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汉中市精神病医院

汉中市精神病医院

简称:汉中市第三人民医院,褒河区医院

公立 二级医院
医院介绍

汉中市精神病医院创建于1991年,位于汉台区北郊河东店镇,隶属于汉台区卫生局,是一所集精神疾病预防、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专科医院,是市、区医保、合疗定点医院,医院服务范围涵盖汉中十县一区和周边部分省市。近年来,医院积极响应时代要求,着力实施“人才兴院、质量建院、科教强院”发展战略,促进了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医院是中国康复医学会陕西分会团体会员单位,是陕西理工学院心理应用专业、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临床教学实习医院。为实施“人才兴院”发展目标,确定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宝鸡精神病医院为医院临床进修、培训、学习基地。医院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编制病床400张,实际开放400张,年门诊量2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2000余人次。医院设有妇女保健科(妇女心理卫生专业)、儿童保健科(儿童心理卫生专业)、精神科(精神病专业、精神卫生专业、药物依赖专业、精神康复专业、社区防治专业、临床心理专业、司法精神专业)、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X线诊断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老年科(精神科)、中医科(精神科)等科室,充分满足了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就医多样化需求。医院现有职工102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8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92%。其中,担任陕西省精神残疾协会副主席1人,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健康促进组委员1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理事1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精神残疾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医院拥有各种先进医疗仪器设备20余台、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支持。医院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医院承担的《汉中市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我市流行病学资料空白,获汉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经市科技局立项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生存、生命质量,降低减少致残率、死亡率具有积极地社会意义。近年来有30余篇专业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在做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市、区精防部门,对汉中市十县一区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进行摸排筛选和风险等级评估。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医院都积极参与了突发自然灾害对人群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心理干预援助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解决精神病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医院积极争取项目,2011年被国家确定为汉中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单位,总投资4800万元,总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的综合病房楼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病房楼、康复训练中心工程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将于2014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二期医技楼工程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将于2014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8月交付运营。届时,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正在筹建的由中央专项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中市精神病医院康复治疗训练中心建设项目,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庭院式的建筑风格,把人性化关怀和自然生态有机的融为一体,是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最为理想的选择。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环卫路18号
0916-2296341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杜慧堂
杜慧堂

主治医师

好评率:96%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儿童青少年、妇女、中老年及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神经衰弱、老年痴呆症、工作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致力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多学科的联合治疗,致力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并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陈胜波
陈胜波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儿童,青春期精神心理障碍,亲子教育心理咨询,家庭及团体心理治疗,沙盘治疗等
丁波
丁波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我在精神科工作,曾于心内科神经内科学习,有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对精神科疾病,躯体精病治疗经验丰富,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也希望天下人安康。
宋平
宋平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对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擅长!
患者评价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慧堂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 *慧堂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临床上药物种类繁多,每一类药物都有其特殊性,抗抑郁药更是如此。然而,部分患者由于对抗抑郁药物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药物不起效,甚至被乱用、弃用,本文章将介绍临床上部分患者对抗抑郁药常见的误解及正确认识。

    误区一:吃了一周抗抑郁药,情绪没有改善=这药不起效果

    患者:医生,你开的这抑郁药我都吃了快一个星期了,我的心情还是很差,是不是这药对我没效果啊?

    心理科医生:不是没效果,只是还没起效。打个比喻,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病理改变相当于一台生锈的机器,抗抑郁药一方面起到润滑油的作用,让机器运作的流畅度稍有改善,另一方面还要起到“打磨”的作用,“打磨”是需要花时间去除掉锈迹,使机器重新运作,这个过程一般需要 2 周,也就是说,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为 2 周。所以说,吃了一周抗抑郁药,情绪没有改善≠这药不起效果。一般来讲只有连续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 4-6 周无效,才能判定药物无效。

    误区二:药物副作用太大,我偷偷减半吃

    患者:我这药都吃了这么久了,为什么还是没效?

    心理科医生:你都定时定量吃的吗?

    患者:我…我担心药物副作用太多,只吃了一半。

    心理科医生:临床上药物使用剂量范围都是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果,只有足够剂量,才能在体内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浆内药物浓度),才能形成“打磨工具”(见上文),并进行有效的“打磨”。若将药物减半吃,“打磨工具”不能成形,自然就不能起到抗抑郁效果了。

    误区三:别人吃有效,我吃也有效

    患者:我有一位朋友也是吃这个药的,可是他只需要吃 1 片,为什么我要吃 2 片呢?

