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陈素珍

抑郁症的第二次发病

抑郁症的第二次发病

何为第二次发作?为什么需要长程治疗?

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发病,是指第一次发病彻底缓解6个月后症状再发,才算是第二次发病,如果只是症状好转,但没有彻底缓解,或者彻底缓解,但不足6个月又加重,则算是第一次发病的继续,医学术语称之为复燃。通常,一次抑郁症发作的持续时间为半年到2年,治疗与不治疗都可能缓解,如果一次抑郁发作持续2年以上,称为慢性抑郁,慢性抑郁即使是首次发病,就不易完全缓解,即使完全缓解,也倾向长期维持治疗。

40岁以前首发抑郁症,看作是发育过程不良所致,随着年龄的增大,还有发育完善的机会,这里的发育过程是广义的神经成熟过程,不限于18岁。而40岁以后的抑郁症发作,看作是神经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加,只能越来越恶化,故随着抑郁症首发年龄的增加,维持用药时间越来越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孩子叛逆怎么办——写给家长的心理指南

1.青少年叛逆是一种怎样的叛逆? 叛逆期作为每位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地,对家长们而言是时时刻刻亮起亲子关系红灯的一个阶段。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上,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表现不一。 校园: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表现出厌学,不想上课,不爱学习;有些孩子会想辍学,因为学校没有教什么实用的技能;还有些孩子,喜欢否定学校,否定权威,喜欢找老师或家长话里的漏洞,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还有对异性交往的渴望,比如说因为早恋而做出不理智行为等等 社会:表现出攻击性或者冲动性行为,爱打架,比小学更容易激动兴奋之类的;沉迷手机、网络,不和家人朋友有交流;小偷小摸,屡教不改;爱出格,做冒险的事情或崇拜冒险的人。 家庭:不爱和家长说话,也不耐烦听家长唠叨,转身忽视家人的那种;责怪家人无法给自己优渥的生活条件;不喜欢被安排,极力反抗,你说东,我偏要走西。 总结上述所言,青少年或在认知、或行为、或情感上存在“爱冒险”、“冲动”、“不考虑后果”、“反抗对立”、“追求特立独行”的一系列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 青少年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做?先分辨常态叛逆和病态叛逆,常态叛逆指大部分青少年在12——18岁期间经历的自我成长过程,病态叛逆则是由心理障碍或疾病导致的叛逆行为。 2.科学看待青少年常态叛逆 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幼稚向成熟,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期,而叛逆是多重类似矛盾斗争的产物。 自制性和冲动性:根据认知神经方面的研究显示,很多家长所说的青少年叛逆问题比如说“特立独行”其实是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不完整导致的。人脑在二十岁左右才结束发育,其中「杏仁核」属于情感中心的一部分,它喜欢惊险,刺激的体验。而「前额皮质」主要负责抑制某些不合适的行为。在青少年阶段,杏仁核已经发育成熟,而前额皮质还未发育完全。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我任性、我乐意”的状态,而且有时会控制不住冲动,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在青春期长期存在,但随着大脑发育的逐渐成熟,大部分冲动都属于「可控」的。 独立性和依赖性:同时从心理学上来说,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期,孩子的自我形成是受父母影响的,即那个时期孩子通过做父母认同的事和认同父母的规则形成自我,在儿童看来,父母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厉害的形象,也是「长大后想成为的人」。 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生理成熟和文化角色的变化,孩子逐渐认识到父母也不是完美的全能的,对父母的失望导致「理想的破裂」,孩子开始脱离父母追寻自己心中的自我,这期间,崇拜偶像、崇拜学长学姐、或者自恋都是青少年探寻自我的表现。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向以前那样“听妈妈的话”了,自我热衷也导致青少年对家长、老师、学校充满了批判精神。 同时对自我的认同有时候会通过对崇拜对象的投射认同(无论是EXO还是马克思)来完成,因此家长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偶像,「否定偶像」其实在他看来等同于「否定自己」。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也是推进青少年心理自我成长的重要一部分,这阶段,家长需多多支持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当然是在社会规范和重要原则之内的支持。 开放性和封闭性: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内心既开放又封闭,思维活动活跃,既有向外交往,发展可以吐露心声的闺蜜基友的需求,同时又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真实想法会伤害自己。因此这时期很多人的标签就是“沉默寡言”,选择写QQ日志来吐露想法和保护自己,对家长也很少敞开谈论自己的想法。 