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芜湖市精神病医院

芜湖市精神病医院

简称:

公立 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介绍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芜湖市精神病医院)创建于1969年,坐落在芜湖市弋江区乌霞山东路,是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包括芜湖院区与南陵院区),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688张。医院是安徽省第二精神卫生专科联盟牵头单位,是安徽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主委单位,是芜湖市心理学会、芜湖市睡眠研究会、芜湖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安徽省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芜湖市心理卫生协会、芜湖市精神卫生指导中心的挂靠单位。精神科是安徽省"十四五"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获批芜湖市第二批“5111”创新团队。普通精神科、睡眠医学科、情感障碍科、老年精神科、临床心理科是芜湖市“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医院作为全省唯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参与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在全国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全国精神专科医院第15名。2022年7月,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于2023年7月成功获批。【人员结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06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53人、教授32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43人、硕士生导师17人。【医疗技术】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设有精神科、临床心理科、精神病康复科、儿童青少年科、老年精神病科、睡眠医学科、成瘾医学科、精神病司法鉴定科、情感障碍科、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专业科室。其中,急性病区7个、康复病区5个,老年病区、心理病区、儿少病区、睡眠医学与成瘾医学病区各1个。开展了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与酒依赖、睡眠障碍与神经症、进食障碍、儿童、青少年与老年精神医学、精神康复、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评估、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等10余个特色诊疗项目。【教学科研】医院是蚌埠医学院、上海交大Bio-X中心的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学医院,也是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的硕士生培养单位。在前进的过程中,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自2014年起多人先后被派遣往意大利、德国、美国、英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交流、深造。医院也于2006年开始与上海交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进行精神分裂症基因遗传学研究,于2010年创立“中科院贺林院士工作室”,2012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安徽省首个专科“院士工作站”,2020年又成立贺林院士新医学合作示范基地。2021年,医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共建“长三角精神心理创新团队”,开展医教研的全方位合作。目前,医院已完成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承担国际合作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4项,市级科研课题29项。申报完成实用新型专利30项,外观专利10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及科技创新奖3项、省级科技成果登记9项。【社会公益】医院多年来与消防、公安、高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50余家单位开展合作,先后建立心理咨询师培训与实习基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妇女儿童家庭婚姻咨询中心、征兵心理检测培训与指导中心、芜湖市心理救援中心、开设芜湖市心理热线,2023年5月挂牌成立芜湖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促进百姓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荣誉称号】医院秉承“厚德精医、博爱至善、创新超越、求实奉献”的精神,围绕“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服务立院,着力打造百姓满意、社会信赖、员工幸福的全国知名精神卫生中心”这一发展目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和谐医院、全国百家百姓信赖的精神卫生机构、全国人文医院文化建设典型单位、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安徽省健康促进医院、芜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芜湖市“五一”劳动奖状,芜湖市十佳文明窗口、芜湖市无红包医院等160余项光荣称号。当前,医院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坚持科教兴院,强化专科特色,努力实现新跨越,开辟新局面,赢得新发展,全体医护员工正凝心聚力,坚持“仁爱、精业、医心、济世”的院训,为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而努力奋斗!

芜湖市马塘区荆山东路1号
0553-3028518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陈方煜
陈方煜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及失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病的诊治。
张俊红
张俊红

住院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患者评价
  • *飞燕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栋贤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飞燕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尧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飞燕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星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少华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正熙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尧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斐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通常根据增生性和膜性组织学,蛋白尿临床特征,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指标,对重度狼疮性肾炎进行分类。从过往的历史数据来看,重度狼疮性肾炎诱导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还不到40%,缓解持续时间的数据是基于静脉使用环磷酰胺(CYC)的早期NIH试验得到的。实际上, 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目前被普遍认为是狼疮性肾炎诱导治疗的标准疗法,但都没有被提交给美国FDA或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进行批准过。

     

    过去几十年来,针对狼疮性肾炎更有效治疗方法所开展的研究,集中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以及对已有药物的探索,例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最近,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两项研究,重点介绍了狼疮性肾炎治疗新药物的探索,一个贝利木单抗,另一个是达雷木单抗。

