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东城天后宫社区卫生服务站>

科普文章

东城天后宫社区卫生服务站
公立其他医院
科普文章
  • 人们生活中的常说的微量元素其实全名是叫微量营养素,相对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3大营养素,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有限,每日需要量仅以ug或mg计,因而被称为是“微量营养素”。但微量营养素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体内激素、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催化剂。微量元素你真的查对了吗各位宝妈奶爸,相信你们经常会在小区里听见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不好去查了微量元素,医生说缺锌了、缺钙了等等问题,你们回家了也在想我要不要去给我家宝宝查个微量元素。于是你们找到医生要求查微量元素,但是一想到宝宝要扎针,自己心里也在滴血,于是某些医生就告诉你可以用头发查微量元素,或者告诉你可以取末梢血(指端),相信这也是不少家长在生活中遇见的,更有家长要求在宝宝生病时候抽血查了微量元素,但是我想告诉各位宝妈奶爸,上面的方法都是错的,查微量元素是需要抽静脉血的,而且是需要空腹抽静脉血,人体处于应激或感染状态对这个检查也是有影响的,看到这里,估计你们更不愿意了,那我们就来学习怎么预防微量元素的缺乏。维生素A缺乏的预防1.积极预防和干预妊娠、哺乳母亲的维生素A缺乏。2.强调母乳喂养婴儿。当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维生素A的配方奶。3.经常食用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绿叶蔬菜和橙色或黄色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增加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强化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品也可以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4.在维生素A缺乏的高危地区,推荐预防性补充维生素A1500U/天。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1.鼓励妊娠母亲增加户外活动,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维持体内充足2.鼓励母乳喂养,并从婴儿出生数天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U/天。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如果婴儿配方奶的摄入量不足可考虑补充维生素D。长期临床经验证实,补充维生素D400U/天是安全剂量,并能有效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3.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儿,出生早期应加大维生素D补充剂量,可给予800U/天,3个月后改为400U/天。4.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3,但考虑到紫外线对儿童皮肤的损伤,目前不建议6个月以下婴儿在阳光下直晒,儿童、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时也应注意防晒。钙缺乏的预防1.鼓励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钙的优质来源。只要母乳充足,婴儿钙营养足够;当因各种原因母亲不再哺乳或母乳不足,充分的配方奶喂养仍可提供充足的钙营养。2.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儿,需额外补充钙,可采用母乳强化剂、特殊早产儿配方奶,或额外增加维生素D与钙补充剂。3.当维生素D水平保持适宜时,青春期前儿童每日摄入500ml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大致可满足钙的需求。而青春期少年则需要每日摄入750ml牛奶,才能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对钙的需求。大豆制品、绿色蔬菜,以及钙强化的食品可作为钙的补充来源。铁缺乏的预防1.积极预防和纠正妊娠期母亲缺铁性贫血,减少妊娠期糖尿病、降低早产率。2.提倡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或者不能母乳喂养,强调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3.婴儿4-6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建议首选强化铁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动物性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4.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预防性补充铁剂。从出生后4周开始,母乳喂养婴儿补充元素铁2mg/(kg.d),配方奶喂养补充元素铁1 mg/(kg.d),直到矫正年龄1岁。5.此外,对于婴儿和青少年等缺铁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血红蛋白。锌缺乏的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建议选择强化锌的配方奶。2.婴儿4-6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建议首选强化锌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锌的动物食物。