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展开更多
新生儿脑卒中是指发生在胎儿期至产后28天内的局灶性血管性脑损伤,总发生率为1例/1000活产儿,最高风险是在临近出生时。新生儿脑卒中不包括其他新生儿血管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这是一种更全身性的低灌注损伤;或轴外出血,如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脑卒中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是偏瘫型脑瘫最常见的原因。
新生儿脑卒中的类型
新生儿脑卒中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新生儿脑卒中的损伤机制涉及动脉或静脉循环,具有缺血性或出血性(有时两者兼有)的病理生理学。受影响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可出现急性症状(通常伴有癫痫发作),或在婴儿期晚期出现症状(通常伴有运动不对称)。
新生儿脑卒中有6种类型:新生儿动脉缺血性卒中(NAIS)、新生儿出血性卒中(NHS)、新生儿脑血栓形成(CSVT)、动脉围产期缺血性脑卒中(APPIS)、脑室旁静脉性脑梗死(PVI)和围产期出血性卒中(PPHS)。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诊断新生儿脑卒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临床表现
由于其非特异性的表现,新生儿脑卒中的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约60%的新生儿脑卒中有急性症状,可在新生儿时期就被诊断出来,也说明近一半的新生儿脑卒中在出生时没有症状,这给诊断带来了更多挑战。许多因新生儿脑卒中而最终残疾的儿童,在出生时显示神经系统正常,这就需要临床上更多地怀疑和识别那些有早期发育异常的患儿,最明显的是婴儿早期手部偏瘫或其他运动不对称表现。
NAIS最常见的症状表现是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70%~90%的新生儿患者在12~72小时内会出现该表现。一项对232名NAIS患者的研究发现,198人(88%)出现癫痫发作,48人(21%)初始被诊断为 "缺氧/窒息"。"缺氧"或 "窒息"等术语意味着一种常见的、更全身性的缺氧缺血性损伤,但不应将其假定为比新生儿脑卒中更常见的婴儿癫痫发作原因,尤其是当癫痫发作为半身,发生在出生12小时后或没有其他弥漫性新生儿脑病症状时。HIE常伴有新生儿酸中毒和低Apgar评分,但也可与NAIS同时发生,表现为脑病。 应及时进行MRI检查来区分急性卒中与HIE。
初步检查及诊断
要准确诊断新生儿脑卒中,必须及时进行MRI神经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诊断NAIS和CSVT婴儿急性梗死的金标准。传统的T1和T2加权以及出血敏感序列(梯度回声序列,敏感性加权成像)可以进一步描绘脑卒中损伤的分布,帮助区分局灶性动脉、静脉和分水岭模式。当观察到局灶性缺血或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时,也应急性进行磁共振动脉造影/静脉造影。对于急性不稳定性新生儿的NHS诊断,头部超声或CT检查是一个合理的过渡步骤。
神经保护策略
没有证据支持对NAIS患儿进行急性卒中治疗,如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或血管内血栓切除术。虽然低温治疗是出生不足6小时足产婴儿的中重度HIE标准治疗方法,但没有研究支持新生儿脑卒中采用低温治疗。
新生儿脑卒中最常见的诊断时间是出生后12-72小时, 新生儿脑卒中出现早期脑病,在符合HIE标准后,可采取低温治疗,注意的是,局灶性脑卒中只有在复温后MRI上才能识别出。Harbert等研究者提出,治疗性低温可能对一小部分有脑病的新生儿卒中患者有效,可降低癫痫发作次数。无法准确知道新生儿卒中发生的时间,可能会限制急性介入治疗的推进。
新生儿脑卒中急性发作时,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前所述,癫痫发作是NAIS、CSVT和NHS患儿最常见的表现症状。癫痫发作的婴儿,可以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卒中的试验,但新的证据表明, 对于新生儿癫痫发作,苯巴比妥可能优于左乙拉西坦,这些药物以及苯妥英钠和苯二氮卓类药物都是合理的治疗方案。
许多癫痫发作是亚临床的,因此应考虑进行长期脑电图(EEG)或其他脑功能监测。在没有临床表现或脑电图指征时,不建议新生儿脑卒中常规进行癫痫预防。与新生儿脑卒中相关的癫痫发作通常在7天内缓解,复发率很低,提示 出院时通常不需要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
神经保护的其他考虑因素主要基于临床前模型和成人脑卒中的理论和证据。临床医生应力求使患儿的液体容量状态、血压和血糖正常。对于贫血的婴儿,可能需要输血。新生儿CSVT可能与上矢状窦的机械压迫有关,避免直接压迫枕部的婴儿体位,可能有助于静脉引流。新生儿脑卒中后很少需要手术治疗,但对于伴有高颅内压或进行性脑积水的严重NHS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积极的神经保护干预措施,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试验正在进行。
卒中二级预防