     

    贝利木单抗的效果

    BLISS-LN试验[1]研究了生物制剂贝利木单抗的疗效,贝利木单抗是靶向B细胞活化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已经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的非肾性狼疮。该研究纳入了448例活动性III型或IV型以及单纯V型狼疮性肾炎患者,比较了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基础上添加贝利木单抗或安慰剂的疗效。主要结局定义为完全和持续的肾脏缓解,不是6个月也不是1年,而是104周时的完全肾脏缓解。

     

    结果发现,在104周时,贝利木单抗组的肾脏完全缓解率(67/223,30%)要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4/223,20%)。贝利木单抗治疗组中,肾脏有关的事件例如蛋白尿增加,肾功能受损或死亡事件也明显减少。这项针对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接受贝利木单抗加标准疗法的患者,相比单纯接受标准疗法的患者, 肾脏缓解方面的疗效更好

     

    狼疮性肾炎领域是一个药物研发失败很多的领域,上述研究的结果带来了非常大的希望。但是,要注意的是,两组的缓解率差异只有10%,入组患者在治疗两年后,一半以上的患者没有出现肾脏缓解。环磷酰胺诱导治疗的患者,其情况远不及霉酚酸酯治疗的患者,在入组时病情似乎就更加严重,这也可能引入了偏倚。上述不足为实际诊疗过程中诱导治疗添加贝利木单抗遗留了 诸多问题

     

    是否所有重度狼疮性肾炎患者都应该接受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标准疗法联合贝利木单抗的诱导治疗?蛋白尿水平较轻的患者,是否单药治疗就有效,从而可以避免额外费用和不良事件?如果早期没有反应,什么时候应该撤药或添加其他药物?每周皮下注射贝利木单抗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如果出现部分缓解,该怎么办?在完全肾脏缓解的情况下,超过104周后应继续治疗多长时间?如果要考虑减少维持治疗,哪种药物应该先逐渐减量,贝利木单抗或霉酚酸酯?

     

    以上部分问题的答案可能来自重复肾活检,尤其是针对部分缓解的情况。 肾脏活动和慢性指数的测量可能是目前评估长期结局的最佳方法。寻找能够反映组织病理学结局并准确反映长期结局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会减少对重复肾脏活检的需求。2020年度美国风湿病学院会议提出了几种令人兴奋的方法,包括尿液蛋白组学以及基因表达的纵向分层,以发现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和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例如,尿蛋白组学分类可预测肾脏活动和慢性指数,并可预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反应。

     

    达雷木单抗的疗效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标准治疗无效的狼疮性肾炎患者,无论是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互相换药,还是通过添加利妥昔单抗,均无疗效,应该如何处理。

     

    在威胁生命的情况下,患者通常没有足够时间去参加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批准用于另一种疾病,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已有药物可能会给某些患者带来希望。《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病例报告[2]采用了这种方法,引入了达雷木单抗这个药物,该药物是靶向cd38的人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病例报告中其中一名患者为50岁女性,尽管采用了霉酚酸酯、环孢霉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具有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并伴有肾病综合征、心包炎、关节炎和皮疹,先前使用硼替佐米、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时,未能诱导持续性缓解。

     

    患者继续采用环孢菌素A以外的药物维持治疗,并接受达雷木单抗治疗,一周一次,持续4周。治疗后,尿蛋白从6362mg/g肌酐降至1197mg/g肌酐,12个月随访期中,血肌酐水平也逐渐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炎完全消退,心输出功能得到改善,患者的关节炎和皮疹也得到解决。达雷木单抗没有产生不良反应,也未观察到输液相关反应。

     

    但是, 如果想批准达雷木单抗或任何现成药物来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还是需要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必须考虑到既往使用的诱导治疗方案的药物累积效应,以及新药物应使用多长时间或多少剂量的问题。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达雷木单抗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是小于8个月的。此外,这些新药的费用也将是一个考虑因素。

     

