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人文特色“主见于心”

 
中医人文基本特色主见于“心”
作者:宋春曦
《内经》本神篇曰:“治病本于神”这里说的“神”就是自然规律。
天、地、人、神、鬼!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唯物论者能够证伪或没有一个唯心论者能够证实“鬼魂”的存在。如魂飞魄散,心怀鬼胎,鬼鬼祟祟等。指的是人际关系。在天、地、人的不同环境中,神与鬼,是客观规律与主观精神感受在“气”一元论上的人文统一。 
《内经》
移精变气论篇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上古天真论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又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生气通天论篇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疾病要断根,关键是养心!
心是“总司令”,脑只是“总参谋部”而已!总司令“心”是通过调节血液分配下达兴奋指令,通过总参谋部大脑,将指令“输出”,完成对全身功能的动态支配。
现代医学虽已发现,心有分泌多巴胺的功能,但依然没有能诠释“心主神明”的功能。只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此功能。
任何科学成果,都必须经过,自然神学规律的检验与哲学的归纳!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自然“神”学。
 
五脏每个脏中,都藏有一个「神的代名词」。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统称“五志”即其生理机能,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均归心神所主。其表现形式就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现象与情绪。当五脏生病时,实际上生理改变与心理变化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所以在养生保健中,要“身神同调”。而使魂、神、意、魄、志安宁的关键,在于养心神。
 比如说乳腺肌瘤,《外科正宗》指出它的发病原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肾),致经络痞涩(肺),聚结成核」。所以,即使乳腺肌瘤已经治好,但如果在后期的保养中忽视了情志调养,还是经常爱生闷气,东想西想,结果很可能让乳腺肌瘤再次发作。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曰:
黄帝问曰:
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
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心是通过“主神明”的功能来分配血液,调节其它各脏之“神志”的。
 例:暴怒肝面青、羞涩心脸红、悲痛肺面白、纳差失运脾面黄、惊恐气下肾面黑、肢凉
1.心与肾的关系:(关系到水火与神志)
心阳不足会造成肾精亏损。心与肾的关系是神志产生的关键。即:天的光能与地的水能,统一在了“气一元论”的体系中。
 
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中医常说「阴阳平衡」「水火相济」, 
心火和肾水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冰川, 阳光,(天火)要通过对(地水)的“气化”实现光合作用。
心阳不足的话,就无法把充足的阳气输送给肾之所藏,会造成肾精亏损。“阴得阳助则源泉不遏”。反之,骄阳似火,没有肾水蓄能,则万物不生。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肾为真阴、真阳之宅。
真阴肾水自身属性,真阳是水收纳阳气的功能。
 
 
2.心与脾之关系:
心里事太多,心阳分散,火不生土,脾会不舒服,致食少困倦,乏力健忘。此为“气不化精”的同时,元气得也不到后天的滋养。
 
 
3心与肺的君、相关系:清浊之气才能交换,形成宗气。
心主血脉与神明,肺主气而藏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的动力。肺吸入的清气需要通过血液的运行才能分布到全身各处;“浊气”也要依靠于血液“赋能”才能到达肺部,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体外。人的气魄需要以血与神明做为载体之支撑的。即「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的道理。若心阳衰则肺气散,火克金则宗气无。然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宗气旺;犹如宰相辅助君心以行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这就是指循环与呼吸的内在联系。
 
 
 
4.心与肝的关系:
心神与肝魂的关系是君主与将军的关系。将军打仗是为巩固君主的政权。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为木生火。心情不好,补母揉肝经能带来好心情
 心主血,肝藏血。情绪不畅堵心的时候,最需要肝脏来疏泄情绪。
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压抑时会感觉心前区憋闷,两肋也有疼痛感,这就是心血瘀阻,是肝失疏泄所致。因为两胁是肝经所在的分野,也是肝经经过的位置,肝气郁滞就会引起两胁疼痛、胀闷。
 
总的来讲,心的不适都会影响到肝、脾、肺、肾。《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将军,肺就像宰相。将军或宰相出问题了,都会影响到君王的决策。如果单是将军出问题了,对宰相的影响却很小。唯一不能出问题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龙颜大怒」了,将军、宰相的日子都好过不了。现代医学的心理学与中医七情、五志的人文医学相关。心理影响生理、精神影响功能。《内经‐ 移精变气论篇》曰:“治者极于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与现代医学神志清与不清;合作与不合作关系重大。是中医为世界人文医学的重大贡献。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看《神医喜来乐》体会民间中医的艰辛

看《神医喜来乐》体会民间中医的艰辛

#中医养生 #其他 #医学人文
黄继斌
黄继斌
中医养生,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不同

