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方际

肾脏的基本功能

肾脏的基本功能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少数人先天只有一个肾脏),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正常肾脏大小约为长 10-12cm,宽 5-7cm,厚度 3-5cm,重量约 120-150 克。若超声报告上提示成年人长径小于 10cm,常常提示有轻度的萎缩,当然还要看具体的超声描述。

肾脏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如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或重吸收功能减退,会出现泡沫尿、血尿等症状......肾脏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生成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 D3、前列腺素、激肽等。肾脏的这些功能,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若肾素分泌增多或尿量减少导致水钠潴留,会出现高血压;若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肾性贫血;若活性维生素 D3 缺乏,会导致肾性骨病......

关于肾功能:

肾功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肾小管功能包括近端小管重吸收、浓缩和稀释、酸碱平衡、电解质代谢功能等。在这里强调两点:

  1. 尿量的减少意味着肾功能的减退!
  2. 关于血肌酐:肌酐的分子量为 113 道尔顿,是肌肉组织中肌酸的代谢终产物,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是目前最常用的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它受不同年龄、性别、饮食摄入的外源性肌酐、肌肉容量的变化、营养状态等影响。血清肌酐是一个滞后的指标,当出现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意味着至少一半的肾功能的丢失!所以维持血清肌酐 ≤ 200 umol/L 对于控制、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至关重要!而尿素氮的影响因素更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水肿:肾病的常见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肢体水肿或颜面部水肿,以上表现可能提示机体出现肾脏病变。关于水肿我们需要明白以下问题: 肾脏病为什么会导致水肿? 肾性水肿主要分为两大类: 肾病性水肿: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血液中的白蛋白从小便中丢失,导致血液中白蛋白减少。其结果导致血液中水分从血管内进入血管外组织(即组织间隙),发生水肿。 肾炎性水肿: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 肾脏病引起水肿的特点: 肾病性水肿多出现下肢水肿,呈对称性,水肿部位有肿胀感,下肢乏力。尤其以脚踝部明显,这是由于重力的关系,水分往下流,造成较低部位的水肿。 肾炎性水肿多出现在眼睑及颜面部,因为这部分富含结缔组织,容易导致水肿。 肾脏病变引起的水肿要注意些什么? 当水肿出现后,应认真记录一天的进出水量,要限制水和盐的摄入量;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在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尿量的变化,检测肾功能和电解质。 除了肾脏疾病引起水肿外,多种因素也可引起和加重水肿。常见的心脏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营养不良、药物因素及血管病变等也会引起水肿。所以一旦出现水肿,应及时到医院肾脏科门诊行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功能、尿常规+尿系列蛋白、心脏超声、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管型?常见的管型都有哪些意义?

所谓管型就是指尿液内的有形成分在肾小管内凝集而形成的圆柱体。根据管型中含有的成分不同可以分为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等。尿中出现管型代表了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明确病因。正常人尿内可有少量透明及颗粒管型,但不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 管型形成的机制是:管型的形成必须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为 Tamm-Horsfall 糖蛋白。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使得蛋白质在远端肾小管腔内易于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不同种类的管型,具体的有: 透明管型:这种管型为无色半透明样的小柱体,是由肾小管分泌的 Tamm-Horsfall 蛋白组成的,正常人中也可以见到,所以临床意义不大。 红细胞管型:管型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成分,正常人没有此管型,在显微镜下表现为铁锈色或棕红色。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若血尿患者合并有红细胞管型,则提示为肾小球源性的血尿。 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白细胞成分,正常人中是没有的,出现该管型表示肾脏间质存在炎症反应,比喻急性肾盂肾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时。 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得名。正常人没有此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脏淀粉样变性、重金属或化学物质中毒、肾梗死等。 颗粒管型:管型内含有大小不等、量不等的颗粒成分。正常人也没有该管型,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等。 腊样管型:外观很像腊样管型,但质地更加坚实、色泽较暗、折光度较强、直径较粗大。正常人中是没有的,多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或肾脏淀粉样变性。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9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文说清肾功能之肌酐