    为什么这两项研究很有价值?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这两项最新研究,都强调了应考虑对狼疮性肾炎患者采用新药物,无论是早期诱导阶段,还是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以及复发的长期预防等都需要新药物。考虑到医生的临床实际使用问题以及FDA和EMA等监管机构的批准要求,严格方案设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N Engl J Med. 2020;383:1117–1128

    2. N Engl J Med. 2020;383:1149–1155

    3. Kidney International. 2021;99: 298–30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杨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研究方向为慢性肾脏病。

  • (1)环境与饮食:环境污染、环境恶变、吸烟、电离辐射等都可能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生殖系统的机能,对激素的分泌也会造成干扰。研究指出饮食结构的失衡与过量摄入胆固醇,都可能对女性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诱发卵巢组织异常增生,导致囊肿的形成。

    (2)激素水平:卵巢囊肿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存在明显异常的现象,提示激素在本病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活作息混乱、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可造成机体功能、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导致卵巢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引起卵巢组织的异常增生从而造成囊肿的发生。

  • 老师您好!

     一直以来,感谢您的辛勤付出,使得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得以向广大用户提供专业、优质的问诊服务。为了促进医患在线咨询业务的良性持续发展,让医生问诊服务收入回归合理健康。从2022年5月25日起,京东医生将继续对超低价、不合理定价的现象进行规范,消除部分不合理定价乱象。同时,为了共同打造优质的患者体验,我们将对医生自主改价的频次做出限制为1次/月

    超低价定价范围:图文服务定价<9元;电话、视频服务定价<15元

    备注:如您未开通相应的问诊服务,平台不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为您开启相关问诊服务,欢迎您自愿开通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即日起平台将协助不合理定价的医生调整服务价格。如果有问题,欢迎联系客服及相关运营人员。

  • 主动脉夹层(AD)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减少主动脉壁的压力,防止主动脉扩张或破裂。但近期的研究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主动脉瘤(AAs)的发生有关。在遗传学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多态性与AA有关。对于马凡综合征患者,使用ACE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治疗似乎可以减缓主动脉扩张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另外的几项动物研究表明,使用ACEI或ARB治疗可以减缓AA的进展并防止其破裂。一项评估厄贝沙坦治疗马凡综合征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ARBs降低了主动脉扩张。

    下面就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AD患者远期结局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采集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6978例首次出现AD的患者符合分析条件。具体流程见(图1)

     

    图1(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分析结果

    • 根据使用ACEIs或ARB、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分层的AD患者的临床特征在图2中给出。总共1729名患者使用了ACEIs或ARB,3492名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类,1757名患者使用了不同的降压药。单因素分析中,3个研究组的大部分临床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年轻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组显著(平均(SD)的年龄,62.1[13.9]年β阻滞剂,68.7[13.5]年acei或arb,和69.9[13.8]年其他降压药),主要由男性患者(2520名患者(72.2%)为β阻滞剂,1161名患者(67.1%)为acei或arb,和1224名患者(69.7%)其他降压药)。药物性高血压患病率在ACEI或ARB组最高(1039例[60.1%]),其次是对照组(896例[51.0%]),而β阻断剂组最低(1577例[45.2%])。接受手术的A型AD患者更有可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1134例[32.5%]),而不是其他降压药(376例[21.4%])和ACEIs或ARBs(309例[17.9%])。调整多倾向评分后,3组间任何临床特征均无显著差异。

    • 从2001年到2013年,β阻断剂的使用稳步增加(52%-64.2%;P < 0.001为趋势)。从2001年到2013年,ACEI或ARB联合组的使用也有所增加(39.6%-51.2%;P < 0.001为趋势)。2001年至2013年,仅采用ARB评估法的患者人数稳步上升(18.8%-47.2%;P < 0.001为趋势),而单独使用ACEI评估的患者在这些年间减少了(22.4%5.0%;P < 0.001为趋势)。

     

     

