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南宫市刘际伏痔瘘专科诊所

南宫市刘际伏痔瘘专科诊所

简称:

非公立 一级医院
医院介绍

南宫市刘际伏痔瘘专科诊所成立于2018年06月06日,注册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青年街东段,法定代表人为刘际伏。经营范围包括中医科肛肠科骨伤科专业(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邢台市南宫市东进街经二路交叉口东北角
13383691120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刘际伏
刘际伏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补充
患者评价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比如说食管或者胃或十二指肠,这里的如果有出血比如说炎症溃疡,或者是胃癌,那么大便会表现为是大便发黑的,是一个柏油样大便就是黑便,黑色的大便的。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点咳嗽流鼻涕,有些人就会自己去药店买点抗生素(现在还好,没有处方一般药店拿不到了)或解热镇痛药,有人为了早点改善症状,往往好几个药一起吃,殊不知,很多感冒药里都含有相同的解热镇痛药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引起肾损害。更有甚者,民间老百姓相信一些所谓的祖传秘方或偏方,平时还爱搞点鱼胆、全蝎、蜈蚣等中药材泡酒喝,觉得可以去湿去寒、强骨健身,殊不知常常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肾损伤。

    为什么肾脏容易受到伤害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肾小管强大的浓缩功能。一般的代谢物质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在流经肾小管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水和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均被肾小管上皮重吸收回血液当中,以维持人体血量的恒定,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因此,哪怕是只有轻微量的细胞毒性的药物,在经过肾脏浓缩之后,都会由于高浓度产生巨大的毒性作用,所以容易产生肾毒性。

    归纳了一下,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以下几类:

    • 第一类是抗菌药物:特别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第 I 和 II 代头孢菌素);还有万古霉素、两性霉素 B、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等也有肾毒性。
    • 第二类是非甾体抗炎药:我们熟知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等药物都是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混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引起肾乳头坏死,继而造成慢性肾衰竭。
    • 第三类药物就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就是铂类、环磷酰胺等,如顺铂等可以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聚集,导致肾损伤。
    • 第四类药物就是造影剂:随着临床上造影剂使用的逐步广泛,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含碘对比剂和非碘对比剂(特别是含钆对比剂)均可引起急性肾损伤。
    • 第五类就是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用于胃酸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目前上市品种有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随着临床应用的日渐增多,该类药物的肾损害引起了广泛关注。自 1992 年第一例奥美拉唑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病例报道后,诸多报道与研究均证实了质子泵抑制剂有导致肾损伤的风险。
    • 第六类就是 ACEI 和 ARB 类:这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特别是 ACEI 及 ARB 是肾科的基础用药,有肾保护作用;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使用上述两类药物时,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导致肾损伤。
    • 第七类就是中药:
      • 植物类中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已被科学证实具有强烈的肾脏毒性。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常见有关木通、朱砂莲、雷公藤、益母草、青木香等。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妇科分清丸等也含有马兜铃酸成分;
      • 动物类中药:蜈蚣、鱼胆、蛇毒、斑蝥等;
      • 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霜、雄黄)、含汞类(朱砂、轻粉)、含铅类(铅丹)等。
    • 第八就是其他类:比喻利尿剂甘露醇可引起高渗性肾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引起肾血管收缩,慢性锂盐中毒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肾损伤,这些均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多数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容量、低白蛋白血症等),用药前应咨询相关的专科医师,仔细评估患者肾功能,积极寻找肾损伤小的替代药物或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用药剂量,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肾功能和相关不良反应,做到早预防。目前有许多江湖医师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去治疗肾病,迎合慢性肾病患者急于治愈的心理,不仅不能解决患者的痛苦,反而会加重肾损伤,甚至尿毒症的发生,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 惊厥的急救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防止惊厥性脑损伤