肌酐(creatinine,Cre)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分子量为 113D,为小分子毒素的代表。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内源性肌酐每日生成量几乎保持恒定,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的摄入时,血肌酐浓度为稳定值,因此,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 50% 时血肌酐值才会升高,说明血肌酐是一个比较滞后的指标。因为人体肾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当肾脏损伤较轻时一般人无不适感觉,只有数值明显上升时才会出现症状。 有关肌酐需要知道的几个真相: 血肌酐水平受人体自身肌肉含量及饮食的影响,比喻消瘦、肌肉萎缩或素食的人群血肌酐值相对较低,有时候肾功能已经下降了,血肌酐却显示在正常范围内。 上面说了由于其延后性,所以早期肾功能减退时,血肌酐不敏感。 对于急性肾功能减退者,经过治疗后肾功能若恢复的话,血肌酐可能会降至正常,但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肌酐水平基本上是不会下降的,所以广大肾友不必刻意地关注血肌酐水平是否下降了(有时候在基线范围内的 10umol/L 左右的波动是正常的),只要长期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就可以了。 目前降低血肌酐水平的方法,无非有以下几种: a. 通过药用炭片、肾衰宁类药物促进肠道肌酐的排泄; b. 通过中药灌肠等结肠透析的方法促进肠道肌酐的排泄; c. 利用羟苯磺酸钙类药物干扰检验方法,明明血肌酐水平是高的,但是利用这个药物干扰检测结果,欺骗广大肾友。更有甚者,通过修改检验数据来降低血肌酐水平。 对于怀孕的女性,因为其肾血流量明显增加,所以比普通女性的血肌酐值低 35umol/L 左右。 所以关于血肌酐的认识,人们常规观念认为的那种,“血肌酐值正常,说明肾脏没事”这一个误区,应加以纠正,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8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胡桃夹综合征:一种特殊类型的血尿

胡桃夹综合征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不典型表现者易被误诊和漏诊。 胡桃夹综合征主要是指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受机械挤压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左肾、输尿管及生殖腺静脉压力增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若只有左肾静脉扩张现象而无临床表现者为胡桃夹现象,被认为是正常变异。常见原因包括腹膜后脂肪组织减少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过小。 当青春期发育较快、身高迅速增长、脊柱过度伸展、体形急剧变化或肾下垂等情况下,左肾静脉会受到挤压,引起血流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任何可导致左肾静脉受压的因素均可引起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见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此外还可表现为直立不耐受、腹痛、腰痛、胃肠道症状和性腺静脉曲张等,严重者可导致失血性贫血和肾静脉血栓。血尿最常见,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其中镜下血尿常见,肉眼血尿多间断出现,活动后可加重。血尿是由于左肾静脉高压导致位于左肾穹窿的静脉窦壁破裂出血引起的非肾小球性血尿,也被称为特发性肾出血。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较常见于胡桃夹综合征男性患者,可致男性不育症。女性可有左侧卵巢静脉曲张,从而引起盆腔淤血,表现为下腹坠痛、腰背痛和痛经等。性腺静脉曲张同时可伴肾盂、输尿管、肾盏、臀部和外阴静脉曲张。 治疗上,75%的 18 岁以下患儿经 24 个月的保守治疗获得缓解,保守治疗的重点是增长体质量。其缓解主要机制是腹腔内和肠系膜上动脉区纤维组织增多,腹膜后脂肪组织增加及静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使左肾静脉高压缓解。对于保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和介入治疗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干预可有效治疗胡桃夹综合征。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8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肾科医生话腰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参与的户外活动减少,使得腰痛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此外,由于电子办公及学习的提倡,久坐及不良坐姿也易引起腰部不适,甚至腰痛。 疼痛的分类 “疼痛”一病,在中医的辨证上,大抵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大类,一则为实,一则为虚。在传统医学的观点中,肾藏精,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耗伤肾精,或因房事不节,导致肾精亏损,或因年老体衰,肾精衰退,均引起肾精不能滋养腰脊而发生疼痛。而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肾脏里面没有痛觉神经的分布,即便发生严重的病变,我们也感觉不到疼痛。虽然肾里面没有痛觉神经,但包在肾外面的被膜、输尿管等部位有痛觉神经,所以有些肾科疾病也会出现腰痛。 肾科常见的腰痛疾病 在肾科门诊,经常会遇见因为腰痛来就诊的患者,但是问下来,很多病人的腰痛不是肾科的疾病,今天就聊一聊引起我们肾科的腰痛都有哪些常见疾病。 急性肾炎:患者在急性肾炎时,会因为肾脏体积增大等原因,刺激、牵拉痛觉神经,产生腰痛。 急性肾盂肾炎:是比较严重的尿路感染,起病急,有畏寒、发热、腰痛等全身表现,可有或无膀胱刺激征,体检多有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尿,清洁中段尿培养可见致病菌。 肾结石:可以表现为肾绞痛,单侧常见,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患者多表现为辗转反侧,试图找到舒适的位置,有恶心、呕吐、大汗等症状,绞痛缓解后多有血尿。 肾脏肿瘤:临床中常见的肾肿瘤包括源自肾实质的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以及发生于肾盂肾盏的移行细胞乳头状肿瘤,这些肿瘤长大会牵拉肾包膜引起腰痛。 多囊肾或大的肾脏囊肿破裂:多囊肾是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有自发性破裂出血的风险,可导致出血、感染引起腰痛。大的肾脏囊肿破裂也会导致破裂出血及感染,引起疼痛。 肾静脉血栓形成:肾科有一大类疾病叫肾病综合征,其特征之一就是大量蛋白尿,会引起低蛋白血症,所以会引起肾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肾静脉血栓,患者有剧烈腰部疼痛。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8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尿常规之血尿:尿隐血就是血尿吗?