    图2(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  在ACEI或ARB组和β阻滞剂组之间,有价值的分析指标包括全原因死亡率、AD或AA死亡、重复主动脉手术、MACCE、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以及新发生的透析,没有显著差异(图1)。然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危险比为0.79;95%可信区间为0.71-0.89)和β阻滞剂组(危险比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1)均低于对照组(图2A)。虽然AD或AA导致的死亡和综合预后风险在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ACEI或ARB组(亚分布HR,0.92;95%CI,0.84-0.997)和β阻滞剂组(亚分布HR,0.87;95%CI,0.81-0.94)的全原因再住院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图2B-D)。不同组之间阴性对照结果(即骨折或恶性肿瘤)的风险没有差异。

    • 使用ARB或ACEI的AD患者的基线特征在反转治疗加权概率后,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图3显示了结果分析的结果。ARB组的死亡率低于ACEI组(HR,0.85;95%CI,0.76-0.95)。ARB组的AD或AA死亡率似乎较低(亚分布HR,0.81;95%CI,0.64-1.03),尽管这一发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此外,两组之间阴性对照结果的风险没有差异(图3)。

     

    图3(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 全因死亡率和由AD或AA引起的死亡的敏感性分析数据是通过使用药物使用作为治疗的时变暴露而获得的。单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单独使用β阻滞剂与全因死亡率和死于AD或AA的风险较低(但在统计学上不显着)相关。然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结合β阻滞剂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率(HR,0.68;95%CI,0.56-0.83)和死于AD或AA的风险(HR,0.64;95%CI,0.47-0.88)。ARB与ACEI的比较结果与初步分析一致,即ARB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HR,0.72;95%CI,0.63-0.82)和AD或AA死亡(HR,0.71;95%CI,0.58-0.87)。

    •  与使用CCB相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HR,0.76;95%CI,0.65-0.88)或使用β阻滞剂(HR,0.86;95%CI,0.75-0.995)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的风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而不是β阻滞剂与较低的AD或AA死亡风险相关(HR,0.67;95%CI,0.48-0.94)。

    结果讨论

    • 在分析结果中可发现,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其倾向得分匹配的对照组相比,全因死亡率和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都较低。ARB治疗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低于ACEI治疗组,与ACEI相比,ARB的全因死亡率较低。

    • 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ACEI具有AT1R和AT2R双重阻断作用,而ARB则具有AT1R阻断作用。只有氯沙坦可以通过AT2Rs持续传递信号来唯一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在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来防止主动脉根部扩张方面,氯沙坦可能优于ACEIs。尽管这些研究表明ARB是改善马凡综合征病程的一种有前途的药物,但ACEI或ARB治疗其他动脉瘤的意义尚不清楚。氯沙坦不仅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而且通过阻断AT1R来阻止血管紧张素Ⅱ信号转导,AT1R可能在某些形式的动脉瘤中被激活。合理推测ARB可能对治疗更常见的非遗传性AA有有益效果。

    • β阻滞剂的使用与A型AD手术后存活率的提高有关,而CCBS的使用与B型AD的内科治疗患者存活率的提高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与生存无关。然而,CCBS的这种益处还没有在其他研究中显示出来,CCBS不推荐用于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ACEI、ARB或β阻滞剂的使用是与A型和B型AD的全因死亡率降低有关。

    • 使用ACEI或ARB和β阻滞剂,而不是使用CCB,与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相关。

     

    总结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可降低死亡率和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这些数据提供了证据,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B疗法可能是长期治疗AD的β阻滞剂的替代品。

     

       

    参考文献:JAMA Network Open.2021;4(3):e210469.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046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简介:陈民,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攻方向为心内科,对冠心病、心衰、先天性心脏病等常见心内科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  

     

    本文节选自

    若想了解更多体系化知识

    请点击上方图片购买

  • 现在肺结节发现的越来越多,有些肺结节是需要手术的。20年前我刚毕业,胸腔镜手术切除肺结节就已经有很多医院开展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就更加的成熟。
     
