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科 主任医师林金芳
文|黑凤梨
琪琪,你在干啥?!
一声惊呼的时候,刘丹(化名)十二岁的女儿正无知无觉地在床边走来走去,对妈妈的声音充耳不闻。
被女儿这副模样吓坏了的刘丹,此刻并不敢上前做些什么。生怕像影视作品中的那样,摇醒孩子以后,孩子被吓破了胆。于是她只能在深夜里,一边低声叫着孩子的名字,一边小心翼翼观察着。
第二天早上,刘丹试探着问女儿,昨晚睡得好不好、梦见什么了,发现女儿对半夜下床这件事毫无印象。
刘丹说,第一次发现女儿梦游,正是她刚上小学六年级。当时,班主任刚开过第一次家长会。班里其他孩子家境都不错,竞赛、外语口语、编程、实验、国外夏令营、乐器特长、运动特长......个个都有自己的擅长。
梦游者游走在危险边缘
这样一比,小升初的压力让刘丹不敢放松。作为典型的虎妈,她把"鸡娃培养"做到了极致,孩子课业行程也被安排得满满的。
她说,"那天晚上挺担心的,可白天琪琪(化名)也没什么不对,以为是孩子太累了,过段时间没准就好了。也是忙,不想让孩子请假去医院,去一次,就耽误一天课。"
可情况并没有好转,那之后,琪琪梦游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
睡眠科、精神科走一趟
摸不清头绪的刘丹,试了很多病急乱投医的方法:从睡前几小时不让孩子喝水、到尝试不同的偏方、房间的风水摆放,甚至一度想去给孩子叫魂。可是这些通通都没用。
当琪琪第11次睡梦中推开她房门的时候,刘丹彻底慌了。
受访专家:汪卫东
还是经人推荐的,对睡眠科、心理科一无所知的刘丹,带着女儿来到了汪卫东主任的门诊。汪卫东主任细细地问完琪琪的情况以后,把刘丹拉到一边,了解了琪琪平时的学习跟生活状态。
而汪主任的话让刘丹难以相信,"琪琪的病除了生理原因,还可能跟我有关系?"
孩子得的是传说中的"梦游症"
汪主任介绍,琪琪的病情就是我们所谓的“梦游”——学名叫睡眠行走(somnambulism),是众多睡眠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患有睡眠行走的患者会在睡眠期间离床行走,甚至奔跑,也会自行停止。
黑的夜,禁锢着多少人的安全?
停下来后,不论是自己回到床上,还是躺在地上,都还能接着睡。在睡眠行走发作期间,患者不容易被唤醒,即使被强制唤醒,也会对之前发生的行为没什么印象。
“我是谁,我在哪儿,发生了什么?”
睡行症好发于儿童,目前的研究表明,睡行症的可能病因包含多个方面:睡眠原因、精神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神经性疾病与遗传等。
所谓的精神因素都有哪些呢?生活压力大、情绪压抑、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障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或者患有焦虑症等,都会增加睡行症的风险。
刘丹也是跟汪主任沟通了才知道,琪琪虽然在她看来一直活泼外向、每天的话很多,其实心理状态也有些不好,经常担心自己的成绩出问题,妈妈会不会失望,她也总是偷偷焦虑,连指甲都啃秃了。
这么小的孩子,被迫学会了压力转移
“可我有什么办法,跟她爸离得早,那时候琪琪也就刚三岁吧。孩子判给我,这几年,她爸一分钱都没出过,”刘丹说,“根本没钱供她出国留学,现在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我还不想给她报那么多辅导班呢,一个月开销都那么大了,再报班,一个老师一堂课就五百一千的了,数语外三门,一周一次,一个月都上万。可是人家都走在前面了,各有各的发展,咱再不把各科学习成绩提高上去,那不啥指望都没有了吗。”
从“一个班”到“另一个班”
正是这样沉甸甸的爱,和未说出口却写在了每一处日常生活里的期待,让琪琪恐慌、焦虑,生怕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点点不好,对每次大考小考都如临大敌。
而每次不那么理想的成绩面前,妈妈一声又一声的叹气,都仿佛化成了压在琪琪心口上的石头,越来越沉,越来越重。懂事,反而成了琪琪给自己最大、最难纾解的压力。经过检查,琪琪已经有了重度焦虑。
好在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至少还能改善。在汪主任几次心理治疗干预后,琪琪的焦虑情况慢慢恢复了正常,心情也变得愉快了。虽然要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但情况总算是在好转。
据刘丹说,几次心理治疗之后,琪琪的“梦游”情况,也不再出现了。
琪琪独自撰写着自己的心事
“虽然很着急,怕以后琪琪高考考不上好大学,但不会再给她排那么满的补习班了,”刘丹说,“汪主任说了,别让这么小的孩子压力那么大,孩子会垮掉的。我听汪主任的,他是专业的!”
