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血管疾病,怎么吃才更科学、健康?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都是频繁“活跃”在中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疾病,是让人避之不及却又防不胜防的存在,要知道,全球每年有大约1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居各种死因之首位。而在心血管疾病众多的诱发因素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说,很多的心血管疾病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吃出来的,因此,吃,对于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一、主食搭配
米饭、面条、馒头、饺子等等是人们最常吃的主食,但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米、精面都属于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重提升主食摄入的合理性,科学搭配粗粮和细粮的摄入量,增加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1],如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小米等等,每天尽量保证50-75克,既提升饮食丰富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营养的互补作用。
二、肉类选择
研究表明,大量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引起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从而增加血管垃圾,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肉类的选择上,诸如肥肉、动物内脏等的摄入要严格控制,猪、牛、羊等瘦肉也应适当少吃,因为其中也含有大量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脂肪。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食用鸡肉、鸭肉等禽类以及鱼肉,尤其是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日吃肉控制在100-175克,其中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肉类50-100克为宜。
三、钠钾摄入量
有研究表明,每日盐摄入4克以下的人很少患高血压,而超过20克的人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高于4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以等于或低于5克为宜,而心脑血管病人应控制在2-3克。要注意的是,钠的摄入可不仅仅来自食盐,还包括酱油、味精、榨菜以及咸菜、大酱等所含的钠。平时可以尝试在做菜时放点醋来提高菜肴的鲜香味,或是加入柠檬汁、橙汁等均可,减少用盐量。此外,要少放糖,因为甜味会掩盖咸味,无形中增加盐的摄入量。
四、食用油选择
食用油宜选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因为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而像茶油、橄榄油中富含的是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花生油、玉米油等一般植物油,更有益心脏健康。每人每天油脂用量应控制在25-30克左右,但调查显示很多的城市居民用油已经超过50克。建议平时可以多使用清蒸、水煮、凉拌、炖等烹饪方式替代,以减少油的食用量。
五、多吃新鲜蔬果
研究表明,每天吃至少8份蔬果的人要比每天吃少于3份蔬果的人心脏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因为新鲜的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叶酸、纤维素及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氧化反应对血管的损伤,增加血管的扩张力。每日饮食中应有不少于500克的新鲜蔬菜,多吃如西红柿、菠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水果量不少于200克。
以上就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些日常饮食原则,无论是对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只要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有所裨益,希望大家都能吃出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