这是预防锌缺乏的重要措施。3.研究证实,腹泻时补充锌,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荐,腹泻患儿在补液的同时口服补锌。且持续补10-14天。以上,我们大概讲了如何预防微量营养素的缺乏,相信各位宝妈奶爸都知道母乳的重要性,同时也别忽视辅食的重要性。因为门诊最多的都是妈妈们问补锌的最多,这里告诉各位,研究发现,以药物或强化食品预防性补锌时,必须考虑铁、锌、铜等各种矿物质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有证据表明,常规剂量补充锌,即可造成铜缺乏,并继发贫血。铁和锌之间的相互干扰则更明显。因为很多微量元素都有差不多的吸收代谢途径,过分的补充其它微量元素就影响其它的吸收代谢。所以,重要的是不要随便乱补微量元素,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同时正常的哺乳和辅食添加,只要宝宝生长发育好,一般都不缺少微量元素,更多的是需要定期检测血常规,及时发现贫血。董医生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高材生儿科经验丰富,而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两大节日重叠,促成了法定假日以来最长的8天假期,相信宝妈们也是不肯错过这个带宝宝出行的好时机,一家人趁此佳节,找个青山绿水旁……宝宝承膝憨笑玩闹……如此想来,一顿户外野餐都是美美哒~ 而就在此时,一段梦幻假期的开始却是,爷爷奶奶端着碗筷对着宝宝边哄边追,宝妈宝爸边吼边气,好一番热闹不时上演,宝妈们不得不焦虑啦,这要如何带出门? 于是宝妈们早早开始了补锌历程… 宝宝食欲下降不爱吃饭,真的是缺锌么? 其实大多数缺锌的症状属于非特异性症状,如食欲下降这一条症状并不能说明体内缺锌,而需要与日常饮食摄入量,生长发育水平,其他矿物质补充情况等综合考虑。每天大量补钙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锌的吸收,长期如此会导致缺锌。 锌是100多种参与体内生理过程的酶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人体的蛋白质合成,加速伤口愈合,维持味觉,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缺锌可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功能,大运动发育以及认知发展。1. 缺锌有哪些症状? 宝宝缺锌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皮炎、生长发育缓慢、异食癖(喜欢吃奇怪的东西)、容易患感冒、腹泻、地图舌等。缺锌也有可能引起尿布疹和湿疹。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警惕啦!多关注宝宝的情况,觉得有问题了不要擅自给宝宝吃补锌的药品或保健品,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让医生判断宝宝是否缺锌。一旦缺锌,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补。2.宝宝每天需要多少锌? 根据2016年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5月龄的宝宝每天需摄入2毫克锌。6~11月龄的宝宝每天需摄入3.5毫克锌。1~3岁的宝宝每天需摄入4毫克锌。3.宝宝每天实际摄入多少锌? 0~5月龄的宝宝每天可以从母乳中摄取足够的锌(2毫克)。从半岁以后,母乳所能提供的锌不再能完全满足宝宝身体所需,应通过其他食物来给宝宝补充。蛋黄、肉和动物肝脏都富含锌。1~3岁的宝宝以辅食为主要营养来源,在保证奶制品摄入的基础上,每天保证1个鸡蛋、50~100克肉,就可以满足宝宝对锌的需求。4.锌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哪些? 动物性的食物如海鲜, 尤其是贝壳类海鲜含锌最高,其次是红色肉类、内脏、鸡蛋、干果。水果和蔬菜中的锌含量较低。常见含锌量高的食物有:生蚝(71.2毫克/100克)、鲜扇贝(11.69毫克/100克)、羊肉(6.06毫克/100克)、猪肝(5.78毫克/ 1 0 0 克) 、牛肉( 4 . 7 3 毫克/ 1 0 0克)、蛋黄(3.79毫克/100克)。 3个让宝宝好好吃饭的小妙招 1、准备一个宝宝餐桌 在家人团聚吃大餐的时候,仍然要给宝宝准备专用餐桌分配好食物,没吃完,不让他离开,也尽量不让其他大人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宝宝养成专心吃饭,且只吃自己碗里的食物的好习惯。2、饭前不吃零食 “串门儿”的时候,长辈疼爱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各种好吃的,但是这时候爸妈要能狠下心,坚守不在正餐前给宝宝吃零食的原则,从而提高宝宝吃正餐时的食欲。3、提高宝宝食欲 家庭餐一般都很丰富,爸爸妈妈的得意之作也许好吃,但不见得“好看”,做宝宝餐时,尽量营养搭配的同时把宝宝的食物打扮得“花枝招展”一点,从而引发宝宝食欲。作者简介  王琳,女,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科临床博士。从业近20年,擅长婴幼儿喂养、生长发育指导,出生缺陷和自闭症等疾病的诊治。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儿童神经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叶芳,女,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出自《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