    心理科医生: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如文拉法辛剂量范围 75-225mg/天,艾司西酞普兰 10-20mg/天等等,在剂量范围之内,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达到有效剂量(我们称之“最小有效剂量”)后,维持这个剂量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不同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都会有所差异,这就是同一种药物别人只要吃 1 片,而你需要吃 2 片的原因。

    患者:可是我还是担心副作用大。

    精神科医师:每一个药物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也只是小部分患者出现,医生一般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来选择药物,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而且即使服药后出现了不舒服,并考虑和药物有关,轻度的不舒服一般会在一周时间内自行消失,如发生明显的不舒服,可停药并复诊,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误区四:抑郁发作,就吃抗抑郁药

    患者:我明明是抑郁了,你为什么不给我吃抗抑郁药?

    心理科医生:抑郁发作≠抑郁症,抑郁发作是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但抑郁症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它精神障碍,排除抑郁症诊断的抑郁发作就不一定需要吃抗抑郁药了。

    患者:您的意思是说,抑郁不一定要吃抗抑郁药吗?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呢?

    心理科医生:对的,常见的情况有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以双相情感障碍为例,该病不仅可以表现为抑郁发作,还会交替出现躁狂发作,即情绪高涨,高于既往情绪变化范围,思维十分敏捷,精力充沛等等,当躁狂发作出现持续 1 周,便可考虑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此情况下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即使处于抑郁发作期),一般不需要加用抗抑郁药。而精神分裂症即使伴有抑郁情绪也是以抗精神病药为主。

    患者:我认识一些朋友,有的是你说的那个“双相情感障碍”,有的是得了身体上的疾病,然后出现抑郁的表现,他们都在吃抗抑郁药,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心理科医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果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甚至有消极自杀的想法或行为,也要考虑使用抗抑郁药,但要避免使用易转躁(诱发躁狂发作)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而如果患有躯体疾病,比如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困难等,病人因为疾病的痛苦也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目前大量研究显示,抑郁情绪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抗抑郁药为辅助用药,可以更好地治疗原发疾病。

    专家解读:

    每一种药物之间都有共性与特异性,抗抑郁药与其他药物的共性在于,患者都需要服用足够的剂量才能起效,并且需要在结合病情变化的情况下缓慢调整用药剂量,而且每一种药物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不能预防,但能观察、监测。而相比于降压药、降糖药等短时间内起效的药物,抗抑郁药起效时间需要约 2 周,这便是它的特异性,因此,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急不得”!

    专家解读:

    抗抑郁药的使用远远不止说明书上说的简单,决定病人是否需要吃抗抑郁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以及同时存在的其它疾病等多种因素,只要其中一种因素有所变化,治疗方案就有可能天壤之别。因此,患者必须要在专业精神科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随意用药、换药。

  • 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 3~6 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为什么会咬指甲

    造成咬指甲的原因

    • 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的心理分析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

    我们在不经意间咬指甲,如果有意识的注意一下,就会知道,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法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民意测试以检查什么人爱咬指甲和咬指甲是在什么情境下。研究显示,法国人爱咬指甲大都与他们的工作有关。26%以上的人称,在考虑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事情时爱咬指甲。奇怪的是,购物是咬指甲的第二个原因:咬指甲可能代表作抉择的折磨。考虑经济形势和对父母和孩子的关注排为第三。

    也就是说,我们咬指甲,是因为我们有压力,通过咬指甲来放松压力,同时我们考虑一些难以决择的问题时,也会咬指甲。

    心理学家认为,咬指甲来缓解压力是由于在小时候这种行为被强烈的提醒,来源于父母强烈的提醒,“咬指甲”这个行为,可能反倒被保留下来,甚至越演越厉害,那么慢慢这个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一个固定的情绪的一个释放和一个关系的再现。惩罚也可以强化,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他这个行为变本加厉。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

    怎么改正咬指甲的毛病

    咬指甲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消除造成小儿紧张的一切因素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父母对患儿以鼓励为主耐心说服教育,调动患儿克服不良习惯的积极性。多让小儿参加娱乐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当孩子出现咬指甲时,家长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讲故事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修剪指甲。用苦味或辣味剂涂搽指甲等强制方法效果差。频繁出现可到医院进行矫正,行为矫治疗法如强化济、消退法、厌恶法等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由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计出行为治疗方案,由家长协助实施,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的效果取决于医生、家长和患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并要持之以恒。

  • (1)了解多疑心理产生原因。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极的暗示有关。

    (2)认识危害,加强修养。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3)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后说你坏话,对你撒谎的时候,你心里可以不断地反复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会看不起我”,“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对我撒谎”,“我不该猜疑它”,“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讨厌猜疑”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4)交换意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只要你以诚相见,襟怀坦白,相信疑团是会解开的。

    (5)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6)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的。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7)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8)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9)向心理医生求助。当经过上述调整,仍无法消除猜疑心时,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坚信自己有猜疑的依据,并给自己与周围人都带来较大的困扰。这时候,光靠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