渴求感和压抑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早恋=错误,其实随着性别角色的建立发展和个人生理的成熟,青少年此时开始产生朦胧的爱慕意识,会渴望异性交友。 如果孩子开始恋爱,而家长和学校一味打压,其实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一种挫败感。将青少年恋爱视为该阶段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其实更好。 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很多高考情侣相约一起努力最终成状元和榜眼,可见青少年恋爱不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而是担心恋爱之后周围人的眼光和看法导致学习成绩不好。 不正确的恋爱观对学习也有不良的影响,很多青少年认为谈恋爱是一味的诗情画意,逃课去玩是一种浪漫,这都是流行电视剧影响下的畸形恋爱观。 因此家长需在「少年和青年早期」就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晚期),这样如果孩子选择谈恋爱,可以确保青少年不会选择歧路。 成熟感和幼稚感:学习态度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很多青少年对学习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都是没用的知识,早日辍学去学习谋生技能更实际。那么这种想法其实是青少年「追求成熟」的另类表现,家长也需重视这个问题,只敷衍的说说“小孩子,还没到赚钱的时候”是不够的。 有耐心的家长可以去了解这个诉求的背后,有可能孩子是单纯的羡慕“成熟优雅”的职场生活,有可能孩子是想躲避家庭的压力等等,了解真实原因之后,前者可以带孩子去亲自体验各行各业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只用言语恐吓说服,后者则需要寻找专业咨询师从中立的角度帮忙介入治疗了。 3.及早治疗病态叛逆 虽然易云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孩子有点特立独行和不那么顺从父母是必然的发展过程,但是家长也要警惕被叛逆行为掩盖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品行障碍:青少年经常打架、吵架,如果是频繁发生不可控的冲动行为,打架、偷窃、说谎、攻击他人/动物等等,这种情况发生多次且情节不轻的话,并缺乏同情心、只以自己为中心,专家常称之为品行障碍。 青少年品行障碍受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重大。目前品行障碍是「无法家庭或者个人自愈」的,需要用药治疗,同时兼顾家庭治疗,通过对父母的教育影响孩子效果较好。 有时品行障碍的表面之下是心境障碍——抑郁。抑郁的症状表现比如低自尊、对事物兴趣减退、食欲降低、反应迟缓等等在品行障碍之下不太明显,很多家长没有发现。 据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是2%-8%,其中25%是重度抑郁症。有些青少年会对自卑、反应迟缓产生羞耻感,因此为了掩盖自己的这些症状,表现的更出格一些,不上课、不听话,如果身边的人对其失望,更加剧了低自尊和自罪感,可能会导致其产生「自杀」的念头。 双相障碍:除了上面提及的抑郁情绪障碍在青少年中较多发病,还有双相障碍也属于青少年多发疾病。 14-19岁的孩子是双相障碍的「高发年龄」,也就是我们说的青少年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易冲动,对家长和老师经常反抗,情绪波动激烈,行为过激的特点,很多家长没有发现孩子可能患有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会有「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循环出现的情况,有一周以上的情绪兴奋、非常开心、比平常话更多、想法更多的表现,之后就是一段时间的低落空虚、丧失兴趣、说话行为迟缓、疲乏无力,然后循环往复,情形严重可能会导致自残、自杀。 而且双相的孩子情绪波动明显是没有应激事件的,比如青少年会因为能去偶像的演唱会而开心兴奋一段时间,但是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即使没有事由也会经常兴奋开心或低落空虚。如果家长难以确定,及早找「专业医生」诊断并治疗,在病发早期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治疗后对社会功能和生活状态的恢复也更好。 手机依赖:这个世纪新出现的“家长烦恼”,手机上瘾或者网络上瘾问题。手机上瘾具体表现有,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一天24小时捧着手机,不给手机就吵闹、手机快没电了就各种焦躁、没有手机在身边不舒服(手机综合征,成人也会有)。 对学习和同伴交 往为主要任务的青少年来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剥夺了其培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的精力,同时学习成绩等等的下降会加剧对手机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应对校园和家庭关系挫折失败、可能是通过对手机的占有向家长老师表示反抗、也有可能是行为习惯的不良,总而言之不同原因不同措施,家长还是及时找医生帮忙吧。最后,送给各位家长一段话: 除了保护孩子身体上不受伤害,有衣有食之外,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需重视起来。 寻常对待在社会规范和家庭原则内的正常叛逆,略有越轨也需郑重纠正。但若发现孩子长期的偏离常态,可能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自行纠正不仅无效而且可能加剧问题,尽早找专业人员介入才是解决之道。 青少年成长不易,家长养育之路任重道远。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抗抑郁药物有依赖性吗?——给那些正在或准备治疗的患者