中医养生,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不同

#食谱 #预防 #营养 #保健 #中医 #养生知识 #育儿 #中医治疗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中医理论知多少——奇妙的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理论知多少——奇妙的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养生 #养生知识 #肥胖
我是大医生
我是大医生
古代中医对优生优育的见解(上篇)

古代中医对优生优育的见解(上篇)

#概述 #预防
侯艳娇医生
侯艳娇医生
冠心病的中医辩证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冠心病的中医辩证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疾病预防 #疾病检查 #中医科 #心血管内科
心脏小知识
心脏小知识
通过2个小故事,看中医育儿的基本思想

通过2个小故事,看中医育儿的基本思想

#疾病预防 #中医养生 #育儿
冯文全
冯文全
中国古人的智慧--养生之道

中国古人的智慧--养生之道

#疾病预防 #养生知识 #两性健康
侯艳娇医生
侯艳娇医生
中医论治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中医论治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概述 #中医治疗
手护妈妈
手护妈妈
古代中医对优生优育的认识(下篇)

古代中医对优生优育的认识(下篇)

#生活科普
侯艳娇医生
侯艳娇医生
从中医的角度谈运动养生的健康方式

从中医的角度谈运动养生的健康方式

#运动 #中医 #养生知识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如何摆脱子宫疾病困扰

如何摆脱子宫疾病困扰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 #月经不规律 #药物治疗 #月经不规律 #药物治疗 #子宫肉瘤 #痛经 #痛经 #子宫肉瘤 #子宫疾病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癌 #妇科检查 #手术治疗 #子宫疾病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癌 #妇科检查 #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微创手术开腹切除术的流程是什么

子宫肌瘤微创手术开腹切除术的流程是什么

#微创手术 #开腹切除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治疗 #微创手术流程 #开腹切除手术 #妇科疾病治疗 #治疗方式 #子宫肌瘤手术 #妇科疾病
盆腔肿块怎么治疗方法

盆腔肿块怎么治疗方法

#盆腔肿块药物治疗 #盆腔肿块中医治疗 #盆腔肿块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炎症 #检查 #注意事项 #盆腔肿块治疗 #盆腔肿块妇科检查 #微波理疗 #盆腔肿块微波理疗 #盆腔肿块手术治疗 #盆腔肿块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妇科疾病
浆膜下子宫肌瘤病因有哪些

浆膜下子宫肌瘤病因有哪些

#浆膜下肌瘤 #浆膜下子宫肌瘤 #雌激素 #妇科疾病 #压力 #子宫肌瘤 #病因 #预防 #病因 #预防 #食品污染
有白带腰很酸怎么回事

有白带腰很酸怎么回事

#白带腰酸 #腰痛 #子宫肌瘤 #慢性盆腔炎 #子宫脱垂 #子宫肌瘤 #慢性盆腔炎 #肾脏疾病 #白带异常 #治疗建议 #治疗建议 #白带异常 #妇科炎症 #腰酸 #妇科检查 #妇科疾病 #妇科检查
人工流产 对子宫的伤害

人工流产 对子宫的伤害

#子宫健康 #子宫健康 #治疗 #预防 #子宫疾病 #妇科检查 #子宫颈糜烂 #子宫疾病 #妇科检查 #子宫颈糜烂 #医院 #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 #保养 #科室
子宫肌瘤会消失吗

子宫肌瘤会消失吗

#治疗方法 #微创手术 #更年期 #治疗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 #雌激素 #雌激素 #保养 #妇科检查
东城区妇科患者的互联网医院问诊经历:勇敢面对疾病,专业关爱照亮前行之路

东城区妇科患者的互联网医院问诊经历:勇敢面对疾病,专业关爱照亮前行之路

#心脏疾病 #互联网医院 #北京东城区 #互联网医院 #手术风险 #医生关爱 #手术风险 #医生关爱 #子宫平滑肌瘤 #线上问诊 #妇科 #线上问诊 #子宫平滑肌瘤
女性常熬夜患妇科肿瘤几率高

女性常熬夜患妇科肿瘤几率高

#妇科肿瘤 #内分泌失调 #乳腺癌 #妇科肿瘤 #内分泌失调 #乳腺癌 #子宫肌瘤 #健康生活 #子宫肌瘤 #健康生活 #生物钟紊乱 #生物钟紊乱 #熬夜 #子宫内膜癌 #熬夜 #子宫内膜癌
子宫肌瘤术后怎么护理

子宫肌瘤术后怎么护理

#子宫肌瘤术后护理 #术后康复 #子宫肌瘤 #术后护理 #妇科疾病 #并发症 #康复 #妇科疾病护理 #子宫肌瘤并发症 #子宫肌瘤术后注意事项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