  • 虽然严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继续上升,但许多男性仍未寻求和维持治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新研究显示,如果男性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接受精神卫生服务,那么治疗男性抑郁症的方法需要改变。

    澳大利亚男性寻求临床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人数在过去 10 年中增加了约 10%,但在自杀的总数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男性仍占自杀人群的四分之三。在澳大利亚心理学家 Seidler 发表的新发现中,精神卫生临床医生如果要对男性自杀产生有效的影响,就需要改变治疗方式。

    他说:“更多的男性现在寻求帮助,但有很多人不会接受治疗。现有数据表明,许多自杀的人事先寻求专业帮助,这是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抓住”。

    研究对 20 名澳大利亚轻度至中度抑郁症男性患者进行了深入访谈,探讨了治疗方案,并发现他们想要的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错误地认为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很少有人给予患者目标让他们来努力或概述他们可以获得的技能来应对他们的抑郁症。

    结果表明,男性倾向于透明治疗方向,包括为治疗提供明确的结构。男人的首选结构包括关注个人化目标和预期进步,建立信任和分享决策控制。有针对性的技能达成、提供以行动为导向的功能治疗,对男性患者最具吸引力。男性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知道治疗是如何进行的,这是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结构化计划,能够获得帮助他们处理抑郁症并控制自己生活的技能。

    数据显示,大多数精神卫生策略对非结构化谈话治疗的重视程度更大,但非结构化访谈虽然可以提供一些短期效益,但许多参与研究的男性也缺乏结构和进步,从而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临床医生需要更多地思考临床关系和沟通过程,而不是治疗本身。治疗男性抑郁症患者,需要提高患者参与性。要积极加强治疗的协同努力,通过较短的治疗时间,通过明确的结构化方法减轻临床医生的负担,提高男性的精神健康素养,使他们具备处理抑郁症所需要的技能。

  • 睡眠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能力会逐渐下降,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从而出现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

    1、常见的睡眠问题

    俗语道:“后三十年睡不着”,进入老年期以后,时常困绕着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以失眠症为主,常常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过浅,多梦,易惊醒,醒后不易再睡,清晨醒来过早,而白天却昏昏沉沉,总打瞌睡等情况。这些情况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

    存在误区,过于焦虑、担忧:有些老年人拿年轻时的睡眠状况作为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睡眠状况,往往将自己睡眠改变作为一种严重的病状而过分焦虑、担忧。

    其实,老年人不必为睡眠状况的改变而忧心忡忡。这大多的改变都是必然的,老年人要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睡眠形态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事实。

    2、单纯靠安眠药可以改善睡眠状况:

    由于过分的担忧,很多老年人总希望通过使用催眠药来解决睡眠问题,于是想方设法地吃安眠药、看医生,希望恢复原来的睡眠时间。

    但由于各种镇静催眠药本身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单纯依靠药物来改善睡眠状况是不可能的,而且会因为焦虑、烦恼而更进一步降低睡眠质量。

    3、认为睡眠越多越好:

    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不要一味追求有较长的睡眠时间,一天睡 6 小时最好。

    老年人睡眠 6 小时以后,心脏的跳动会降到基本率,新陈代谢开始缓慢,血液循环的活跃性开始降低,肌肉也变得松弛,整个身体开始丧失强健性。老年人睡眠时间越长,体能的下降就越多,身心的老化现象就越严重。因此,老年人每昼夜睡眠时间不宜超过 6 小时。

    常见病因,基础病引起:以全身性的内科疾患为主,如慢性消耗性疾病、高血压、心衰、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肾疾病、夜间肌痉挛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帕金森病等。

    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担忧、抑郁、紧张等心理。

    药物因素:兴奋剂、激素、甲状腺素、茶碱、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等药物均可致老年人睡眠障碍。

    4、睡眠能力的退化:

    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变,神经系统功能的适应性明显降低,对睡眠时间改变及时差的耐受性较差。脑内网状激活系统及其他区域的神经失控或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改变而导致的睡眠功能减退。

    失眠带来的危害

    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长期失眠的老年人高血压,心梗、脑梗等病的发生比睡眠好的要高 25%。

    致人体免疫力减退: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可促使白细胞增多,巨噬细胞活跃,使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有效预防细菌和病毒入侵。

    加速衰老,缩短寿命:晚上 10 点至凌晨 2 点,是体内细胞坏死与新生最活跃的时间,此时缺乏睡眠,细胞新陈代谢就会受影响,人就会加速衰老。

    加速脑细胞的死亡:晚上睡不好,大脑容易缺血缺氧,加速脑细胞的死亡,造成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从而出现神经官能症;也可导致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减退,少数人甚至会出现一些痴呆症状。

    导致心理障碍:长期睡眠不好,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紧张易怒,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抑郁,烦闷等情绪,甚至悲观厌世。

    如何预防和改善睡眠障碍?