    控制惊厥发作

    安定: 0.3~0.5mg/(kg·次),静注,必要时重复 2~4 次/24 小时;可直肠灌注

    • 优点:见效迅速(1~3 分钟内见效),对 85%~90%发作有效
    • 缺点:维持疗效短暂(1/2~1 小时),特异体质性可抑制呼吸

    苯巴比妥钠(鲁米那): 5~12mg/(kg·次),肌注或静滴, 2~3 次/日。肌注 20~30 分钟、静注 5~10 分钟见效

    降低颅压: 20%甘露醇,热性惊厥的预防:

    单纯性 FS: 减少发热性疾病

    复杂性 FS:仅发热期给药: 安定、苯巴比妥

    长期服药: 苯巴比妥、丙戊酸妥泰

  • 骨骺线闭合 

  • 恶性腰肌综台征

    腰丛神经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疼痛使同侧的大腿固定于屈曲位,
    • 伸髋时疼痛加重 ( = 腰肌试验阳性 )
    • CT 显示有腰肌增大的征象
    • 超声波检查比 CT 检查好,肌肉和癌的回波不同。MRI 也能把两者区别开。

    影响痛阈的非药物因素

    • 痛阈降低 痛阈增高
    • 不适 其他症状缓解
    • 失眠 睡眠
    • 疲乏 同情
    • 焦虑 理解
    • 恐惧 友谊
    • 愤怒 创作活力
    • 悲哀 松弛
    • 抑郁 焦虑减少
    • 厌烦 情绪高涨
    • 精神孤立
    • 社会遗弃

    多种方式治疗癌痛

    • 癌症疼痛治疗
    • 检查
    • 建立信任
    • 确定位置
    • 证实原因
    • 解释: 减低疼痛的心理影响

  • 紧闭式

    呼出气全部重复吸入

    CO2 经吸收装置完全吸收

    基本类型

    来回式:适于小儿,已不用

    循环式:最常用

    几个概念

    高流量:新鲜气流>4L/min

    低流量:新鲜气流<2L/min

    低流量麻醉:

    FGF(新鲜气体流量 ): 1L/min, 50%N2O、50%O2

    小流量麻醉:

    FGF: 0.5L/min,40%N2O、60%O2

    全麻深度

    浅 手术期 深

    呼吸:不规律 规律 抑制

    循环:高反应 平稳 抑制

    眼征:眼睑反射,眼球运动,瞳孔

    反射:存在 抑制 消失

    腺体:出汗、分泌物多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1. 可控性:大小与血/气分配系数有关,分配系数越小,可控性越好

    分配系数:是指麻醉药分压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的麻醉药浓度比

    笑气 0.47 恩氟烷 1.40 异氟烷 1.90

  • 马大夫也来参加武动全村大挑战,挑战科目三#村BA广东站 #武动全村大挑战 #科目三

  • 母乳,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8.1—8.7 是第 30 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母乳喂养,共同承担责任”。

    优质母乳何处来?

    • 婴儿充分吮吸: 在婴儿吮吸乳房的刺激下,分泌出更多母乳;

    • 三餐平衡的进食: 能量在孕前基础上增加 500Kcal,蛋白质在孕前基础上每天增加 25g,饮水量要在孕前的基础上增加 0.6L;

    • 食物的多样: 可以参考膳食宝塔的食物种类建议;哺乳期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是必须的,保证膳食纤维的充足;不要忘了每日总的饮水量,继续戒烟酒、浓茶;

    • 把牛奶及其制品看成哺乳膳食的必需品(除非过敏/不耐受);

    • 科学喝汤: 避免脂肪摄入过多,建议你控制喝浓汤的量,同时要吃肉;

    • 调整身体状况十分重要: 母乳的分泌受心情、舒适度、压力大小、睡眠质量的影响;

    • 善于排解压力: 生产后身体和精神上的平衡被打破,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排解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母乳喂养需要妈妈的坚持,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全生命周期说营养)

  • 1、脑损伤与脑损害(30%):脑损害与脑损伤,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主要原因,产前及围生期因素、遗传因素或代谢障碍、中枢神经感染及热性惊厥颅脑外伤也可引起癫痫。