  • 世界糖尿病日刚刚过去,看了那么多科普,这十个问题糖友们都能答上吗?1 你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血糖仪吗?一台便携式的血糖仪是糖友的战友,你会操作了吗?2 你做好监测血糖工作了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做好血糖监测,才能知道病情情况,对治疗方案的反应,让医生能准确制订和调整合理的降糖方案。你一天测几次血糖,都在什么时间呢?3 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吗?血糖控制目标根据人的年龄,危险因素等是因人而异的,你牢记着自己的目标吗?4 你知道为什么有人早上起来的时候血糖高吗?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反应性高血糖现象,是由于夜间发生的低血糖诱使升糖激素分泌导致的清晨高血糖,提示我们睡前胰岛素剂量过大了。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足以抵抗晨起不断升高的升糖激素水平,从而导致的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这时候又需要我们睡前使用的胰岛素加量。都是清晨高血糖,为了搞清楚我们到底睡前胰岛素应该减少还是增加,我们可以监测夜间多点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则次日凌晨的高血糖为反应性高血糖,否则就是“黎明现象”。你遇到这种情况了吗,顺利解决了吗?5 你知道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的吧?胰岛素注射针头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可以在注射过程中起到润滑的作用,用过一次后,涂层会有损坏,再次使用会引起疼痛、感染、针头折损等情况。6 你知道吗?血糖波动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可怕,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我们的控糖之路上,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7 你知道你需要比一般人更警惕低血糖吗?你知道所有低血糖可能的症状吗?低血糖的表现多种多样,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可表现为神志改变、认知障碍,甚至抽搐和昏迷。老年患者可能会有一些非典型的症状,比如清晨高血糖就意味着夜间可能出现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或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8 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吃吗?你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吗?清淡饮食,定时定量,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 1/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足量饮水,限制饮酒。你都做到了吗?9 你知道怎么锻炼吗?你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吗?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运动强度维持在适度出汗、不能唱歌、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为佳。你都做哪些运动呢?10 你知道除了血糖,还要做哪些检查吗?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以及心、肾、神经、眼底等情况,都应该关注。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咨询请点下图

  • 尖锐湿疣可以抽血检查到吗?尖锐湿疣确实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但这种病毒只局限在皮肤粘膜中,并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抽血是检测不到病毒和抗体的。在门诊中看到患者拿着一些电线杆医院的抽血检测单,上面显示的HPV检测结果为阳性,对此结果我只能深表怀疑。得了尖锐湿疣如何调整心态?得了尖锐湿疣这种难以启齿的性病,很多患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敢结婚、生子、与家人接触,甚至有的患者吃不好睡不好,门诊甚至看到有的病人患上抑郁症,应该怎样应对呢?对此皮肤性病科医生提醒您,尖锐湿疣患者绝大多数都是能治愈的,焦虑抑郁状态会使自身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康复,患者首先要有治愈疾病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不熬夜少劳累,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战胜疾病早日康复。另外绝大多数尖锐湿疣治好了之后不影响结婚生子,也不影响您人生的辉煌,倒是郁抑症这些精神疾患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尖锐湿疣可以中医治疗吗?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私立医院的老中医,打着吃一疗程中药彻底治愈尖锐湿疣的旗号,进行敛财活动。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提高免疫力的方式辅助治疗尖锐湿疣,但是疣体的去除还是要来正规医院的皮肤性病科,如果您想通过中医的方法治疗尖锐湿疣,请到正规医院的中医科和皮肤科,切勿听信老中医的“偏方秘方”。尖锐湿疣影响生育吗?尖锐湿疣经过治疗之后6个月不复发,就称为临床治愈了,以后复发的几率就很小了。如果症状消失,1年后没有复发,绝大多数不影响结婚、生子。