“但心里也还是犯嘀咕,这梦游,就因为这个吗?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咋就成这样了呢?”
“梦游”到底哪来的?
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由美国睡眠障碍学会制定,从1990年至今,国际睡眠障碍性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1)已经进行了数次修订。
直至2014年出版的ICSD-3,将睡眠障碍分为以下7大类:失眠障碍、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昼夜睡眠节律障碍、异态睡眠、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有很多类型
其中,前面说的梦游(睡眠行走),其实是属于睡眠障碍中的异态睡眠。
人的睡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阶段,慢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这两个阶段都可以出现异态睡眠。
梦游,也就是睡眠行走症,就是在慢眼动睡眠时期出现的异常。在“梦游”时,患者实际上是在觉醒和睡眠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患者看似在做白天日常的动作行为,我们可能以为他是清醒的,但实际上脑电监测,患者的这个时段还是在睡眠中。
快眼动时期最常见的异态睡眠则是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简称RBD)。正常的快眼动睡眠期间,运动和大脑活动是切断的,而RBD患者的运动和大脑活动则是接通的。因此,RBD的名字虽然跟梦没有关系,但反而是患者做了什么梦,就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动作。
和梦没关系的“梦游症”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睡行症(“梦游”)的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数分钟至30分钟。发作时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行为相对缺乏反应,要使患者清醒相当困难。
2. 发作后自动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继续睡觉。
3.尽管在发作后的苏醒初期可有短暂意识和定向障碍,但几分钟后即可恢复常态,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完全遗忘。
4.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5.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痴呆、癫痫等导致的睡行症,但可与癫痫并存,应与癫痫性发作鉴别,需排除癔症。
6.睡行症可与夜惊并存,此时应并列诊断。
睡行症诊断标准的第一点说,患者发作时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缺乏反应,很难使之清醒。
刘丹说不敢摇醒孩子,担心孩子醒来自己也吓坏了,其实,就算她试图弄醒琪琪,琪琪当时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不去弄醒睡行症发作时的人的做法是对的,成人睡行症患者,特别是男性,当被阻挡、限制、引导和唤醒时,可能出现暴力行为,即攻击试图阻挡唤醒他的人。因此,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不必强行唤醒睡行症发作的人。
除了吃药,我们还要......
儿童的睡行症一般在青春期前后自行消失,整体来说,睡行症预后较好,通常是良性的。因此,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梦游”,父母只要能保证孩子在睡行症发作时的人身安全,倒也不必太过担心。如果是频繁出现睡行症,那就该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频繁出现梦游症,请及时看医生
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不论是哪种药,一定要在睡前服用,防止患者在第一个睡眠周期慢波发病。
对于一些精神类疾病诱因引发的睡行症,需要先治疗这些精神类疾病,如汪主任对琪琪焦虑症的心理治疗等,在焦虑症改善后,琪琪的“梦游”也随即消失了。
总体来说,睡行症重在预防,对“梦游”过的人来说,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睡眠习惯与生活方式,能够有助于减少睡行症发作的次数和预防睡行症复发。
当代社会,睡眠障碍的种类那么多,发病率也非常高,本以为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但临床上观察发现,他们除了身体发育问题外,也会出现精神因素诱发的睡眠问题,需要大家引起重视!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都能开心睡个好觉,安安稳稳,一觉睡到大天亮。
文章 孩子半夜梦游,如何处理?
运动与健康
文章 12岁孩子频繁梦游,需要药物治疗吗?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经常做梦还打到别人,怎么办?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揭秘梦游:常见误解与真实情况
运动与健康
文章 儿童夜游症的症状与治疗
康复之路
张淑芳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