    2、自身因素(30%):癫痫病患者在发热、全身感染、外科手术、精神高度紧张及过度疲劳等时,即使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也可诱发持续状态。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饮酒、过度劳累、妊娠、分娩等是引起癫痫病持续状态的常见原因。另外,水、电解质紊乱,先天代谢异常等也可导致癫痫病持续状态的发生。

    3、颅脑疾病(15%):颅脑其它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4、遗传因素(10%):男性病人较女性病人稍多,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另外发热,精神刺激等也是癫痫发生的诱因。

    5、其它因素(5%):在一些有癫痫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现癫痫。

  •  

    “不可以吃糖、不能吃水果、不能喝粥,如果这些都不能做,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以前吃不饱饭,现在能吃饱,却因为糖尿病而不让吃,我怎么会这么倒霉?”得了糖尿病,很多人都知道了运动锻炼、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和监测血糖,然而,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还不知道心理调适也是控制血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这是 2020 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 2 0 3 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内容。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理健康也正成为“五驾马车”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驾马车”,越来越被医生、护士和糖尿病患者朋友们所重视。

    每一位糖友都是一座孤岛

    “当时我就想抱着孩子从住院部 12 楼跳下去”

    河南新乡的思思是一位 90 后妈妈,29 岁那年好不容易怀孕,夫妻俩百般小心,医院叮嘱的检查项目一项都不敢落下。小心谨慎了 10 个月,等孩子生下来,他们终于放心了,孩子白白胖胖,一切指标都正常。等到孩子 8 个月大,思思就想出去工作,把孩子送到了乡下,让外婆带。可当过了两个月她去接孩子时,吓了一大跳,孩子完全变了样,像流浪孩子一般,瘦了一大圈。同时,母亲告诉她,孩子吃得很多,喝水也很多,尿得尤其多,每天要换好几块尿片,每次尿片都是沉甸甸的。

    思思立即送孩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医生检查完后没发现异常。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对劲,就送到县医院,县医院医生也没查出来,她又转到市医院,市医院的医生一检查,说这已经是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赶紧转院。

    这下她慌了,把孩子送到当地的三甲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不会哭了。她把孩子交到医生手里,差点跪下说:“你们想怎么治疗都行,只求你们快点儿,救救我的孩子。”孩子被送进 ICU 病房,抢救了 3 天。那几天,婆婆怪罪她,觉得是她遗传的,又怪她不该把孩子抛下。

    “当时我就想,万一孩子抢救不过来,我就抱着孩子从住院部的 12 楼跳下去。”

    “这种病治不好”

    在很多人看来,1 型糖尿病比 2 型糖尿病更让人崩溃。实际上,很多 2 型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去跟其他疾病对比,而是跟健康人或者曾经健康的自己比。

    郑州的刘先生在退休前身体一直很好,心态也不错,退休后本来日子过得平平安安,没想到在一次药店免费测血糖中,发现血糖偏高,到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

    这份诊断书就像一颗石子,掉进了刘先生原本平静如水的生活中。他四处寻找根治糖尿病的办法,得到的答案都是“这种病治不好”,这让他觉得糖尿病就是绝症。

    刘先生上网查询资料,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会烂脚、失明或截肢等,总觉得自己迟早会患上并发症,整天都生活在焦虑中。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秀峰教授曾经作过一次关于“糖尿病与抑郁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引用了国内外研究数据,约 3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其中 10%为中重度抑郁。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两倍。

    研究发现,抑郁症状的人群发生 2 型糖尿病的概率增加,抑郁情绪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与抑郁症可以互为因果,危害人群。

    “每一位新确诊的 1 型糖友都是一座孤岛,我们要支持他们彼此链接,与更广阔的世界链接。”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高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找到同伴或得到科学的心理疏导,糖尿病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那么,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就会被套上枷锁,甚至可能成为压倒糖友的第一根稻草。