尿常规检查是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同时也是体检项目必检项目之一。我想说的是,当你拿到尿常规结果后,有大部分非肾科的医师(包括基层医院肾科医生)也不会看结果,很多人认为尿隐血阳性就说明患者存在血尿。果真如此吗?今天就聊聊什么是血尿吧。 血尿是指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 个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通常每升尿液中有 1mL 血液时即肉眼可见,尿呈粉色、红色、棕红色或茶色不等。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血尿与尿隐血没有半毛钱关系。很多医生一看到尿隐血阳性,就告知患者存在血尿(哪怕明明尿红细胞没有超过 3 个时),不是瞎扯吗?而尿隐血阳性所代表的意义是:说明尿中存在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而非红细胞,多见于血管内溶血或肌肉损伤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的情况。有时候破碎的红细胞成分也会引起尿隐血阳性,所以若排除上面这两种情况,患者尿红细胞阴性,尿隐血阳性的患者,我们可以不去管它,定期随访尿常规即可。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98%的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2%的血尿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病变所致。首先我们需要排除假性血尿的可能性,如例假的经血污染或吃了引起尿色异常的食物(火龙果)或药物。从病因上分类,血尿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多见于肾内科疾病)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见于外科性疾病),肾小球源性血尿特点: 1.全程性血尿;2.不凝:尿中没有血丝或血块;3.无痛,一般不伴有疼痛;4.管型:发现红细胞管型则一定是肾小球源性;5.变形红细胞:>80%; 6.合并肾病的其他表现:多伴有蛋白尿、水肿等。若合并有以上特点,那高度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可能性大,即需要进一步明确是肾小球肾炎还是别的疾病引起的血尿。若没有上述特点,则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可能性大,需明确是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多囊肾、尿路憩室、息肉和先天性畸形等。 什么是变形红细胞?因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形成的原因是,从肾小球滤过的红细胞,经过肾小球滤过屏障及不同阶段的肾小管进一步的挤压,使得红细胞从正常的双凹圆盘状变为各种变形红细胞,如皱缩样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等等。棘形红细胞>5%即可判断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诊断上,一般需要行尿常规+尿沉渣+尿异型红细胞检查,明确有真性血尿后再行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病理检查、超声、X 线、CT、MRI、膀胱镜及输尿管镜等)明确病因。在治疗上,也是根据病因治疗,一般血尿导致大出血的可能性不大,常规对症处理即可。最主要的还是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对了,血尿自然就少了。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伤肾行为大集合

