发呈现年轻化趋势,也就是说,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可能拥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龄胃”,需要高度警惕胃部所释放的危险信号!
在众多胃部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是慢性胃炎,生活中常见的胃痛、胃胀、烧心、嗳气、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症状,都可能是中了慢性胃炎的招。
慢性胃炎可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顾名思义,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根据胃黏膜的腺体细胞是否发生萎缩,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作息、情绪、环境气候影响,物理、药物刺激等。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伴有胃胀、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胃病具有隐匿性的一点是,胃部不适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分级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伴有糜烂或胆汁反流,若治疗不及时,则易出现胃黏膜腺体萎缩进而发展为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还会伴有肠化、异型增生等病理变化,其中重度异型增生距离“早癌”仅有一步之遥!
慢性胃炎的确诊需要结合内镜和病理检查来做出判断,其中病理结果是胃病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建议出现胃病症状后及早就医、确诊病情。
治疗慢性胃炎,中西医该如何选择?
前面我们从西医角度简单地了解了慢性胃炎,接下来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再来认识一下慢性胃炎。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根据胃病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大体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共五类七种证型。由于病因病机复杂,现实中患者常表现为多种证型复合的兼夹证。由此可知,相较于仅适用于单一证型的中成药,组方配伍更加全面,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中成药,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西医往往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即采用抑酸类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类,铝碳酸镁等)、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等)、助消化药(如干酵母片、胃蛋白酶片等)、幽门螺杆菌药根除药物(四联疗法)等,针对不同的症状来治疗。
相较于西医的“对症治疗”,中医更强调整体观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更关注于患者个人体质及整体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外,还有对因的治疗。以中成药摩罗丹为例,从中医的角度的上来讲,其成药能够和顺胃部气机,防治嗳气、反酸等症;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能够恢复经络通畅,缓解胃部疼痛。从西医角度上来讲,现已在药效学及临床研究中证实,麦冬、三七、石斛等中药材具有防止黏膜损伤,镇痛、止血、抗炎、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能够减轻胃黏膜炎症,调节胃肠激素,有效干预并改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状态。
相比西医缺少针对胃黏膜炎症、改善胃黏膜腺体病变的有效治疗,中药也不失为应对慢性胃炎的更优选择,况且考虑慢性胃炎常见性、长期性、易反复发作等特征,中成药在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面更加可靠。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多个中成药都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成为越来越多胃病患者的选择。
虽然胃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但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胃”老先衰的年轻人,不要总觉得胃痛、胃胀……都是些小毛病,不以为意,一定要提高胃健康意识,否则很容易给慢性胃炎可乘之机,导致更大的胃部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