    1、首先,老年人要端正心态。勿过分焦虑和担忧。

    2、尽量养成睡眠的好习惯:

    (1 )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运动,睡前做 2~4 小时的轻微体力劳动,如打八段锦、太极拳等,对睡眠有利。

    (2 )调节好自己的睡眠时针,按时睡觉、起床。

    (3 )每天下午能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欣赏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4 )晚饭不饮酒,睡前数小时内不喝咖啡、浓茶,应少吃点零食或,可喝杯温牛奶或喝点蜂蜜水。

    (5 )应戒烟,尤其不要在睡前或失眠时吸烟,尼古丁是刺激剂,会扰乱正常睡眠。

    (6 )最好每晚睡前做同样的事情。

    (7 )睡前要回忆愉快的往事或编撰一个幻想的故事,在愉悦的心情中入睡。

    3、可在睡前按摩安神助眠的穴位:安眠、三阴交

    4、睡前听舒缓的音乐

    5、平时多吃些安神宁心的药膳,如百合、莲子、红枣等。

    6、帮助睡眠操:

    由日本琉球大学和日本国立精神神经中心共同设计的简单体操,结合了腹式呼吸和身体伸展。

    (1)活动脖颈

    头向前倾,直到颈部肌肉感到有些抽紧,持续 10 秒,前后左右各做 1 次。

    (2)刺激、活动肩膀肌肉

    慢慢抬肩,然后突然放松,回到原来位置,如此重复 10 次。

    (3)扩胸伸展

    双手在背后相握,往后伸展扩胸,持续 10 秒。

    (4)压手掌

    双手平举在胸前,吸气、吐气时向中间施力,重复 10 次。

    (5)舒展背脊

    双手抓椅子的同一边,慢慢扭转上半身,持续 10 秒,反方向再做 1 次。

    (6)弯曲脚趾、刺激脑部

    双脚往前伸直,向上抬,脚趾向脚心方向弯曲,然后突然放松,重复 10 次。

    深呼吸,放松全身,结束。

  • 自我矫正。心态不好的时候,如果你有意识到自己的心态不好的话,那么就得努力自己进行自我的矫正,这种矫正,就是指与普遍的首先规范行为进行对比,与普通的价值观进行对比,然后把自己不好的心态给大力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自我暗示。如果你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出现问题了,例如,爱发脾气,或者是易怒的话,那么就进行自我暗示吧,这种自我暗示,其实也是克制的一方面,当你发现你要发脾气了或者是发怒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控制住,暗示自己一定能控制住,那么你就会逐步学会了掌握自我情绪的方法和手段。

    听取意见。对于心态不好的人来讲,有时候,可能自己有发现,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这个时候,建议你最好是可以听取一下你身边人的意见,大家可能会感觉到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便会关心你,你讲出来,他们或许会有类似的经历,便会告诉你解决的办法。所以,听取他人意见很重要。

    求助书籍。当然,教人保持好的心态的书籍,现在有很多很多,你如果可以上网的话,那么可以在网上查阅这些图书,一般情况下,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那些心态书,可以找到很多,也可以找一些类似于励志,进取等类的图书。这些书是过来人总结而出的精华,对你个人有很大的用处。

    改变方向。有时候,一个人的心态可能会因为工作的方向不对而导致出现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方向,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机,当然,改变方向的时候,你要大量查阅一些资料,以免多走弯路反而更不利。

    寻朋问友。一般只有朋友或者是亲人才不会被你的坏心态所左右,即使你向他们发脾气,他们还是会好好地与你相处,并能帮助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心态出现了问题的话,最好是可以找最亲密的人一起出来聊天,吃饭,讲解苦闷,这样,会让你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好好,没有苦闷在心头。

  • 深呼吸

    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正确的腹部呼吸是,当你一吸一呼时,腹部将随之一起一伏。

    活动你的下颚和四肢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纾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保持乐观

    当你缺乏信心时,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幻想

    这是纾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肯定自己

    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结果,你果真平静下来了。

    学会放松

    在面临每天的例行干扰之前,暂时放松数秒,可以大幅改善焦虑的程度。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养成这种蓄意放松数秒钟的习惯,它可充当有效的镇定剂。使你控制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掌控。周末假日,还可以开车兜风或到海边逛逛。尽量作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抛开工作的烦恼。

    转移注意力

    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

    放声大喊

    在公共场所,这方法或许不宜。但当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办公室或自己的车内,放声大喊是发泄情绪的好方法。不论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适时地宣泄焦躁。

    保持睡眠充足

    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

    正确认识和疏导

    焦虑症患者需要及时认识自己的疾病,切莫讳疾忌医。事实上,许许多多的药物都有安眠成分,不建议盲目地用药物治疗焦虑症。只要有正确的心理疏导,焦虑症并不可怕!