本文系北京佑安医院皮肤性病科崔文颖医生授权京东互联网医院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据新闻媒体报道,江苏30岁的张先生连续打了4个多小时麻将,一直久坐着不动,等到打完后想站起来,发现腿已不听使唤了。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左腿大动脉形成一条40多厘米的血栓,多亏医生及时将血栓取出,才使得张先生免遭截肢之苦。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呢?为什么坐久了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呢?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即静脉内形成了血凝块,简称VTE。在深部的静脉形成血凝块(通常发生在下肢),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DVT。当静脉内血凝块脱落并随血流移行到肺部,就会形成肺栓塞,简称PE。DVT和PE统称为VTE,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潜在的致死原因。VTE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世界血栓日”专家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范围VTE的发生接近1,000万例,涵盖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久坐会形成血栓?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张艳副主任医师早前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表示,由于下肢远离心脏,长时间坐着保持不动的姿态,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易产生血液瘀滞,甚至处于几乎静止状态,因而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有站立时沉重感。静脉血栓症状会由轻到重逐渐变化,如果早期症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引发肢体反复肿胀,甚至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哪些人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种族和性别,某些因素会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以下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1、接受过手术治疗,特别是髋部、膝部以及肿瘤相关手术的患者;2、 长期久坐不动,包括卧床、长途旅行等 3、 年龄超过60岁; 4、家庭内有血栓家族史的情况; 5、 肿瘤患者,接受过化疗; 6、 服用雌激素药物,例如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HRT等; 7、其它因素,例如:肥胖、妊娠或分娩、 吸烟、过量饮酒等等。

  • 母乳喂养建立起的亲子关系是妈妈与宝宝之间最温暖的回忆。虽说母乳喂养再久都不嫌累,可总有不得不结束的一天,这一天到来时,妈妈应该如何帮助自己和宝宝科学平稳地共同度过“难关”?来听听特邀儿保专家叶芳博士的建议吧!专家简介叶芳,医学博士,儿童保健医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就职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要负责儿童常见病的诊治,各月龄儿童体检,免疫接种咨询等。擅长儿童营养性疾病的诊治及幼儿智力早期开发,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指导,儿童疾病预防等。 断奶是一个让人揪心的过程。为了全面了解这一过程,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什么是断奶→为什么要断奶→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不要断奶→重点介绍如何断奶WHAT 断奶是什么?断奶的真正定义是在宝宝饮食中开始引入辅食,逐步脱离母乳的过程。也就是说,从给宝宝添加第一种母乳以外的食物开始,宝宝就进入了断奶的阶段。断奶分两类:自然离奶和计划断奶。自然离奶是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逐步进行断奶,也叫做宝宝主导的断奶,是宝宝主动脱离母乳的过程。当宝宝逐渐接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辅食,同时仍给予母乳喂养,通常在2-4岁之间宝宝可以完全断奶。计划断奶是妈妈根据情况决定开始断奶,也叫做妈妈主导的断奶。考虑计划断奶的主要因素包括:休完产假回到职场、母乳不足、哺乳体验不佳或患有不宜哺乳的疾病、再次怀孕等。WHY 为什么要断奶?宝宝4-6个月开始,体内的铁储存已经耗尽,而母乳中铁含量较低使得需要额外给予宝宝含铁食物以保证铁的摄入;宝宝一岁左右开始,母乳已经不能为其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因此需要添加包括肉、鱼、蛋黄、豆腐、奶酪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延迟辅食添加的时间可导致宝宝出现缺铁性贫血和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因此,宝宝需要逐步接受包括配方奶、辅食在内的其他食物,进入逐步脱离母乳(断奶)的阶段。WHEN 什么时候断奶?对于断奶,国内外没有一个明确推荐的时间段。通常认为在13-15月龄或3岁左右,是普遍意义上断奶的最佳时机,即错过1岁半-2岁半这个自我意识和独占欲增长的小高峰阶段,同时该时期宝宝的短期记忆力明显增强,能长时间寻找妈妈而不容易转移注意力。即便有规律可言,断奶也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即每个家庭、每个妈妈和每个宝宝,都有适合自己的断奶时间。