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肝炎(hepatitis)即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是指由病毒造成的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多数肝炎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而部分病情严重者也可发生死亡。1、病毒性肝炎

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进入肝脏后,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一些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会攻击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死亡;病毒本身也可对肝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起肝炎的发生。2、药物性肝炎
是指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肝损害。肝是药物清除、生物转化和分泌的主要场所。肝常能通过多种机制适应低水平的肝毒性,然而当药物代谢过程中毒反应性产物的产生超过他们能安全排泄的速率时就会引起肝损伤
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肝病
饮酒后乙醇主要在小肠上段吸收,90%以上在肝内代谢,狂饮模式、空腹饮酒造成的肝损伤更严重。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中毒性肝损伤,从而导致酒精性肝炎的发生。
5、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炎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成为脂肪性肝炎的易感因素。
向本文作者提问
王贺平·住院医师
王贺平住院医师三甲不可处方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16667分钟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20
问医生
#病因#诊断#内分泌科#戊型肝炎#肝炎
阅读数 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性反应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适、食欲减退、乏力、黄疸等以祛除病因和保肝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较好简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性反应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其代谢物引起肝脏损害、明原因的自身免疫损伤、过量饮酒、过度肥胖等,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上腹部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皮肤症状(黄染、干燥暗淡、肝掌、蜘蛛痣),神经系统症状(疲倦、乏力、嗜睡)等。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必要时选择手术进行肝脏移植,一般预后较好,但部分肝炎会发展为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等,预后往往佳,甚至威胁生命。症状表现:临床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上腹部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皮肤症状(黄染、干燥暗淡、肝掌、蜘蛛痣),神经系统症状(疲倦、乏力、嗜睡)等。诊断依据:临床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消化道、皮肤、神经系统症状),结合体格检查(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抗原体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MRI、CT)等综合做出诊断。肝炎有哪些类型?根据病因可将肝炎分为5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是否具有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病,其他类型的肝炎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粪口途径传播,误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经肠道感染至肝脏);乙、丙、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或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怎么预防?避免接触急性期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患者、日常生活用品要分开等,尽早接种甲肝、乙肝、戊肝疫苗。是否常见?本病常见。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8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7.18%(我国1~59岁人群);丙肝全球感染率约2.8%,我国约0.43%(1~59岁人群);丁肝流行率约1%;戊肝约为20%。我国普通人群药物性肝炎发病率为24.20/10万;21世纪初我国部分省份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0.50%~8.55%,而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的主要表现之一;[4]其他类型的肝炎流行病学数据尚明确[1][3]。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一般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经过及时的药物治疗,预后较好;但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如治疗及时,可造成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是否遗传?是。乙、丙、丁型肝炎存在母婴传播的情况,患病女性可遗传给子女;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一定的基因遗传性。是否医保范围?是
王贺平·住院医师陶森副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