    糖尿病心理痛苦的 5 大方面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肖存利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显示,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的发生率为 18%~45%,18 个月的发生率为 38%~48%,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主要包含以下 5 个方面。

    担心未来发生并发症

    有时候医生为了让糖尿病患者重视控制血糖,会找各种患并发症的案例和图片来教育糖友,但是有些糖友内心比较脆弱,在还没做好心理建设的前提下,经不起这种教育,天天担心未来会发生并发症,从而陷入焦虑或抑郁。很多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更是如此,每天都活在恐惧中。实际情况是,那些患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友大多没有重视疾病,或者没有科学控制血糖。在当前的医疗条件下,虽然暂时无法根治糖尿病,但是学习好糖尿病知识、控制好血糖、预防或延缓并发症还是能实现的。

    担忧糖尿病饮食治疗

    为了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肯定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大吃大喝,但也绝对不是非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只要学会能量换算,掌握好饮食、运动和药物(胰岛素)之间的关系,控制好血糖,糖友可以吃很多种食物。

    负罪感和/或自责感

    必须要说明的是,患 1 型糖尿病一定不是孩子的错或父母的错,因为 1 型糖尿病的病因还并不清楚;而患 2 型糖尿病主要跟年龄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确诊糖尿病后如果一直沉浸在负罪感或自责中,并不利于控制血糖。如果能把患糖尿病当作“健康亮了红灯”而警醒自己,从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但不会拖累家庭,反而还会因此变得更加健康,为家庭减少负担。

    否认患糖尿病的事实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初不愿意承认患糖尿病的事实,有些糖友甚至还会故意大吃大喝,显示自己啥问题都没有。确诊糖尿病不是靠感觉和推理,而是依据医学检测后的科学数据。提前重视防治糖尿病,及时干预,能把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社交活动痛苦不适

    得了糖尿病后不能大吃大喝,也无法从事一些运动项目,糖友会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一些不适。除上面的负面影响外,每日必须定时服药、监测血糖、皮下注射胰岛素也无疑增加糖友的生活负担,这会让人们普遍觉得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受很大影响,生活品质也极度下降。

    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像我们想象得那样悲观。国内外数项调查表明,除躯体不适感与一般健康状况外,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家庭收入、婚姻情感和人际关系)和一般人群没有显著差异,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糖尿病并发症逐年减轻,1 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近年显著提高,接近一般人群。

    摆脱负面情绪,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做?

    糖尿病患者首先是人,每天每时都有着思想和心理活动,这些活动都会显著影响糖尿病病情。糖尿病患者要想摆脱负面情绪,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习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自责、恐惧、否认等情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糖尿病缺乏认知。如果懂得糖尿病是如何得的,就不会自责;懂得糖尿病如何控制,就能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懂得控制好血糖后依然能健康长寿,就不会恐惧。当你懂得糖尿病的方方面面后,自然胸中就会有百万雄兵而不惧了。

    改变认知,从而改变痛苦心理

    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许多时候,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并非事实,而是态度与认知。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每日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这的确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感或某种损伤,但必须是痛苦吗?那我们去想象,芭蕾舞演员和可可西里的救援队员,每日身上所遭受的疼痛与打针比起来岂不更加不堪?

    再比如,糖尿病患者每日要控制饮食,还要配合运动,没办法任意去吃冰淇淋或自助餐。但糖友毕竟是可以吃饱的,只要注重食材和搭配就好,可诸多影视演员和歌舞明星,还要特别注意节食和锻练肌肉,他们岂不更痛苦?

