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有何症状?吃什么补阳气?

中医认为,阳气不足百病生!黄帝内经养生也认为,只有阴阳平衡了,人才会健康。一旦阴阳失衡,就容易生病。


那么,什么是阳气,人为啥会阳气不足呢?吃什么可以补阳气?接下来,且听我一一道来。

 


什么是阳气?


中医认为,阴是指人的身体,而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阳气,也可以说是真气,元气,我们都听过“元气大伤”的说法,其实就是指伤了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有言,“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使得人体有了抵御外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亦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父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而人体的各项正常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阳气会逐渐亏耗。另外,日常生活起居不规律,或者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原因,都会导致阳气不足。


一旦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身体抵御外邪能力减弱,人也容易生病,出现一些列阳气虚的症状。


阳气不足的症状


中医学里,阳气不足被称为阳虚,临床上常见的有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三种情况。


中医认为,阳气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阳虚时,就会出现虚寒的症状。


心阳虚,主要症状:心悸怔忡、胸闷疼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脾阳虚,主要症状:恶寒怕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便溏等症状;


肾阳虚,主要症状:恶寒怕冷,四末不温,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小便清长等症状;


不同的证型,阳气不足的症状会有所不同,但是阳气不足,主要表现为肾阳不足和脾阳不足,同时伴有气虚的表现症状,需要中医辩证论治,加以区分后再对应调理。


但总体上,阳气不足,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畏寒、肢凉、口淡、不渴或者是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恍白、苔白滑,可同时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气虚等临床表现症状。

 


吃什么补阳气?


阳气不足,建议在饮食调理的同时,配合药物调理,对症用药。


脾阳虚


治疗原则:以温中散寒为主


常用药物: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颗粒、理中汤等。


调理方法:


平日可用生姜泡水喝,不吃寒凉的食物。


多吃温性食物,比如牛肉、羊肉、葱、姜、蒜、狗肉、韭菜、大枣、桂圆等。


多晒太阳,注意保暖,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汗蒸或用热水泡脚。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情绪,少欲知足。


通过中药泡浴、艾灸、推拿、拔火罐等理疗方法。


宋代医学家窦材在医书《扁鹊心书》中提到,扶阳有三法:第一为灼艾,第二为丹药,第三为附子。提倡通过艾灸之法,从而补充人体阳气,不过建议大家需在中医指导进行。


注意:以上调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心阳虚、肾阳虚等阳虚的情况。


心阳虚


治疗原则:温补心阳


常用药物:桂枝加附子汤、参附汤、桂枝甘草汤、瓜蒌半夏白酒汤等;


调理方法:


加强精神调养,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


应注意保暖,调整饮食结构,多食温热类食物。


肾阳虚


治疗原则:温补肾阳


常用药物: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调理方法:


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


合理饮食,适当地进食滋补的食物,比如牡蛎、牛肉、羊肉、鸡蛋、鹌鹑蛋、韭菜、海参、核桃、鲈鱼等等。


适当进食姜附烧狗肉、羊肉炖海参等药膳。


结语:


中医认为,阳气不足,人的身体就会不健康。阳气充足,人就会神采奕奕。


阳气不足的时候,身体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的情况,所以阳气虚时要适当补充阳气,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


阳气亏虚,需要根据临床的表现、证候、部位来进行选择调补的方法,可以服用中药汤剂,也可以采取食补的方式。


平日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多晒太阳,当然,中药泡浴、艾灸、推拿、拔火罐等理疗方式,也可以配合调理。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具体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