    有些患者对于微创胸腔镜手术不是特别了解,在之前,我给大家也专门介绍过相关的话题。最近,有一位发现了肺结节的女士在线上问诊平台联系到我,想了解胸腔镜手术的问题,她问我微创手术是不是也得需要开刀?胸腔镜手术是需要开刀的,只不过和传统的开胸手术来比,它的切口非常的小,一般都在腋下,也就三、四厘米的样子。切口小,恢复就比较快,伤口疼痛就轻,比开胸手术的优势就比较大。
     
    有朋友问能不能不切口做肺结节手术呢?目前微创手术还达不到,没有口的话,切下来的肺结节也拿不出来呀。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8年有210万例新发肺癌病例,其中土耳其、日本、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发病率最高。肺癌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包括50多种不同的组织学亚型,例如,NSCLC又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

     

    近年来,肺癌治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最初仅限于细胞毒化疗。化疗药物阻断细胞周期,攻击快速分裂的细胞。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特异性较低,既会攻击正常细胞,也会攻击癌细胞,导致显著的副作用。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靶向治疗,这种药物可以阻断仅在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或过度活跃的特定分子。靶向治疗大致有三种类型: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和免疫毒素

     

    肺癌治疗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上,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0.7%上升至21世纪10年代的19.8%。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发现新的驱动基因改变,了解耐药机制,发现新疗法的疗效预测因子。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近年来晚期肺癌的治疗经历了从细胞毒性治疗到靶向治疗的转变,下文将重点关注NSCLC的治疗新靶点。

     

    抗EGFR药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是NSCLC的主要驱动基因之一。2016年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约32.3%的NSCLC肿瘤存在EGFR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在女性中(比男性高19.7%)、亚洲人(比北美人群高52%)、非吸烟者(比过去或者当前吸烟者高27.8%)和腺癌患者中(比其他组织类型高26.3%)更为常见。

     

    抗EGFR治疗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结合EGFR受体的靶向药物。第一代药物以可逆的方式与EGFR的ATP位点结合并抑制磷酸化,阻断EGFR相关的信号通路。第二代TKI通过引起EGFR的催化结构域的共价修饰,不可逆地阻断了该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第一代TKI包括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第二代TKI包括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各种III期临床试验均显示出,晚期NSCLC中第一代和第二代TKI相比铂类化疗的益处。

     

    第一代和第二代TKI的疗效取决于EGFR所携带的突变。大约70%的EGFR突变肿瘤对TKI有临床反应;剩下的30%对TKI药物一开始就耐药(称为原发耐药),对TKI治疗没有反应,与EGFR外显子20复制或其他突变有关,如PTEN和PIK3CA。尽管有良好的结果,第一代和第二代TKI有相当大的毒性。这些药物可能引起诸如口腔炎、腹泻、皮疹和甲沟炎等副作用,约40%的人群需要降低剂量。

     

    靶向T790M的药物

    为克服T790M导致的耐药,奥西替尼、美雷替尼和rociletinib等第三代TKI药物应运而生。这些药物不可逆地与T790M突变的EGFR蛋白高效结合,有效抑制癌症生长,第三代TKI的毒副作用更少。III期AURA研究发现,与NSCLC的标准化疗相比,奥西替尼的PFS增加了5.7个月,疾病控制率(DCR)增加了19%。FLAVUR 的 III期研究比较了奥西替尼和第一代TKI,发现PFS有所增加,从10.2个月延长到18.9个月。

     

    ALK抑制剂

    在NSCLC患者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也是是药物治疗的常见靶点,约有5%的患者存在这种突变。克唑替尼是一种ALK抑制剂,在一项开放标签的3期临床试验中,针对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对克唑替尼与标准化疗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比,克唑替尼组的PFS明显更长(10.9个月vs. 7.0个月),然而,中位总生存期却没有显示出显著优势。克唑替尼组有恶心、疲劳、呕吐、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III期PROFILE 1014试验,也比较了克唑替尼与化疗作为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克唑替尼每天两次,每次250mg;化疗组给予培美曲塞500 mg/m2 +顺铂75/m2或卡铂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最多6个周期。结果显示,克唑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而常规化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47.5个月。

     

