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兰兰今年九岁多,个子很高,在班级里每次排队站最后一个。前几兰兰来月经了,兰兰妈妈很诧异,就把兰兰带到妇幼保健院内分泌科检查,经过系统检查最后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现在在打抑制针治疗,同时在医生的嘱咐下进行饮食,运动和睡眠管理。
疫情之后,儿科医生发现看门诊的孩子中,性早熟的比例比以前有所增加,那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性早熟?哪些原因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出现性早熟以后如何治疗?
下面鄂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家周树平主任给大家分享一下儿童性早熟的科普知识。
性早熟是指女孩子 8 岁,男孩子 9 岁之前出现的第二性征的发育, 比如女孩子的第二性征是指出现了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的生长,骨盆的增宽,月经的初潮等;男孩子的第二性征是指阴茎和睾丸的增大增粗,出现了阴毛腋毛生长,以及声音的低沉,长了胡须等。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枢性性早熟,又称为真性性早熟,它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 GnRh 分泌增多引起的。真性性早熟,除了第二性征发育外还有卵巢或者睾丸的发育。女孩子青春期发育顺序为乳腺发育,阴毛,外生殖器的改变如外阴着色加深等,月经来潮,长腋毛。男孩子青春期发育顺序为睾丸的体积增大,阴茎增长增粗,长阴毛,长腋毛,声音低沉,长胡须。继发性性早熟多是因为颅内的神经系统异常导致如肿瘤或者是占位的病变,下丘脑错构瘤或者囊肿,中枢型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还有颅脑的损伤,如外伤,术后,放疗或者化疗后。大脑的先天发育异常如脑积水,四中隔发育不全,还有其他一些疾病,比如没有治疗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出现中枢性性早熟。除了真性性早熟之外,还有假性性早熟,我们又称为外周性性早熟,它是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的升高,但是没有性腺如卵巢,睾丸的发育,GnRH 不高。外周性性早熟病因里面有性腺的肿瘤,比如卵巢颗粒-泡沫细胞肿瘤、黄体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肾上腺疾病如肾上腺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误服含有雌激素旳避孕药,食物,接触成人化妆品,罹患 McCune-Albright 等疾病。
研究表明肥胖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性早熟,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得性早熟,女孩子患性早熟的几率是男孩子的 5~10 倍。
如果孩子第二性征提早出现,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内分泌门诊就诊,未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不要自行口服中药等,以免延误孩子的治疗。
真性性早熟分为缓慢进展型和快速进展型,一般来说缓慢进展型的性早熟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在门诊复查就可以了。快速进展型的性早熟就需要治疗,然后每三个月在门诊复查一下。中枢性性早熟快速进展型使用的是 GnRH 类似物,这种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性发育的进程,延缓骨龄快速进展,给孩子更多生长时间,改善孩子的成人终身高。继发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早熟,要积极查找性早熟的病因,医生根据孩子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是肿瘤导致就需要做手术或者进行放疗和化疗,如果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就口服优甲乐定期门诊复查。
性早熟的孩子饮食要清淡,营养均衡,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吃油炸食品,高脂肪食品,如动物内脏,肥肉,不要吃糖分高的水果,少吃甜食,不要喝碳酸饮料。因为性早熟它只是一个症状,它可以见于很多疾病,部分性早熟的孩子,如果未经治疗可能会影响生育。性早熟的孩子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饭后的散步,慢跑,游泳,跳绳,每天 500~1000 下,跳绳的时候要穿软底鞋或者赤脚在瑜伽垫子上跳,不要穿硬底鞋,也不要光脚在水泥地上跳,这样会影响足弓的发育。
性早熟不是危急重症(肿瘤除外),一般不会危及孩子的生命,但是随着性早熟的进展,孩子会出现成人身高矮小,孩子出现自卑,抑郁,早恋等心理问题;性早熟的孩子成人以后会出现早绝经的情况,而且生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会增加,影响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
小公主偏爱的弹簧床垫怎么选?