新生儿脑卒中抗凝的最明确适应症是新生儿CSVT。虽然全球各地使用的药物不一,但 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已被证明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如果临床医生决定不对新生儿CSVT使用抗凝治疗,良好证据和专家共识表明, 需要在5-7天重复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血栓扩散的可能,这会发生在30%以上的病例中。
除了少数复发风险增加的病例,如已知血栓严重或先天性心脏病,很少有NAIS新生儿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NHS婴儿,持续或反复出血的风险可能很高。应在血液科医生的帮助下,立即纠正特定疾病,如输注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因子替代治疗用于血友病。
参考文献:
Neoreviews. 2021 ;22(3):e163-e176.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赵某 男,54 岁,X 线号 0942118,银行职员,傍晚因散步雪天路滑不慎摔倒致左踝及左足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 小时来就诊。
查体 患者左外踝疼痛、肿胀、皮肤青紫、功能障碍、左外踝尖端压痛(+)。左第 5 趾骨基底部疼痛、肿胀、血肿高起,压痛(+)
X 线 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 5 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
诊断 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 5 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
治疗 由于内踝及第 5 跖骨基底部骨折移位<2mm,故外翻、外旋、中立位管型石膏固定。
按语 第 5 跖骨基底部是常见的骨折,常发生在踝趾屈内翻时,腓骨短肌腱牵拉将基底部撕脱。也有学者认为是跖腱膜外侧束牵拉所致。外踝尖端多由跟腓韧带牵拉撕脱而至。踝关节腓侧副韧带不如三角韧带坚强,跟腓韧带为腓骨长、短肌腱越过,由外踝尖端向后下止于跟骨侧面小的隆起。此韧带在距小腿关节运动轴线之后,仅在背伸时紧张,在跖屈是松弛。此韧带如松弛,可引起距小腿关节过度活动。距骨前宽后窄,背伸时易骨伤,跖屈时易筋伤。所以笔者认为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 5 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发生的原因是:当踝趾屈内翻时,腓骨短肌腱牵拉将基底部撕脱后,但由于身体的重力作用将踝由跖屈逐渐变为背伸,此时跟腓韧带由松弛逐渐变为紧张,踝内翻角度加大,跟腓韧带直接将外踝的尖端撕脱而下。
脾机能亢进是指脾脏增大或功能亢进的情况,其病因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相关疾病、肿瘤或肿瘤转移、肝脏疾病等。
1.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某些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可能导致脾脏增大和功能亢进。
2.肿瘤或肿瘤转移:某些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以及肿瘤转移至脾脏的情况,可能导致脾脏增大和功能亢进。
3.肝脏疾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等肝脏疾病可能导致血液在门脉系统中的回流受阻,进而使脾脏增大。
脾机能亢进可导致腹部疼痛、脾区肿块等不适,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分组分析,发现直肠的受照剂量是 RT 发生的关键
直肠受照点剂量、受照体积及剂量体积值的差异 很多临床研究对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进行因素[19] 。 Kadoya 等[20] 观察 11 例宫颈癌的患者,万方数据 使用不同的照射方式,并对其直肠剂量学进行评 价,证实 DIR 参数能比较准确地预测放射性肠炎的 发生,剂量改变与直肠毒副反应呈正相关。有部分 国内学者对宫颈癌放疗进行研究,发现体外照射剂 量的增加可以提高直肠粘膜的炎性分级,当体外射 线剂量高于 30Gy 后,患者出现里急后重和腹泻等 症状,提示直肠粘膜功能下降[21] .DICRU 点剂量 的平均剂量在(3.19±0.85 )Gy 时,直肠粘膜功能 出现下降趋势,但国内外仍无统一的剂量阈值。 薛涛等[22] 研究 19 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接受放疗的患 者,对直肠的毒副反应进行分析,发现直肠 D2cc 和 DICRU 点的平均剂量是重要参考指数。 Okazaki 等[10] 回顾性分析 103 例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 显示先进的照射技术使受照射直肠剂量减少从而降低放射性直肠炎的风险。刘丽琼[23]对 50 例已 完成全盆腔外照射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直肠剂量研 究,分析照射剂量与直肠粘膜反应的关系,发现体 外照射可对直肠粘膜造成损伤,放射性直肠反应随 体外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有些高血压病人会问王医生:“不吃降压药,改用中药的足浴,是否对我的血压有好处?”