    阿来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ALK抑制剂。在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3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比较了阿来替尼(600mg,每日2次)和克唑替尼(250mg,每日2次)对ALK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阿来替尼组的PFS率较高(68.4% vs. 48.7%)。与克唑替尼相比,阿来替尼组的3级或5级不良事件更少(41% vs 50%)。

     

    一项随机III期试验招募了303名以前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接受阿来替尼(600mg,每日两次)或克唑替尼(250mg,每日两次)治疗。在中位随访17.6个月(克唑替尼)和18.6个月(阿来替尼)期间,阿来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疾病进展发生率分别为41%和68%。在阿来替尼组中有82.9%的患者有缓解,克唑替尼为75.5%。阿来替尼组3 - 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41 vs 50%)。

     

    c-MET抑制剂

    c-MET蛋白是NSCLC进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使其成为新的希望靶点。靶向c-MET激活机制的药物是治疗NSCLC的重要手段,这些药物包括MET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剂(克唑替尼,特泊替尼,卡马替尼),针对MET(奥那妥组单抗)或HGF (利妥木单抗)的单克隆抗体

     

    AcSe II期试验发现,克唑替尼用于MET突变患者的ORR为36%,MET扩增患者的ORR为32%。METROS II期试验发现,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MET突变或扩增患者的中位ORR为27%,PFS为4.4个月。

     

    对卡马替尼的试验显示了更有希望的结果。卡马替尼主要靶向扩增和第14外显子突变的MET。GEOMETRY Mono-1试验研究了卡马替尼在晚期NSCLC中的疗效,结果显示ORR为71.4%,缓解持续时间为8.41个月。该研究还发现,与之前治疗的患者相比,既往未治疗过的患者PFS高了近4个月。

     

    在对MET扩增和EGFR突变患者进行分析的II期JO28638试验中,与厄洛替尼相比,奥那妥珠单抗的ORR为68.9%,PFS为8.5个月。另一项对奥那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进行的研究发现,加用奥那妥珠单抗并不能带来益处,只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外周水肿和血栓栓塞。抗HGF抗体利妥木单抗的研究中,显示DCR为60%,PFS为2.6个月。

     

    参考文献:
    J Clin Med. 2020;9(11): 354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 在血管瘤疾病,肝血管瘤是很常见的,对患者的健康威胁是很大的,因此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那么,肝血管瘤要如何诊断呢?据有关专家指出:只有了解了一些肝血管瘤的诊断项目,就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了。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肝血管瘤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的现象,要及时的诊断,及时的治疗。那么,肝血管瘤要如何诊断呢?

    一般的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是:

    1、超声检查:

    通过仪器诊断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2、CT检查:

    平扫:在肝血管瘤的检查中,在ct平扫的图像上会发现密度均匀且一致的低密度区,病变组织的边界比较清楚,有的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瘤的样状结构。可以结合快速注射造影剂来增强显像,延迟扫描会发现肿瘤已经完全被充填,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变。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3、同位素检查

    在常见肝血管瘤的检查中,可以通过对其扫描以及肝血管的造影检查来检查诊断该病,该方法可以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断,主要表现为无肿瘤的染色,病灶部位的边缘较为清楚锐利,且血管瘤的显影时间也较长。

    通过常见肝血管瘤的检查确诊后,希望在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发生误诊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

     
     
    到底怎么回事?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
     
     
    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
     
     
     
    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么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
     
     
     
    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真正不怕死的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
     
     
     
    天天三更半夜还在上网、玩手机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
     
     
     
    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医也是这样。还有,他们的心量也是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么医人呢?
     