    营养与饮食疗法

    补充营养素

    • 维生素 B 群:对神经系统的运作相当重要。注射维生素 B 液可改善大脑功能、减轻焦虑、保护免疫系统。维生素 B 群及泛酸(维生素 B6 )每天 100 毫克
    • 钙及镁:每天 2000 和 1000 毫克。服用箝合剂或乳酸钙。若对牛奶过敏,勿使用乳酸钙。
    • L—酪胺酸:每天 1000 毫克(白天及睡前各 500 毫克,空腹使用)。和 50 毫克维生素 B6 及 500 毫克维生素 c 共用,以利吸收。它能纾解紧张,帮助睡眠。
    • 维生素 c 含生物类黄酮:每天 3000—10000 毫克。紧张会消耗肾上腺荷尔蒙(抗紧张)。维生素 C 是肾上腺功能必需的。
    • 综合维生素及矿物质(含维生素 A 及钾):每天 25000IU 和 99 毫克。它是处于紧张状况时所必需的。钾则是肾上腺功能所需的。也可以每天服用 5 锭海带锭,它含有均衡维生素及矿物质。
    • 纤维(ABC 滴肠剂或燕麦麸):依产品指示,它能清肠及改善肠功能。
    • Y—氨基丁酸加肌醇:依产品指示。它是一种有效的镇定剂。
    • L-酪胺酸和维生素 c 及葡萄糖酸锌:依产品指示。抵抗感冒药,感冒经常是紧张焦虑的最初症状。服用它可减轻紧张。
    • 卵磷脂:用餐时 2 胶囊。保护神经纤维、细胞及大脑功能。

    注意事项

    饮食宜忌

    饮食相当重要,避免可乐、油炸食物、垃圾食物、糖、白麦粉制品、洋芋片等易刺激身体的食品。饮食需合 50%—75%的生菜。三周内勿食乳品,之后,陆续加入饮食中,并观察是否有什么不适症状。

    避免咖啡因、番烟、酒精、药物

    酒精、药物可能提供暂时的解脱,但隔天紧张又来袭,而且这些物质本身也残害健康。因此,应该学习如何调适,而不是光靠逃避。在身心面临紧张及焦虑的迫害时,很重要的一点是饮食正当。除了避开咖啡因及酒精,还需远离糖、白面粉制品、腌肉、辛辣刺激的调味料等。勿吃垃圾食物!正确的饮食将强化身体,使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状况俱佳。

  •  
    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国外资料报告患病率约为5~10%。国内约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临床表现
     
      患儿智能正常,但因精神集中,听觉辨别能力差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较一般低。;行为目的不明确,如拿人东西,有时不避危险;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在家长面前倔强、不听话、冒失、无礼貌。有些患儿采取回避困难的态度,变得被动、退缩。年龄增长后,不少儿童出现学习困难,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如在临摹图画时,他们往往分不青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综合成一整体。有些多幼儿童将“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分不清左或右。综合分析障碍,空间定位障碍。他们还有诵读、拼音、书写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多动症儿童未经认真思考就回答,认识欠完整,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多动患儿常显示一些固定的神经系统软症状,如翻掌、对指试验等呈阳性。
     
      多动儿童表现的症状严重程度受环境的影响,并与其有高度的相互作用。
     
    病因学
     
      儿童多动症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主要与脑外伤、中毒等有关。铅中毒亦可为病因之一。血统父母中的某些精神疾病如酒精中毒,病态性格,情感性精神病也多见。此外,多动症儿童父亲反社会的人格特征或酒依赖,母亲有癔病者均较多。合并品行障碍的多动儿童的成人亲属的人格障碍,酒瘾及癔病比例更高。单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儿童发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同胞兄弟儿童发病率也约为半同胞兄弟的5倍多,提示某些患儿的轻微脑功能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少患儿未能找到病因。
     
     神经生理基础异常,认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等,其前身为多巴胺)功能不足有关。
     
    发病机理
     
    多动儿童易被影响的区域认为是前叶的多巴通路。神经心理研究提示多动儿童的叶功能未经成熟。人们认为前叶皮层与儿童的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测定发现多动儿童的局部脑血流,主要是发现半叶和尾状核两个部位受累。有些研究已证明用药使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而便运动区的血流减少。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服利他林后可使多动儿童的注意力能协调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其它研究多集中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和前中脑束。多动儿童和正常对照比较,神经内分泌也有些区别,研究发现多动独的生长激素对苯丙胺或利他林的反应是不同的,这进一步明了多动和正常儿童有生物学的不同。
     
      不论是皮肤电位还是诱发电位的研究,均发现多动症儿童一般对刺激表现为觉醒水平的不足,以前的研究也发现觉醒水平不足与反社会行为和品行障碍有关,因为觉醒不足,奖惩行为在一般心理水平不能起作用,多动症儿童难以吸取以前教训,其行为问题也难以矫正。
     