    运动员和演员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律,忍受伤病,因为他们心中有目标,为了目标和理想,能够主动忍受各种艰辛。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陷入抱怨,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主动去进行体育训练或者控制饮食,而是被动地应战糖尿病病魔。心态不同,节制的行动力和对痛苦的感知就会不同。

    在糖尿病心理管理中,我们要注重认知调整,从被动打针、控制饮食和运动,升华为主动自律。例如对于生活方式极不健康的“三高”人群来说,若是不患糖尿病,将会一直胡吃海喝,增加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现在因为糖尿病而改变生活习惯,有了更多的谨慎、注意和自律,兴许能够更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现实中这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个别人患糖尿病之后,不严格依从医生的建议,仍然放纵自己的口欲,数年后各种并发症骤然而至,悔之晚矣。

    参观糖尿病病房

    这种方法一般针对不管不顾的糖尿病群体,参观糖尿病病房会让他们意识到长期不控制血糖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说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直接的观感可能给糖尿病患者留下深刻印象。下次再想大吃大喝时就会想到糖尿病并发症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产生恐惧后,就不痴迷于吃了。用真人真事讲述深刻的生命故事,用恐惧去促进行为改变。只是这种恐惧不一定能长期有效,毕竟恐惧是一时的,而吃的愉快时刻都会产生,等哪一天愉快大于恐惧时,他们就会又吃开了。这时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

    培养兴趣

    长期的改变一定是基于兴趣和愉悦,而不是因为长期恐惧,否则糖友更加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吃的方式很愉悦,那如何培养不吃的兴趣?这点很难。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培养烹饪的兴趣。很多人在患糖尿病后爱上了烹饪,给自己制作各种各样既精巧又低能量的美食,做出来后还喜欢发微信朋友圈,获得朋友圈的一致点赞,顺便还扩展了线上社交,增加愉悦感。

    糖尿病患者还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多彩一点,如唱歌、看书、运动、参加义工组织、志愿者协会和兴趣小组等,适度减少对吃的关注,增加对外界的关注度。培养这样的兴趣不但有助于控糖,还能直接缓解焦虑和抑郁。

    找到行为替换模式

    现实生活中,很多一餐吃 3 碗饭的人,很难让他一时改成一餐吃 1 碗饭,他们吃饭的速度特别快。因此,一方面要让糖尿病患者减缓吃饭的速度,一方面要找到行为替换模式。

    这有点像戒烟,戒烟的人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看见了,拿起来,塞进嘴里,什么样的动作可以替换吸烟呢?很多人就找到了嚼口香糖的方法。嚼口香糖代替的是嘴吃食物的动作,那么,手的动作怎样代替呢?就是运动,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动作替换模式,很多糖友说,当自己喜欢上运动时,就基本忘记了患糖尿病的事实,也不再为此苦恼,而且运动本身就能降低血糖。不过糖友一般至少需要半年 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养成运动习惯。

    吃饭时不看电视

    吃是一种感觉系统,吃饭的时候,舌、眼、耳、鼻、身全部启动。如果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则很有可能只启动了咀嚼的功能,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力都在电视情节或节目上,很有可能都不知道看电视时自己吃的菜是什么或这个菜有多香,然后就把饭吃完了。

    建议糖尿病患者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或刷手机,这样可以让自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给到食物。我们把感觉全给了食物,然后让食物形成大脑记忆的各类符号。在极静的时候,人们的大脑能记住吃的食物,就不会再贪吃了。吃饭快的人之所以胖,是因为大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吃饱了,甚至吃过量了。

    多参加社会活动

    鼓励糖尿病患者朋友融进具有正能量的圈子,参加社会活动,认识各类朋友,找回被需要感,找回自信,获得对周围的掌控感。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交活动。积极的圈子文化会变成一种社会行为,政府也许就会组织这样的活动,比如自行车比赛或跑马拉松。

    许多糖尿病患者朋友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管理得以很好解决的,但依然有一些合并心理障碍的糖友需要转诊到精神/心理科,由医生视病情开出抗焦虑抑郁的药物。糖尿病管理者可以与精神科、心理科、康复科和专业心理机构建立联合会诊机制,给糖友提供更好和更全面的医疗、保健、自我管理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不过,舒缓糖尿病患者朋友压力最重要的责任人还是糖友自己本人。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