很多患了抑郁、焦虑、强迫的病人在服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是对他们来说,服药是个非常纠结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怕自己对药物产生依赖,怕以后一辈子都要服药。 1. 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患者们担心的“药物依赖”真正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这是指有些药物能让患者产生兴奋和舒适感,从而让人有周期性、持续性使用这些药物的强迫性愿望。一旦停止使用后,人可能就会有躯体不适或心理渴求。 2.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这就说明对药物有依赖性吗? 在规范治疗中,遵照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对疗效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很多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对于服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顾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担心自己对这些药物产生依赖。当我们会看到身边很多病友都是定期找医生复诊,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自然就会担心自己一旦开始吃上了抗抑郁药物是不是也会戒断困难,只能长期吃下去?其实,很多患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不是药物依赖所致,而是抑郁症、焦虑症这一类心身疾病在症状消失后还需要长时间的药物维持治疗效果,这样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3.抗抑郁药物到底会不会让患者产生依赖性? 抗抑郁药物是没有依赖性的。有些患者在症状消失或好转后自行停药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复发,就认为这就是对抗抑郁药物的“依赖”,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之所以贸然停药后复发率高是因为抑郁症焦虑症这种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发病机制导致的。所谓依赖的东西是一戒断马上就会着急,今天用明天不用就难受,上述情况显然不符合“依赖”这个概念。 4.关于“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是明代医家刘纯说的,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 明朝那时候,中国还没什么西药,这个 “毒”应该是指中草药。对于现在广泛应用的西药,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凡是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其实,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亦能致病,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由于个体差异,人们服药后所表现的状态也不一样。怎么能用好药治好病,关键在于运用得法,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经验的专业医生,能够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个体的特点,巧妙的治疗,使患者恢复健康的同时,药物的副作用降至最小。 所以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们大可放心,药物是不会让您产生依赖的。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请认真和您的医生好好配合,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状态,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最佳治疗方案,保证治疗顺利。当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医生自然会帮您开始减药、停药的过程了。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发现抑郁症,抑郁症要治疗多久,抗抑郁药会成瘾吗?