前面说过,肾脏具有重要的功能,它就像我们人体的净化器,留下营养物质,排除毒素。由于其里面没有痛觉神经分布,哪怕病情到了严重的地步,我们也感觉不到疼痛(这就是沉默肾的原因)。同时,有很多人认为肾虚和肾病是划等号的,认为用点中药就没事了,延误病情。 肾脏虽然没有神经分布,但是肾外面的被膜、输尿管等部位有痛觉神经,所以在门诊仍会碰到腰痛来就诊的患者,经过就诊,大部分不是我们肾内科疾病,多数是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肾盂肾炎、肾脏肿瘤等疾病。 今天在血透室又碰到一个年轻的尿毒症患者,我在乡下帮扶的时候还遇到过一个16岁的小女孩,因为慢性肾炎导致的尿毒症来当地医院来透析。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让我好心痛啊,不知道小孩子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啊!所以我再次呼吁大家有体检的意识,同时在生活中避免一些伤肾的行为,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1.经常感冒,感冒后来乱用药。要知道好多感冒药本身就有肾毒性,有些人生病时不仅自己去药店买药,往往还一次买好多种药物一起吃(非甾体消炎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抗生素等),无疑加重肾损害。 2.喜欢重口味,食盐摄入过多。在云贵川地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很高,这也是一个诱发因素吧。 3.不爱喝水。不爱喝水会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特别是喜欢憋尿的人群。 4.海鲜、小龙虾就啤酒,长期暴饮暴食。这样会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随后进展至高尿酸性肾病。本身肥胖也会导致肥胖性肾病。小龙虾还会导致部分人因为横纹肌溶解症而损伤肾脏。 5.经常熬夜。熬夜的坏处就不多说了。 6.经常不运动,或偶尔运动就是大运动量。这样的人容易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 7.知道自己小便有问题(血尿、泡沫尿)还不去检查的人,或者有慢性病也不当回事的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讳疾忌医只会贻误病情。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尿色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正常人尿色呈淡黄色,在生理状态下,尿色的深浅与尿量、尿酸碱度、某些食物或药物有关;在病理状态下,如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脓尿、乳糜尿等,均可使尿色发生异常改变。不同的尿色改变,其原因也不同。 (1)酱油色尿(茶褐色或红褐色):主要见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或挤压伤导致的肌红蛋白尿,尤其是肌肉损伤早期第一次或第二次尿中出现酱油色。尿色深可呈黑色,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如恶性疟疾(黑尿热)。少数见于服用左旋多巴、甲酚、苯肼等,停药后消失。尿常规检查可见尿隐血阳性,但尿镜检无红细胞。 (2)红色尿:尿色变红,久置或膀胱内留置时间长,也可以呈酱油色,多半是尿中有红细胞,即血尿。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尿的区别在于尿隐血阳性,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 (3)无色尿:稀释或低比重尿,正常色素减少,可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糖尿病、肾萎缩。 (4)白色尿: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和盐类尿。脓性尿见于严重泌尿道化脓感染,或严重的肾结核。磷酸盐和碳酸盐在碱性尿中析出呈白色,加酸后溶解变清亮。 (5)黄色尿:尿呈黄色或深黄色。常见于食用胡萝卜,或者服用核黄素、痢特灵、大黄等中西药,停用后消失。发热、呕吐、腹泻,引起尿液浓缩。浓茶样深黄色可见于肝炎或胆囊病变。 (6)蓝色尿: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原发性高钙血症、维生素D中毒者。也可见于服用利尿剂氨苯蝶啶,注射亚甲蓝针或服用亚甲蓝、靛卡红、水杨酸之后,停药后消失。 (7)绿色尿:见于尿内铜绿假单胞菌滋生,或尿中胆红素久置氧化成胆绿素所致。 (8)乳糜尿:尿色白如牛奶或有块状,主要见于丝虫病,一般为阵发性,有时可在尿中找到微丝蚴,尿乳糜试验阳性。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慢性肾病患者饮食禁忌

