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内,他的父母双双老年痴呆
很多家属接受过采访,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老年痴呆症家庭的无奈与辛酸。
今天的主人公——穆宪懿先生,今年60岁。13年来,父母双双罹患老年痴呆,他是怎么过来的?他的生活好不好?
受访人 | 北京 顺义区 穆宪懿
线索提供机构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撰文 | 黑凤梨
电话那边的穆宪懿先生,语调和缓,感觉有种中年男性儒雅的气质。有别于其他家属或急促、或抱怨的状态,他表现更多的是「心安理得」。13年前,母亲诊断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穆先生就办理了提前退休,下来照顾母亲。
直到母亲去世后,没多久,突发脑出血的父亲也开始不认人了,经验告诉他,父亲也「痴呆」了。
久卧的父亲,从没长过褥疮
脑出血的父亲,常年卧床。最难的不是喂饭、处理大小便,而是翻身。
7年前的一个下午,穆宪懿打算叫醒午睡的父亲,开始叫不醒,等到16点察觉不对后,他立刻开着小货车,就近把昏迷的父亲送进了医院。
自那之后,父亲开始行动不便,慢慢的连穆宪懿这个小儿子都不认识了。「其实我挺有经验的,照顾了母亲就是6年」穆宪懿和我们说,「我父亲年轻时候很帅气的,个子高,现在卧床了,搬抬就是个力气活。大夫说长了褥疮很麻烦,除了定时翻身,还有就是保持清洁。父亲年轻时候是个干干净净的人,做儿子的,想让他有尊严的活着」。
就这样,7年了,一片褥疮没长过!我问他:「累不累?苦不苦?十几年没有自由的人生,会不会很难过?」
穆宪懿沉吟半刻,说:「可父母亲,不是就这样把我们养大的吗?他们没说苦,我也不觉得苦,至少我现在,还有个父亲!」
父母在,尤有来处
父母去,只剩归途
年轻的时候,人总觉得自己忙的事儿最重要,时常忽略在家牵肠挂肚的父母。父母再年迈、再体弱多病,总算还是有人在庇护着、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的一切。等他们不在了,死亡仿佛就在眼前,再也没有了遮挡……
穆宪懿怎么做到这么孝顺的?「家风如此」是他的回答,穆家的长辈几乎都能活到90岁,除了长寿基因,还有一点,就是儿女们照顾得好。
中华文明能够发扬5000年,无非「忠」「孝」二字。美德传承至今,让这片土地滋生着温顺、泰然、生机勃勃的状态,所以,不能因父母病而嫌弃,不能因父母穷而置之不理。
「不怕大家笑话,我家这些兄弟坐一起,不喜欢交流生意、挣钱的事儿,聊得最多的是父母,看看有什么营养品能给自己爸妈吃上。」
穆宪懿母亲最开始得病的时候,时间经常是错乱的。白天和夜晚都分不清,半夜起来散步是常事儿,哪年哪月也分不清的。
当时父亲按照建议,做了一个大大的牌子,写明「白天」和「夜晚」,放在母亲的床头,昼夜更替时随时翻转牌子。
做儿子的,在旁边看着父亲的「想尽一切办法」,是又心疼又感动。穆宪懿说,父母年轻时就和睦,对子女好。孩子成家立业后,对女婿、儿媳都是奉献和扶持。他们病了,家里的人没有抱怨,大家都是互相配合,积极照顾。
爱是相互的,也是传递的。穆家一辈一辈的人用爱守护着亲情,面对疾病也是坦然和乐观的。即使,这个疾病不可逆转……
北京的郊区
我和父亲,有个院子
父母奔波一生,常年在外工作的穆宪懿,真不知道如何报答养育之情。母亲骤然失忆,父亲也年迈,他想着,「想着孩子也成年了,爱人马上也要退休,该是时候和父母在一起了!」
于是,他卖掉了常年居住的楼房,在北京顺义的郊区买了个农村小院。每天上午太阳不毒的时候,推父亲晒晒阳光,听听蝉鸣,自己就种种院子里的地;丰收的时候,穆宪懿把茄子、豆角摘下来,进屋就烧一道小菜。
父亲不吃,他就哄着吃。嫌硬的,打碎了用注射器打进父亲的嘴里。给老小孩儿喂药也是个「斗智斗勇」的事儿,把药稀释在水里让父亲喝进去。
但是,人即使再精细、再面面俱到,终是斗不过时间!穆宪懿父亲卧床7年了,92岁的身体,从170斤到了100斤。「人老了,吃的东西不怎么吸收了,就像挂在树枝上的残叶,不管我们怎么努力!」
这几天,穆宪懿推着父亲溜达到了附近的小学,正赶上孩子们开学。门口站着一对父子,爸爸蹲下身给儿子整理了衣领,嘱咐着什么。
这场景,正像是几十年前父亲,在校门口嘱咐着年幼的穆宪懿……
京东健康携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空巢行动”公益项目,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公益活动页面,参与阿尔茨海默症免费早筛,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有更多人关爱在疾病中痛苦挣扎的老年痴呆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