最近,翻开报纸、打开网页,经常看到一些演艺人员、政府官员自杀的消息,或服药、或投湖、或烧炭、或跳楼。究其原因,多是患了抑郁症。8月11日,我喜爱的美国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家中离世,据说是常年患有抑郁症而选择了自杀,当年和笔者一起看《心灵捕手》的朋友纷纷短信微信来询问: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有诱发因素吗?为什么抑郁症会让人看不清前路而选择自杀?自杀就一定是抑郁症吗…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抑郁障碍还包括心境恶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和记忆减退、自我否定、胃口变差、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疾病排行榜的第四大疾病,保守估计,全世界共有3.5亿抑郁症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全球抑郁症患病率已达到11%。而据对抑郁症的研究结论,有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有过消极念头,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张国荣、卓别林、“憨豆先生”、崔永元、范晓萱等都患有抑郁症,而且越来越多的演艺界人士公开了自己的抑郁症病史,政商界人士更是直接以跳楼表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观,这个世界怎么了? 抑郁症通常与性别、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影响、早年创伤经历、疾病和药物有关。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于男性一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来自内分泌的不同和社会应激事件的差异。抑郁症可以遗传,父母若有1人患病,子女便有25%的可能患病;若双亲患病,子女患病率会升至50-75%。如果一个人比较不幸,在生活中遇到较多的挫折,例如离婚、患病、丧亲、经济困境、竞争压力较大,那他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有过童年受虐经历的人会倾向于否定自己或否定他人,成人之后,遇到挫折便容易一蹶不振,全盘否定,甚至企图以自杀来求得“重新洗牌”。研究发现,许多疾病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较高,比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湿病、痴呆早期等,据称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前饱受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的困扰。很多药物也可以使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常见的有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药物中含有该成分)、皮质醇、口服避孕药、毒品等,吸食毒品会造成神经中枢的损害,有些吸毒者在戒毒后仍会残留顽固的失眠、抑郁等症状,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毒品的使用率远低于其他国家。 抑郁症的表现前面已经提起过,但是不是有了抑郁表现就一定是患了抑郁症呢?答案是否定的。抑郁情绪是常见的情感成分,是一种复合情绪,包含了悲伤、羞愧、痛苦等情绪。正常人也会有抑郁的情绪体验,但症状较少、程度轻微,持续时间不长,通常可以自己克服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走出来,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情绪也会相应改善。只有少数人由于个性、遗传和创伤事件过于剧烈等原因,反复努力都难以走出抑郁状态:即使有好的事情也感觉不到快乐,睡眠障碍日渐加重,兴趣减少、精力减退的症状难以改善;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开始否定自己,有消极念头;体重往往也随之减轻,并且诸多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影响了社交和工作,就足以诊断抑郁症了。 患抑郁症后,患者好像进了一条单行线,情绪较差,自责、否定自己,本能欲望降低,声音变轻、言语较少,动作缓慢,记忆变差,注意难以集中。严重者会出现抑郁性木僵,表情姿态僵硬、甚至口水都不会咽下,任由其流出。有些抑郁症患者难以忍受低落的情绪、反复的自责和挫败感,主动结束了生命。 所以,大家不光要警惕自己有无患有抑郁症,也要注意自己的亲朋好友在较大的生活压力和挫折后,有无抑郁的表现,这方面光靠自己还不够,“医不自治”,最好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或觉得自己情绪有些异样后主动求医,由医生用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这样才能尽早发现抑郁症,及时进行专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说到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大家普遍担心西药的副作用和成瘾性,其实,西药治疗是有针对性的,成分单一,起效快,只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药物,其副反应往往是可以耐受的。至于成瘾性,更要因病情而论,只要合理应用药物,辅以心理治疗,是不必担心成瘾的问题。事实上,通过研究发现,中药和中成药里的有效成分,往往和西药的有效成分类似,或者就是同一成分。现在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疗效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虽然抑郁症有自限性,不经治疗也会在半年到一年之内自行缓解,但抑郁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会有一些患者熬不到病情缓解便自行了断,疾病过程中患者的消极意念会得到强化,从而影响到患者的人生轨迹。而且抑郁症会反复发作,如果第一次发作时不足量足疗程治疗,以后复发的风险非常之大,反复发作几次以后,恐怕就要终生服药了。 在我的从医过程中,常常会想起一位女患者,她患了抑郁症后了解了这个疾病,带了好几个抑郁患者,包括她的母亲来就诊,并督促她们坚持服药,在她的帮助下,这些抑郁症病友的病情都稳定了下来,生活工作步入了正规,她和病友们后来一直就近配药,偶尔会到门诊来问候我。前年夏初某日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对面是她妹妹,哭泣着告诉我她离世的消息。她去年过年时病情复发,兴致全无,生活、就诊都没了主动性,整日在家不肯见人,自责自罪,觉得自己不值得再治疗,不肯求医,后来跳楼结束了生命。听到这个噩耗我非常震惊,也非常悲伤,她帮助了这么多人,但当自己深陷抑郁的泥潭时却好似变了一个人,那些她以前一直坚持的正确观念都离她而去,如果当时家人能再关注一些,能带她或代她到医院咨询,她恐怕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在此之前,我还对抑郁症患者有比较乐观的看法,在此之后,我也变得更加警惕,对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反复强调各种注意事项,提供各种咨询方式。毕竟生命可贵、人生无常,希望各位都能远离疾病的痛苦,且行且珍惜。 行文中,焦点访谈也在播出抑郁症特别节目,由于抑郁症,很多人失去了以往美好的感受,我们也因为一些亲朋好友的决绝离世而感受到极大的悲伤,感受到人生的无常,谨以此文,献给我那位女患者,献给离世的艺术家,献给所有还在和抑郁症战斗的患者和医生。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