WHEN NOT 什么时候不要断奶?湿疹—国内外研究结果都表明,纯母乳喂养可减少婴儿早期的皮肤湿疹和过敏。如果因添加辅食或配方奶导致少量湿疹,为避免湿疹严重,应恢复部分母乳并推迟断奶时间。宝宝生病—如果宝宝正在生病,应当坚持母乳喂养,适当推迟断奶的时间。生活环境出现较大转变—当家庭出现一些变化(如近期搬家、装修等引起家庭环境变化),应当推迟断奶的时间,待宝宝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后再行断奶。how 如何断奶?母乳喂养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妈妈可以选择哺乳和断奶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逐步断奶、偶尔满足宝宝的强烈需求进行哺乳。一般来说,每天进行3-4次哺乳,奶量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每天仅哺乳2次,奶量会更少。每天仅哺乳一次,奶量几乎会降到0。断奶的首要前提是: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根据宝宝的月龄不同,需要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以下按照月龄不同进行断奶的介绍。0-6月龄宝宝给6月龄内的宝宝断奶,妈妈需要完成两个重点任务。1、逐步适应奶瓶逐步适应奶瓶就是依次将母乳减量,用奶瓶代替哺乳,避免突然断奶。2、观察宝宝对配方奶有无不适应部分 6月龄内的宝宝肠道屏障功能还未发育完全,从母乳过渡到配方奶时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以咨询医生意见,为宝宝更换最适合的奶粉:宝宝口唇周围发红;面部、身体皮肤出现散在的红色小疙瘩;大便带血丝;大便发绿;肚子鼓鼓的,放屁较多;大便中奶瓣等,都在提示对配方奶中的部分物质过敏或不消化,或喂奶方式有问题。 另外需要观察宝宝是否出现脱水症状:前囟凹陷、嘴唇发干、哭闹时没有眼泪、皮肤没有弹性等。当宝宝出现一个症状时需要恢复部分母乳喂养,出现两个以上症状时需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6-12月龄宝宝除了以上提到的断奶技巧外,对于6-12月龄的宝宝,还需注意适当延迟每次哺乳的时间。当宝宝提出要求时,不要绝对拒绝,答应他会在某项活动之后再哺乳,尽可能通过讲故事、外出活动、玩游戏等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增加与除妈妈以外其他人的互动,等到宝宝与其他照顾者熟悉之后,就可以由他来喂奶瓶和辅食了。如果妈妈还在哺乳,每次哺乳时要逐渐缩短时间。可以试着用一个计时器,当设定时间结束时,就要停止哺乳。一段时间后,当宝宝意识到时间一到就不能吃奶了,但每天还能吃到妈妈的奶,几次之后就会接受这一现实了。这个阶段可以给宝宝添加少量水或果汁,但建议每日包括水、果汁在内的饮水量不超过120ml,以免影响吃奶量。1岁以上宝宝给1岁之后的宝宝断奶难度较大,随着月龄的增大,此阶段的母乳对于宝宝来说,不再仅仅是营养来源,更是安全感的来源和与妈妈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断奶阶段要注意:1、不要主动提供也不要一味拒绝当宝宝一再要求哺乳,可以哺乳一次,但不要每次想吃奶时都满足他。2、规律给宝宝喂辅食和水尽可能减少宝宝饿和渴的感觉,要知道,此时期的宝宝大多是因为无聊、困倦、舒适等原因,而非饥饿,会要求妈妈哺乳,因此当宝宝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后,分情况想办法来代替哺乳,例如:当宝宝感到无聊时,可以给他一块小点心(如磨牙棒、婴儿饼干、或自制胡萝卜条等)来分散注意力,或带他进行户外活动;在平时的哺乳时间不断地向他介绍能带来安全感的新食物,新玩具(如毛绒玩具)等。要注意,分散宝宝注意力的时候尽量选择与之前哺乳时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宝宝在每天早上起床后或每晚入睡时,对于母乳的需求特别强烈。如果你的宝宝属于其中一个,可以在这一时间段进行哺乳。3、给宝宝直接使用杯子喝奶4、尽可能多与宝宝进行亲密接触但要尽量避免像以往哺乳那样抱着宝宝,否则会给宝宝带来错觉,以为妈妈要开始哺乳了。可以试着竖抱宝宝,并增加皮肤的直接接触。 还有想问的?点此和叶芳医生直接交流↓↓↓↓

  •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人群高。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3)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如袜子或手套分布,伴麻木、烧灼、针刺感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4)糖尿病足: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病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诱因有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致皮肤溃破、水疱破裂、烫伤、碰撞伤、修脚伤及新鞋磨破等。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并不难。对于目前尚未患病的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的措施,主要有:(一)三餐中的主食不要过多,甜食要尽量禁掉。血糖是糖和淀粉(统称为碳水化合物)带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越大,升糖的潜力就越大。所以,控制血糖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二)降低白米白面主食的比例,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来替代一半主食。不同的淀粉类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差异很大。