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一个国际通用原则。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在短期内让患者尽快摆脱痛苦、恢复正常功能;心理治疗则从更长远的角度,逐渐调节、改变让人患病的土壤,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
1、抑郁症药物足够安全,出现严重副作用的几率很小
人们比较抵触药物,有两个常见原因。一是对疾病的认知误区。如认为不用吃药,过几天自己就会好,其实这是心存侥幸,毕竟抑郁症自愈的是少数。还有的听说有人吃了药没治好反而加重了,于是认为药物无效,这是不了解一个基本事实:治疗过程并非一马平川。在治疗初期,病情本身还在发展,药物起效也需要时间,所以有时服用药物后病情似乎仍在加重,很容易会被误以为治疗无效、或是药物加重了症状,于是中断治疗;在恢复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情常会有一定程度的起伏波动,并非都是直线好转的,这也容易让人们陷入治疗无效的认知误区。
另一个,是关于药物的观念误区,“是药三分毒”。当今人们对于药物有着普遍的抵触和警惕,这种“三分毒”的过度解读源自两个层面:一是服药行为本身对于人们意味着不健康,于是潜意识地回避;二是外部环境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让人们对与健康有关的东西尤为警惕,集中的表现就是对药物“七分治”的忽视而强调“三分毒”,尤其是缺乏专业常识和对医院信任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人借助于“药物说明书”、“度娘医生”等“自助医疗”,一旦看到药物可能的药物反应,就会非常恐惧,排斥药物是必然之事。
药物当然有一定毒副作用,但临床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确定其足够的安全性才能使用。大多数药物的副作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三分毒”,各种抗抑郁药物是足够安全的,出现严重副作用的几率常常是以万分比计算,即便是常见的副作用,在人群中也是百分之几的少数,可能连“一分毒”都达不到。
事实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多数患者不会受到副作用的影响,或根本感觉不到有副作用;即便出现常见的不良反应,多数也仅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继续用药或对症处理后减弱或消失,而不会持久。反而不规范的用药容易出现副作用。
2、大脑修复慢,足疗程充分治疗是国际通用对策
对于首次发作的抑郁患者,专业医生通常建议要服用抗抑郁药物至少半年。有些患者对此不太能接受,觉得吃药时间太长,殊不知这是目前已被大量循证证据证明的、能最大限度将抑郁症“除根”的国际通用治疗策略,即“足疗程充分治疗原则”。
之所以不容易接受,是由于多数民众对于疾病有一种朴素的药物治疗观念。如肠胃炎,用药往往三五天就好,停了药也很少再犯,于是人们自然地认为抑郁症也应该和其他身体病一样吃几天药就好,好了也不会再犯。
但是,对于大脑的各种疾病,尤其是精神或心理疾病,这种观念并不适用。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大多数精神疾病,其病因并非如肠炎等大多数躯体疾病一样单纯、明确,它们往往是多种原因长期累积演进的结果。此外,胃、肠、肝、皮肤等身体器官的抵抗力、再生能力都非常强大,大脑则不同,一旦出现问题,大脑的修复非常缓慢,常常以月、年来计,这从中风患者的恢复过程就可以看出。所以抑郁症等大脑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不能以人们对一般躯体疾病的印象来推论。
3、自觉好转而过早停药,复发风险很大
药物治疗容易给患者一个假象:抗抑郁药吃了两三周,对生活开始恢复了兴趣,心情也好了起来,患者很自然就认为是病好了。实际上不然。在药物的帮助下,大脑的紊乱状态暂时得以纠正,但只是表面上好了,药物一停,原有的问题很容易再现。好比手上有了伤口,包扎后能继续干活,但并不代表伤口已经痊愈,只有等伤口真正愈合结痂了,才能去掉纱布,否则很容易感染。
这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个伤口是在大脑里,治疗起效慢,大脑恢复也慢。多数抗抑郁药需要持续用药 2-4 周才能见效,少数快的也要一周,如果吃了几天或一个月后,患者自己觉得好了就自己停了药,等于伤口还没长好就去掉纱布,这时,稍遇到哪怕是无甚压力的小问题,也很容易刺激到整个人的状态下滑,表面上似乎抑郁症又复发了,其实是根本还没有完全好。
因此,一些患者的抑郁症治了几次老是再犯,没有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是一大主因。抗抑郁治疗,首要的就是要规范,即足够的治疗剂量,同时一定要吃足疗程,让大脑有足够的修复时间。只有当大脑状态稳定下来、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再把药物逐渐撤掉,这样才不大容易复发。
一些数据可作佐证:抑郁症患者服药治疗一个月症状消失就停药的,停药后一年内复发的几率高达九成以上;两三个月后停药的,复发概率仍然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如果在症状消失后继续坚持服药六个月或以上的,复发的风险会下降到 30%以下。
4、仅用药还不够,需同时心理治疗改变易感素质
抑郁症容易复发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不像躯体疾病那样有非常明确的病因,可能会有多种致病因素,所以治疗不容易一下子去“根”。
现在比较明确的是,遗传因素、个人素质、环境压力等都会影响到抑郁症的发病。尤其早期的成长经历,如童年期的创伤、挫折经历、家庭关系等对个人素质有着显著的塑形,往往会给抑郁症埋下长远的病根,我们称之为易感素质,也就是说这些因素造成个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如果说病根的话,易感素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病根。
所以,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患者虽然好了,但药物只能提升情绪基调,并不能消除或改变个性人格上的这些易感素质特点。好比一棵树生病了,用药或剪掉病枝后,表面上好了,可它的病因主要在生长的土壤里,如果土壤里的有害因素不去掉,它们会慢慢而持续地发生作用,因此过段时间以后,树又生病了。很多患者在用药物的同时,由于不注重个人心理上的调节,既有的个性、人格等素质方面的不良因素(如不健康的思维方式、不成熟的解决问题方法等易感素质)没有减少或消除,因此即使药物治好了当时的症状,日后他仍然容易再犯。
这也就不难理解,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策略,为何会成为抑郁症的国际通用治疗原则。药物就像人受伤后阶段性使用的一支拐棍,能让我们很快地从痛苦中摆脱,暂时恢复正常的功能;心理治疗则是从更长远的角度,逐渐调节、改变既有的不利的易感素质,减少复发风险,从根源上获得持久的心理健康。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文章 什么是抑郁症?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抑郁症的认识疗法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什么是抑郁症早期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认识抑郁症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焦虑症表现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焦虑症介绍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怎么解决焦虑症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文章 焦虑症的表现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我最近总是感觉很低落,经常失眠,食欲不振,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15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我从2014年开始患病,已经复发了两次,最近体重增加,月经不调,正在服用碳酸锂,打算要小孩,是否需要停止服用?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35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
我最近总是感到心情低落,甚至有时候会失眠和食欲不振,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16

张鹏
主治医师
永修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