降压治疗是终身治疗,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王医生都不建议把降压药停掉。因为病人停药以后,血压的反跳是非常厉害的。本来血压控制得好,擅自停药会造成血压一下子就控制不住,甚至病情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中药足浴之类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缓解疲劳、减轻症状,例如活血类药物可以改善疲劳,对血压的控制是有好处的。但是,建议高血压患者还是要去正规医院选择有好成分的中药足浴,可能对血压控制有一定的好处。
中西医结合,特别是像穴位按摩、足浴等,对血压控制也有很好的作用,还有针灸、穴位注射等,也能够降血压。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对血压控制有一定的益处,但不能代替降压药,更不能因此中断口服降压药的治疗。
良性间皮瘤和恶性间皮瘤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间皮瘤,在病理特征和预后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良性间皮瘤:良性间皮瘤多发生于脏层胸膜,形成有包膜的肿块,是一种局限性生长的肿瘤,一般不会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所以预后比较好,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很少会出现复发的现象。
2.恶性间皮瘤:可从壁层或脏层胸膜发生,沿胸膜弥漫生长,是一种侵袭性生长的肿瘤,具有浸润性和转移性,可向周围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扩散和转移,所以预后比较差,往往可在早期的时候扩散到其他部位,手术切除也无法完全清除肿瘤。
一般出现间皮瘤,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肿瘤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目前市场上的 HPV 疫苗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二价、四价和九价,二价疫苗可预防 HPV16/18 型两种病毒,接种年龄为 9-45 岁女性,四价疫苗可预防 HPV16/18/11/6 型四种,接种年龄为 9-45 岁,九价疫苗可以预防 HPV6/11/16/18/31/33/45/52/58 九种,接种年龄为 16-26 岁女性。
二价疫苗可预防 70%宫颈癌发生,四价疫苗不仅可预防 70%宫颈癌,还可预防 90%尖锐湿疣,而九价疫苗能在四价疫苗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实现约 90%宫颈癌的预防。
但是 HPV 疫苗并不能 100%预防宫颈癌,与人类生殖系统疾病相关的 HOV 有四十几种类型,目前没有哪一种 HPV 疫苗可以完全覆盖。另外 6%-10%的宫颈鳞癌和 20%以上的宫颈腺癌可能与 HPV 感染无关,临床检测 HPV 为阴性。而且疫苗只是预防,对已经感染的 HPV 病毒,没有治疗作用。
无论你是否接种过疫苗,有性生活的姐妹都应该进行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定期进行宫颈 HPV 和 TCT,是有效预防宫颈癌前病程。
虽然擦屁股方式不是痔疮的发病原因,但也与其有着间接关系。
因为肛门处褶皱多,很难擦干净。隐匿在褶皱中的细菌长期炎性刺激,会让人感觉肛门灼痛。
另一方面,擦屁股手法太粗暴,则会导致微血管循环不畅,易诱发痔疮。
再者,当你看到纸上没有便便了,你就认为擦干净了。其实一旦擦不干净,就可能引起肛周的瘙痒。
将厕纸叠两次的人患痔疮几率低。
擦屁股三步曲
一蘸:就是卫生纸叠成若干层后垂直轻压到肛门上。
二擦:不必说了吧,大多数人都会这个。只是女性要注意,擦的时候应是单向的,即只能向后擦。
三转:要想远离痔疮,要诀在于:一定要转多次,用力柔和。一来卫生,二来通畅肛门周围的血脉。
怎样上厕所才能远离痔疮?
第一招:『擦』改成『揉』
二招:冷盐水冲洗
第三招:如厕不超过 2 分钟
第四招:定时主动排便
第五招:多做提肛运动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