比如说大米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比较容易消化。而相比之下,绿豆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比较慢。除了粘性食物之外,大部分杂粮、杂豆、薯类,都较白米白面的血糖反应低。(三)聪明选择烹调加工方法,给食物留点需要咀嚼的天然口感。一般来说,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比如说,白馒头、白面包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反,烹煮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烹调方法,比如弹性很强的通心粉,有利于保持餐后血糖水平的稳定。(四)改变进食顺序,先吃菜,后吃饭,菜肴要比饭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餐时的顺序和配合很重要。先吃不升血糖的食物,后吃淀粉类主食,就能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五)改变烹调方法,少放油,多放醋。研究发现,大量脂肪的饮食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就餐时配合醋和其他酸味调味品能够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所以,尽量采取少油烹调,比如用蒸煮、凉拌替代爆炒、油炸,买个不粘锅来替代普通炒锅,都能轻松降低烹调油的用量。 当然,控制血糖只是维护健康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无论是否需要控制血糖,都要把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吃够。健康饮食的秘诀是少油少盐,新鲜天然,提高单位重量食物中的营养质量,切不可为控制血糖而让自己陷入饥饿痛苦中。要记得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持续低血糖状态不仅损伤大脑,而且可能导致意外事故而造成伤害。

  • 脂肪肝属于一种比较隐性的疾病,很多时候不易发现,但是还是有一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它。如果有以下症状出现,就要小心了,可能是脂肪肝已经“找上了门”:1.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长时间食欲不振,除了怀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也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 2. 恶心、呕吐、腹胀轻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有恶心欲呕、厌油、上腹饱胀等不适。恶心的症状常常单独出现。 3. 疲倦乏力 中度以上脂肪肝可以有倦怠、易疲劳的表现。 4. 蜘蛛痣 它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经常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膀等部位。直径可从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是用指尖或棉签压迫痣的中心,其呈辐射状的“小血管网”即可褪色,去除压力后又会出现。最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但在一些脂肪肝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 5. 维生素缺乏症脂肪肝时由于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那么人就容易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角化过度等。少数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 6. 内分泌失调 重度脂肪肝人群中有人可以有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月经过多、闭经。病人体重减轻或增加等表现。 7. 黄疸 脂肪肝时黄疸类型常为肝细胞性,该型黄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脂肪肝病人会出现轻度黄疸,在肝内脂肪被清除后,黄疸即消退。 医生提示及早发现这些早期表现,并及早就医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早干预,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对脂肪肝的早期调理意义重大。

  •    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愈发明显   洋洋(化名)尽管只有5岁大,但体重却已经达到86斤,哪怕是配上1.2米的身高,也是个标准的“小胖墩”。究其原因,就是管不住嘴,还迈不开腿——饿了就吃,幼儿园吃了回家还要继续吃,却基本上“零运动”。   与洋洋遭遇的超重问题相比,11岁的小刚(化名)的问题更严重。1.6米高的他,体重已达148斤。更令他郁闷的还有外形问题:明明是个男孩子,胸部却比一般的女生都大。为了避免同学的嘲笑,他基本上走路都不敢抬头挺胸。   “一点都不挑食,尤其喜欢吃米饭,越长越胖。”小刚的妈妈意识到问题,赶紧带他就诊。一查才发现,外形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除了超重,小刚被发现有较严重的脂肪肝,胸部过大则是出现了乳腺增生的问题。   两个小朋友的超重问题尚能通过营养、运动处方改善和控制,15岁的小花(化名)作为一名极重度肥胖患者,只能通过外科减重手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小花每天的进食数量只能用“不计其数”形容,到青春期时体重已经高达194斤,血糖、肝功、胆固醇等指标无一正常……   “肥胖低龄化的趋势近年来非常明显。”