    诊断
     
      一、详尽采集多动症的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或其他神经精神病史,患儿的母孕期情况及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疾病史。
     
      二、临床特点:
     
      (1)活动过度:大多始于幼儿早期,进小学后表现显著。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撕书,把书本涂得不成样子,凡能碰的东西部要碰,喜挑逗,常与同学斗殴。
     
      (2)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不专心,上课时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
     
      (3)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多动带来学习上的困难,部分儿童存在认识活动障碍和综合分析障碍。病程,通常为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4)性格失和或行为障碍:患儿多任性、倔强,情绪易冲动而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在集体生活中不合群,好与人争吵。行为幼稚或怪僻,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往往虽教育也无济于事。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
     
      三、鉴别诊断:
     
      需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副反应等相鉴别。
     
      鉴别标准有六项主要情况出现类似多动症的症状。①精神发育迟滞,②孤独障碍,③抑郁症,④慢性社会环境问题引起,⑤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种抽动综合征,⑥其它行为障碍。
     
      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
     
      1.症状标准:与同龄的大多数儿童相比下列症状更常见,需具备下列行为中的八条。
     
      (1)常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在坐位上不停扭动。(年长儿或少年仅限於主观感到坐位不安)。
     
      (2)要其静坐时难以安静坐。
     
      (3)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4)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5)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6)难于按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如不做完家务事。
     
      (7)在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8)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9)难以安静地玩。
     
      (10)经常话多。
     
      (11)常打断或干扰扰乱别人的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12)别人和他/她说话时常常听非听。
     
      (13)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铅笔,书和作业本)。
     
      (14)常常参与对身体有危险的活动而不考虑可能导致的后果(不是为了寻求刺激)。
     
      2.病程标准:通常于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3.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付反应等引起。
     
      4.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中等: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三招教你认识“多动症”
     
      “我家孩子整天手脚动个不停,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不知道是不是‘多动症、抽动症’?”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好动反而奇怪吧?”……对于家长们的这些疑问,有关专家总结了“三招”,便于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多动、抽动,学习困难,冲动任性等问题。
     
      招数一:“多动症”有别于好动、调皮 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①注意力方面,调皮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②自控力方面,调皮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③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④生理方面,调皮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招数二:“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 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事实上,在多动症患儿中,有些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她们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为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
     
      “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
     
      招数三:频繁做鬼脸——当心“抽动症”作怪 有些孩子喜欢不同场合地频繁眨眼、皱眉、抽动嘴巴、摇头耸肩扮各种怪相,有时还伴有脖子抽动,家长以为是孩子不学好、染上了坏习惯,而大声制止或批评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丝毫没有改正的迹象。事实上正是这种主观判断上的错误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因为很可能孩子患上了“抽动症”。
     
      多动症、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发病原因是由于儿童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频繁挤眉、眨眼、摇头、噘嘴、耸肩、扭颈、有的喉中发“吭吭、喔喔”异响,说脏话等。由于大多数家长缺乏对“多动症、抽动症”的认识,将其与孩子好动、调皮、不学好、染上坏习惯混为一谈,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或没有选对治疗方法,致使各种症状伴随着孩子成长,导致出现自尊心差,缺乏自信,情绪严重不稳、出现抑郁、精神分裂、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等不良现象。
     
      因此提醒广大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这些症状,应及早做检查或登陆中国多动症、抽动症治疗网填写病历,将有专家免费为你咨询。如被确诊为“多动症、抽动症”也不用慌张,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治疗越早,孩子恢复得也越好。
     
    家庭护理
     
      第一,让患儿少看电视,少上网。儿童在学龄前电视看得越多,他们在7岁的时候就越明显地出现注意力缺失。长时间看电视不仅会损害儿童的眼睛,而且会影响到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每天应限制多动儿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一般每天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最长时间不要超过一节课。
     
      第二,合理安排孩子日常生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从规律性的作息时间。
     
      第三,训练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包括跳绳、打球、游泳等。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儿童参加专业的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第四,注意护理多动儿用药期间尽量不感冒。
     
    第五,多动儿的健康恢复还要从饮食抓起。现在治疗多动证的药有很多种,但是为了儿童更长久更全面的健康,我们建议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来治疗。因此,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切忌含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和含有咖啡因、色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此外,儿童常吃的膨化食品、可乐饮料或一些含有激素的快餐等,最好不要吃;让儿童少吃猪牛羊狗等红肉,可以多吃鸡鸭鱼虾等白肉;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另外,鉴于有些多动儿存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可以让患儿在睡前喝一杯牛奶,以有助于其正常盗汗和正常睡眠。
     