     
     
    别贪小便宜,大便宜也别贪。一个“贪”字就含着祸。
     
     
     
    贪,患得患失会导致人得心脏病。
     
     
     
    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现。
     
     
     
    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

     

    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

     

    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 在成年人中,睡眠时间短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充分证实,睡眠时间短也与成人代谢综合征有关,这并不意外,因为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如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而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与心血管疾病,各研究则显示出不一致的结果。下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炎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

    7项荟萃分析的总结分析显示,睡眠时间短,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性的OR(比值比)或RR(相对危险度)在1.30到2.23之间。有4篇综述和2项荟萃分析发现,在2-19岁儿童和青少年中,睡眠时间短,超重/肥胖或BMI升高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得出因果关联的结论。之后的一篇综述纳入了2篇纵向研究,显示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无显著关联,但再之后的3篇综述则表明,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或BMI升高显著相关。

     

    各研究之间的结论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的关联收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的关联有所不同;两项纵向研究显示,较小儿童(3-8岁)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有关联,而另外两项纵向研究则显示,较大儿童(12-18岁)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无关,提示青春期可能对这种关联有调节作用。

     

    总的来说,最新进行的这项荟萃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睡眠时间短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肥胖相关指标增加具有相关性。然而,性别和年龄不同,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睡眠时间与血压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睡眠时间每减少1小时,收缩压升高0.33mmHg,舒张压升高0.21mmHg;另外一项研究则纳入了21150名10-18岁儿童,显示与睡眠充足相比,睡眠时间不足与血压高显著相关。

     

    在Matthews等的分析中,发现血压与睡眠时长以外的其他睡眠指标(如睡眠质量差)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强调指出,其他睡眠特征(例如睡眠起始时间和睡眠质量)以及一些因素(例如活动,久坐时间和青春期)可能在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长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中起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诸多横断面证据支持睡眠时间短和血压升高之间的联系。然而,绝大多数研究为横断面设计,缺乏对潜在混杂变量的调整,无法得出睡眠时间短与血压升高之间的因果关联。

     

    睡眠时间与血脂异常

    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与血脂水平没有相关性。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同样,大多数研究都是横断面设计,并且睡眠时间经常是自我报告或父母报告的。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睡眠时间与糖代谢异常

    2017年,一项综述分析了客观测量的睡眠时长与血糖稳态的关系,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血糖稳态指标HOMA间是负相关或U型相关关系。同一年,另外一项系统评价发现,0.5-19岁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和血糖稳态指标无关。

     

    总体而言,最新的荟萃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和血糖稳态指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睡眠时间和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可能是U型关联,而睡眠时间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在评估睡眠时间和血糖稳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时,还要考虑肥胖指标(如BMI或腰围)的作用。

     

    睡眠与代谢综合征

    有15篇文章对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4项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短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1项研究显示睡眠时间短可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10项研究则未发现相关性。

     

    1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在3843名7-18岁的学生中,与长睡眠时间(>8小时)相比,短睡眠时间(≤8小时)的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在一项针对1014名平均年龄约为13岁的儿童的横断面研究中,与长睡眠时间(>9小时)相比,正常睡眠时间(7-9小时)的儿童,代谢综合征风险降低。提示睡眠时间和代谢综合征之间可能呈U型关联,即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都可能增加儿童和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讨论

    未来研究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为了更好地评估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的队列研究,足够大的样本量。其次,睡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一些联系可能是U型的(即,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都可能是有害的),尽可能准确地评估睡眠时间很重要,例如,通过使用活动监测器来评估睡眠时间。

     

    第三,在分析睡眠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时,除了单独测量睡眠时长外,还应考虑其他睡眠特征,如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阶段、周末补觉、白天小睡、睡眠起始时间和睡眠连续性等。第四,考虑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第五,还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对睡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在分析中应考虑到,如青春期、肥胖、睡眠呼吸暂停、体育活动等。

     

    第六,睡眠时间短可能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抑郁和焦虑,这些情况也应该在分析中考虑。第七,应开展可改善睡眠时间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证明其对心血管健康的因果影响。然而,在大量参与者、长期随访等前提下,进行此类随机对照试验显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总结

    最新的分析发现,睡眠时间短与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及血压升高存在关联,但与血糖稳态、血脂之间的相关性还不太确定。睡眠时间短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的证据很弱。研究结果支持将改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作为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的潜在手段。未来应该多做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客观方法评估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例如睡眠监测),并考虑到各种潜在的混杂因素。

     

    参考文献:

    Sleep Med Rev. 2020 Oct; 53:101338.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