有医生表示,门诊收诊的低龄肥胖患者大幅增加,其中以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为主,最小年龄仅5岁。不但吃得好,连咀嚼都有人代劳 宝宝嫌苹果太硬,家长用勺子刮成苹果泥喂;宝宝觉得青菜咬不动,家长干脆切成碎末拌在饭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本就变得愈加精细,儿童大多以软性、甜性食物为主。现在连咀嚼都少了。长此以往,食物对颌骨发育刺激不够,导致乳牙根难以吸收,形成滞留。本应萌出的恒牙,只能‘退后’,在乳牙后排长出来。 家长应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吃一些硬度适中、可撕咬的食物。比如多吃些甘蔗、苹果、玉米等耐嚼食物,保持对乳牙良好刺激,促使乳牙按时脱落。   “越帮越忙”:爸妈盲目帮娃减肥适得其反   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超重可能会引起生长周期缩短,发育时间提前等不良后果;同时,容易导致成年疾病低龄化,甚至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可能是正常体重儿童患病的数倍乃至十几倍。此外,由肥胖引发的不良情绪也是日益凸显。   但对于超重,如果不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只能“帮倒忙”。例如洋洋的母亲,为了阻止孩子发胖,竟然停了他的肉食和牛奶,同时还要求小朋友每天超负荷运动。但结果是,洋洋不仅没有减肥,反而经常膝盖酸痛难忍。   对于超重的小朋友,既要注意不能影响生长发育期的成长,又不能在超重的情况下用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进行锻炼,否则会对孩子尚未发育成熟的关节造成负面的影响。   以小花为例,肥胖问题已经无法单纯通过饮食、康复锻炼等手段解决,而是需要外科减重手术。经过手术治疗,3个月后的她,体重减掉50斤,异常的指标逐步回归于正常范围之内。因为明显的变化,她的性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自卑逐渐走向开朗。   想要真正遏制肥胖,首先需要找到原因,其中可能涉及内分泌代谢、营养、神经内科、康复、呼吸等多个学科,家长们切忌自行“开方处置”。 儿童超重有没有遗传因素、原发病因?如何控制饮食,如何开展运动?

  • 饮食直接影响血糖,是控糖之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实控糖不光与糖友有关,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餐后血糖也会过高,而长期餐后高血糖水平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幅度提高患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也会升高患部分癌症的风险。同时,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里,也是预防肥胖和减肥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那些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实施同样节食措施时,减肥难度会比别人更大。要想控制好餐后血糖的水平,绝不是一刀切,比如有些科普写的“一旦血糖高,这些食物再喜欢也要戒掉”,或者“这些食物,越吃越降血糖”,而是要搞清楚血糖上升的来龙去脉。1 控制来源:粗粮杂豆虽好,也要注意总量血糖是糖和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带来的。所以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甜食可能看起来小小的很精致,其实已经碳水化合物超标了。所以戒除对甜味的嗜好很重要。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米饭馒头面条之类精细食物要限量。很多人都知道粗粮杂豆如甘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蚕豆之类对控血糖好,能够延缓餐后血糖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膳食纤维含量高,消化速度慢决定的。这些食物虽好,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餐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如果吃了杂粮就要相应不吃或者扣减主食的量。特别是对于山药、土豆、豆类这些可以做蔬菜的粮食来说,一定要注意适当减少主食。2 注意烹调加工方法: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有好处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所以煮烂的粥、打粉的杂粮糊糊,都不利于控糖。3 注意进食顺序:用其他食材抑制血糖如果先吃一碗蔬菜,配些鱼肉,再开始吃米饭,而且一口饭配一口菜肴,血糖的波动就要比先吃米饭,大口吃饭小口吃菜要小得多。还有很多研究证明,用牛奶、豆浆、坚果等配合主食一起吃,都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因为用其他食材来延缓淀粉消化,减慢消化出来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也能有效地平缓餐后的血糖水平。4 注意营养均衡很多人控糖控得饥饿痛苦,甚至导致营养不良,这可不行。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特别是控制饮食的老人,容易缺乏的蛋白质、钙等矿物质,要格外注意。“五架马车”控糖,预防并发症点下图咨询详情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