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十年少”,原来真的有科学依据

我是大医生·首席健康管家
我是大医生
首席健康管家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情绪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长寿“灵药”。曾有这样一项研究,在七万名志愿者中,男性乐观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乐观人群则延长了15%。

而健康时报也提到过,笑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快乐则有助于调畅情志、保护脏腑,助我们拥有更长的寿命。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的正常活动,贵在气血通畅。而导致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心情不快、情志不宁。

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则使气血运行逆乱,影响整体健康。

“人始生,先成精”,精藏于五脏,是各种代谢反应的物质基础;精再化生为气,气运行于全身,则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动力源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体的精神活动就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反过来,这些不良情绪也会过多地消耗五脏精气。

喜伤心,心主神明,心动则会加重情志不调;怒伤肝,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运行不畅;思伤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悲伤肺,肺主宣降,肺劳则精液输布失调;恐伤肾,肾主藏精,肾虚则精气固定无能。可见,情志安宁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不良情绪会引起多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负面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大量研究证明,心脏和心理是联动的,主要涉及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状态异常;而炎症可能是情绪、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桥梁。

抑郁和焦虑的患者会发生体内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等情况,并引发一系列疾病或症状,比如,心率加速以及血压升高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这一描述可对应中医里面的情志致病。适度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发疾病。

比如:应激性心肌病发病前患者常伴有剧烈的情绪爆发,或身体发生意外;负面生活事件使情绪受到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等;郁症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焦虑也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保持好心情,养养花、喝喝茶,培养一点小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笑口常开,健康便不是难事。

#养生知识#心理#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疾病
阅读数 10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各种急、慢性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幻觉妄想以及意识障碍等难以治愈,多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缓解症状简介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系指原发于各种急、慢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全、冠心病等)而出现的各种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如心搏出量减少、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导致脑供血量减少,引起大脑缺血、低氧,进而造成脑功能紊乱。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稳、焦虑抑郁、躁狂、幻觉妄想以及意识障碍等。临床上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能够使患者精神障碍得到缓解,但往往会反复发作,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忧虑,减少病态行为,从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症状表现:该病主要表现为情绪稳、焦虑抑郁,可能会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如焦虑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常表现为胸痛、胸闷、气急、心动过速,伴随肢体发麻、出汗、发抖、头晕、头痛、恶心、失眠等症状;抑郁常会表现为疲劳、乏力、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急,甚至有绝望感等症状。诊断依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有心血管疾病)及临床表现(情绪稳、焦虑抑郁、躁狂、幻觉妄想以及意识障碍等),并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理量表等检查综合做出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是。近年来,由心血管疾病诱发的精神障碍疾病日益增多,具体数据[2]。是否可以治愈?难以治愈。该病通过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能够使患者精神障碍得到缓解,但往往会反复发作,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忧虑,减少病态行为,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我是大医生·首席健康管家刘力松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