    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现分别介绍如下。①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即利地林(Ritalin)②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Dexedrine)③另一种精神振奋剂苯异妥英(Pemoline,Cylert) ④咖啡因 ⑤丙米嗪(Imipramine,Tofranil)⑥抗精神药物:如氯丙嗪、甲硫达嗪(Thioridazine),适用于有破坏性行为的患儿。⑦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扑痫酮,适用于伴发惊厥的患者。忌用巴比妥类的镇静剂,因有时反可使症状加重。
     
      另外,中枢神经兴奋药--利它林、甲基苯丙胺、匹莫林等可选择使用。另一类有效的药物--三环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可以小剂开始,逐渐增量达有效剂量后改为维持治疗。
     
      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轻者服药6月~1年,重者要治疗3~5年,过早停药易重视症状。
     
    物理治疗
     
      物理疗法相对于药物相比,具有无副作用、依赖性疗效显著的特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这种物理疗法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已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生物反馈治疗仪器的使用: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和治疗)
     
    精神治疗
     
     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多予启发和鼓励遇到行为治疗有成绩时给予奖励,不应在精神上施加压力更不能现骂或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药物与教育、行为上的指导相结合更为有效。
     
    认知行为治疗
     
      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控制和侵略行为有效。
     
    预后
     
      随着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儿童多动的预后是较乐观的。但如不治疗,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符合DSM-Ⅲ-R轴Ⅰ上的诊断。主要有四大类。①多动症的残留症状,②反社会的人格障碍,③酒精依赖,④癔病、焦虑症和一些类精神分裂症。
     
    中医辨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神志状态,是阴阳保持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反之,阴阳失调则是机体神志反常的基本病理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阳互根,守使相依。两者充盛和谐,则机体协调无病。多动症主要症状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由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所致。可分为阴虚阳亢与虚阳浮动两方面,小儿形质柔脆,稚阴未长,加之生机蓬勃,对阴精物质所需甚多,先天不足更易引起阴虚阳亢的变化,小儿阳气未充,易因后天失调,或他病所伤而虚,则阳虚不能根于阴,而致虚阳外浮,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多动。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涉及心、肝、脾、肾四脏。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心”病变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信息,作出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
     
      要是以心为主的兼及肝、肾、脾等脏病的病理变化。《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住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意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不精神不专、反应迟钝、健忘等症。另外,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而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肝”病变的关系
     
      肝为刚脏而性动,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发育迅速与肝关系极为密切,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若久病耗损致肝体之阴不足,肝用之阳偏亢,则可在性情偏拗、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脾气有余之家。 《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出现梦呓、梦游等症。肝主疏泄,若肝气疏泄不利,条达失宣,气机失调,则气血紊乱,或淤滞不爽或亢而为害,均可导致急躁易怒等症状。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脾”病变的关系
     
      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主运化,为气血气化之源,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摄护不当或疾病所伤,均可影响脾之运化,脾失濡养则静谧不足,可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心猿意马,虽能自悟而不能自制,肝动脾静,肝为脾之主,脾受致于肝,两者含“动静互制”之义。如脾土不足,则土虚木旺,亦可出现性情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肝阳偏旺之症状。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肾”病变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开窍于耳。肾为水脏,水中有“六阳”,能化气而产生生命。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之根本,真水之气上行夹脊,主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随相火而潜行于周身。肾为作强之官,出技巧和智慧。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足,肾气未盛,本为生理常态,髓生不足。则可见到动作笨拙不灵、健忘、听觉辨别能力差、遗尿等症。肾水肝木,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自旺,肝火上炎,魂失安谧,则见烦躁易怒、冲动任性;肾水心火,上下相济,若肾水亏乏则心火独旺,动忧于心神可致心神不宁,注意涣散;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不足,后天失氧则乏生生之源,必致脾虚意乱而见健忘、注意涣散。

  • 在当下,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了。得了抑郁症后,精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对什么也不感兴趣、闭门不出、睡不好觉,等等症状,使得抑郁症患者苦不堪言。他们不禁会想,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得了这个病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 遗传因素

      与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 10%~13%;在完全相同的孪生子中,这个数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 70%。然而,在有明显抑郁症家族史的人中,许多人甚至在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也从来不得这种病。反过来,有些患抑郁症的人根本没有抑郁症的家族史。

    • 社会与环境因素

      一些研究提示,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重病或屡遭不幸,可导致抑郁症。日常压力对我们的身体也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事实上可以促成更大范围的疾病,包括心脏病、感冒和抑郁症。对于已经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如果持续处于暴力、忽视、虐待或贫穷之中,那么更可能会患上这种病。

    • 生物化学

      脑内生化物质的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现在已知,抑郁症患者脑内有多种神经递质出现了紊乱;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模式与正凡人截然不同。另外,特定的药物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有些药物具有改变情绪的作用。