上篇文章谈到了慢性肾病患者的基础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但是饮食不当也会导致疾病进展,或者影响药物的疗效。今天就具体聊聊慢性肾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禁忌问题。 1.高盐饮食: 建议肾病患者一天不要超过 6g 盐(大概一啤酒瓶盖子的量)。慢性肾病患者大部分都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表现,而限盐的话有利于降低蛋白尿,同时有利于血压及水肿的控制,从而改善症状,所以慢性肾病的患者首先禁忌盐摄入过高!在这里提醒一下,现在市场上有低钠盐卖,低钠盐是用钾代替了钠,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不建议用的,因为有可能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 2.杨桃: 摄入过量杨桃会导致正常人血尿,在动物实验中也表明可以破坏肾小球基底膜导致血尿。还有,尿毒症患者食用杨桃会导致中毒反应。 3.鱼腥草: 因为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会导致马兜铃酸肾病、甚至肿瘤的可能性。 4.小龙虾: 为什么不建议食用小龙虾呢?因为每到夏天的时候,人们都会惬意地享受海鲜、小龙虾就啤酒,经常会有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报道,从而加重肾损伤。 5.高钾的食物或药物: 对于慢性肾病的患者,不建议食用高钾的食物和药物。哪些食物含钾量比较高呢?一般颜色深的食物含钾量比较高,如香菇、木耳、橘子、橙子等,同时要注意中药陈皮、当归、蒲公英及丹参中的钾含量较高,多吃容易导致高钾血症。 6.高嘌呤的食物: 针对痛风的患者不建议食用高嘌呤食物摄入,主要有动物内脏、各种浓汤(特别是骨头汤)、各种含糖的饮料、海鲜及酒(特别是啤酒、黄酒)等。 7.高磷的食物: 肾功能不太好时容易出现血磷升高,所以要低磷饮食,比如加工类食品、小零食等少吃。 总之,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来说,饮食是非常关键的。有些患者的饮食还是需要忌口,这样才有利于康复。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2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慢性肾病患者的饮食调理:单纯吃优质低蛋白饮食就够了吗?

俗话说,慢性病“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肾科医师历来重视慢性肾病患者的饮食管理。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及实践,这一观念得到了大部分肾友的认同和实践,但是对于慢性肾病患者仅仅强调优质低蛋白饮食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加重肾脏疾病的进展,所以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复方α酮酸片)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今天来说说肾科的基础用药:复方α酮酸片。 复方α酮酸片为复方制剂,含 4 种酮氨基酸钙和 5 种氨基酸,还包含有 1 种羟氨基酸钙,其主要作用有: 本身不含氮,不会造成氮潴留,可减轻氮质血症,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可以在体内进行转氨基或者氨基化作用,能促进尿素氮的再循环利用,生成氨基酸,增加人体内优质蛋白质含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由于复方α酮酸片中含有钙盐,对 CKD 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情况具有调理改善作用,同时使得 PTH 水平降低,减轻了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的不良现象; 有研究表明,在 CKD 患者热量摄入充分的情况下,摄入低蛋白饮食和复方α酮酸片既能改善营养状况,又能减缓 CKD 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减缓患者进入肾功能衰竭的时间,并且对于透析患者的营养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以上说了复方α酮酸片的种种好处,但是在这里还需要提醒一下注意事项:由于复方α酮酸片含钙量比较高,所以应定期检测血钙的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同时宜在用餐时服用,使其充分吸收并转化为相应的氨基酸。 总之,在慢性肾病患者中单纯强调饮食控制是不可取的,而单纯强调口服复方α-酮酸片也是不对的,只单独强调一部分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在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基础之上,配合口服复方α-酮酸片(0.12 g/Kg.d),才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延缓残肾功能的减退,更好的保护肾脏功能。

方际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12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