    • 性格因素

      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很轻易患上抑郁症。它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所以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影响,避免情绪低落,动力下降等情况,从而远离抑郁症这种疾病。

    抑郁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与抑郁症的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故。为了打好这一战,抑郁症患者要试着做好以下几点:

    1. 消除心理压力

      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是因长期处于心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导致的疾病,如果不消除心理压力,这对抑郁症治疗带来很大的阻碍。患者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到完全消除心理压力并非易事,做好这一点需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2. 遵循医嘱

      不管是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抑郁症患者都应该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都会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调整。

    3. 标复诊要及时

      进行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应该定期去医院复诊,和医生多多交流下病情的发展,以及自己在调养时的一些情况,便于医生及时准确的掌握病情变化,然后对治疗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最快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治疗抑郁症。

    4. 注意饮食禁忌

      缓解抑郁症的食物有:富含维生素 B 的食物,玫瑰花茶,鱼肉,含微量元素硒、锌、铜丰富的食品,如牡蛎、动物肝肾、奶制品、乌贼、虾、羊肉、蘑菇、干果、鸡肉、海鲜、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也能改善情绪。

      而类似咖啡、茶、可乐类饮品,不可摄取过多,尤其是在晚间临睡前。猪肉或油炸食物,例如,汉堡、薯条,会导致行动缓慢、思考迟钝及疲劳。食用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会引发失眠。

    5. 避免做人生重大决定

      患上抑郁症后,做出重大决定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因此,最好等抑郁症好了之后,且对决策力有信心时再做重大决定。

    6. 不要自责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你没有能力创造或选择它。因此,不要自责“我为什么得了这种该死的病”,而应明白自己急需帮助,积极踏上寻求康复的治疗之路。

  •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英文名称
     
    depression
     
    常见病因
     
    遗传、HPA轴、细胞因子、性激素、神经营养因子等
     
    常见症状
     
    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等
     
    热点关注
     
    TA说
     
    抑郁时你需要一种爱的链接,哪怕只是来自一只狗
     
    “抑郁症最可怕的是它带来的恐怖的孤独感。”他觉得孤零零地活在跟自己作对的身体里、孤零零地面对心灵,真是太可怕了。在这时,如果抑郁者能感到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他们就能从联结中获得继续下去的力量。...
     
    KnowYourself2017-07-20
     
    发展概况
     
    我国与世界的抑郁症患病率比较情况如下:
     
    世界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
     
    3.22亿[1]
     
    (无精确数据)
     
    患病率
     
    4.4%[1]
     
    (4.2±1.9)%[1][2]
     
    注:1.大多数报道将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3%~5%的区间,但有报道称达到了6.1%。
     
    2.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
     
    3.30年间,报告的抑郁症发病率暴增10~20倍,现在仍然呈上升趋势;不排除有的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的字眼作了错误(虚假)报道,故本数据可能不准确。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2]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病因和相关因素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12]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12]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3]。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检查
     
    对疑为抑郁症的患者,除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外,还要注意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抑郁障碍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因此,目前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物质及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有2种实验室检查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TRHST)。
     
    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一般有ICD-10和DSM-IV。国内主要采用ICD-10,是指首次发作的抑郁症和复发的抑郁症,不包括双相抑郁。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的症状是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②自我评价降低;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⑤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⑥睡眠障碍;⑦食欲下降。病程持续至少2周。
     
    治疗
     
    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5.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预防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13][14][15]
     
    参考资料
     
    [1]  抑郁症的炎症机制及诊疗新策略.中国知网.2017-09-11 [引用日期2017-11-11][2]  抑郁症:“心灵感冒”可治愈.人民网.2017-3-29 [引用日期2017-11-12][3]  这些话 千万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说.成都全搜索新闻网.2017-03-01 [引用日期2017-11-12][4]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14 [引用日期2017-11-11][5]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16 [引用日期2017-11-11][6]  Relevance of Norepinephrine–Dopamine Inter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Wiley Online Library.2010-8 [引用日期2017-11-12][7]  抑郁症神经解剖及其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知网.1970-01-01 [引用日期2017-11-12][8]  A hypothesis of thyroid-catecholamine-receptor interaction. Its relevance to affective illness..NCBI.1981 [引用日期2017-11-12][9]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14-12 [引用日期2017-11-12][10]  雌激素水平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知网.2011 [引用日期2017-11-12][11]  Hormone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Europe PMC.2015-6 [引用日期2017-11-12][12]  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到9000万.新浪网.2014-3-26 [引用日期2017-11-12][13]  性格和抑郁症.百科名医网.2013-10-15 [引用日期2014-01-03][14]  抑郁症是否会复发?.百科名医网.2011-07-08 [引用日期2014-01-03][15]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百科名医网.2011-07-08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