概述:中医养生就是所谓生就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一种意识活动。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辨证观,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备,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体适应内外环境、保持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还要考虑季节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势而为。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有三点: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是既病防变,扶助正气、驱除邪气;第三是预后防复发。
另外,还要注重养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HD43
在临床中,脖子闪了出现了疼痛方面的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服用曲马多片,或者是布洛芬缓释胶囊,急则治其标。疼痛缓解以后还是应该完善一下颈椎方面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药物更稳妥安全。
一般情况下可以做颈椎 CT 或者磁共振,要按时服用主管医生交代的药物,药物治疗是基础。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合做相关的康复治疗,比如说颈部针灸,推拿,穴位注射,中频,超短波等治疗,综合性的处理,这样治疗才有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少用手机电脑,减少伏案工作学习的时间,枕头不要过高了,要注意身体的防风保暖,不要直接吹空调吹风扇。出现了脖子闪了疼痛方面的临床症状,需要及时到当地三甲医院的康复科或者是疼痛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相对于传统香烟,大部分人认为电子烟更安全更时尚,所以电子烟被人们用来作为香烟的替代品,从而达到戒烟的目的。但电子烟带来的却不是让人轻松戒烟的快乐,2019年8月,EVALI(电子烟及其相关产品使用导致的肺损伤)这一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截至2020年2月18日,美国有2807人因该病住院,其中68人死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电子烟可能会对宿主防御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人员使用分离的人类中性粒细胞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小鼠模型进行试验研究,从而得出电子烟雾对先天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效应细胞,在控制和消除感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性粒细胞代表50%-70%的循环白细胞,通过检测和迁移以响应化学引诱物的梯度。遇到病原体后,中性粒细胞使用多种“分子武器库”来中和威胁,包括活性氧(ROS)的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的形成。众所周知,暴露于如香烟烟雾和双酚A环境毒素中,中性粒细胞的抗菌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体外、体内和人体研究证据表明,电子烟的使用与宿主防御能力的改变、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电子烟的使用与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类脂性肺炎、过敏症和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有关。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敏感性受损和黏液纤毛清除也与电子烟的使用有关。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似乎也与吸入电子烟烟雾有因果关系。以上案例为电子烟对人类健康危害提供了明确证据,这使得了解电子烟烟雾吸入是否影响的特定细胞和功能势在必行。
图1.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3D illustratio 图片来源:Kateryna Kon / Shutterstock
研究人员使用商业电子烟液体和常用电子烟设备将培养中的中性粒细胞批次暴露于新鲜的电子烟烟雾中。他们还将假单胞菌注射到健康小鼠体内,让它们长期接触电子烟,并检查中性粒细胞迁移和细菌负荷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暴露于电子烟烟雾中的人类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降低了4倍。
根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SD) 机构审查委员会 (IRB) 协议的批准,研究人员从受试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嗜中性粒细胞,进行离心实验,从而得出实验所需的嗜中性粒细胞。将电子烟烟雾充分接触中性粒细胞,然后使用含有芘癸酸的荧光亲脂性试剂进行染色。脂质试剂作为单体存在于基线处,但在单体空间相互作用时形成准分子,从而导致发射光谱发生红移。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表明,电子烟烟雾可抑制人类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并改变肌动蛋白极化。
图2. 电子蒸气提取物 (EVE) 暴露抑制 f-Met-Leu-Phe (fMLP) 诱导的趋化性并改变 F-肌动蛋白分布。
鉴于EVE暴露对趋化性的影响,实验评估了EVE暴露对人类中性粒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证明,电子烟烟雾暴露会改变中性粒细胞膜的流动性。
图 3. 电子蒸气提取物 (EVE) 暴露会改变膜流动性和活化中性粒细胞的形态。
中性粒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通常是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这一作用的核心是中性粒细胞离开循环并迁移到损伤部位的能力,在那里它们通过多种机制杀死入侵的病原体,包括产生ROS和形成NET。研究人员使用原代人类中性粒细胞,评估了电子烟烟雾暴露对这些关键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试验表明,暴露于电子烟烟雾会抑制人类中性粒细胞趋化性以响应细菌趋化因子fMLP,这可以通过破坏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来实现。EVE暴露还明显改变了人类中性粒细胞膜的流动性,这表明EVE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影响存在多种机制。然而,由于替代途径激活或其他细胞特异性作用,EVE可能对其他细胞类型(例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产生相反的影响。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使用ROS进行抗菌,而其他类型细胞则使用ROS进行截然不同活动,这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细胞对ROS的不同调节功能。此外,实验表明,不含尼古丁配方的电子烟中的非尼古丁成分也会对中性粒细胞功能产生有害影响。我们使用原代人类中性粒细胞的研究数据表明,暴露于EVE的中性粒细胞无法发挥其抗菌功能。事实上,在我们暴露于电子烟烟雾的生理小鼠模型中,与仅暴露于空气的对照组相比,电子烟小鼠的细菌负担增加,存活的假单胞菌数量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小鼠腹腔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并且一旦在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的抗菌功能就会减弱。具体而言,吸入电子烟烟雾可能对循环中性粒细胞产生有害影响,导致这些细胞从循环血液中向感染部位的移动减少,从而导致细菌存活和负担增加。有实验证明,另外一种强大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暴露于多种类型的电子烟烟雾提取物后,其抗菌功能也会降低。因此,由于嗜中性粒细胞对感染部位的趋化性受损以及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该部位杀死细菌病原体的能力受损,电子烟使用者可能面临更高的病原体定植和侵袭性细菌感染的风险。
总之,研究结果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电子烟烟雾会改变宿主的先天免疫反应,并可能导致电子烟使用者肺部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或感染程度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1. Layden JE, Ghinai I, Pray I, et al. Pulmonary illness related to e-cigarette use in Illinois and Wisconsin — final report. N Engl J Med 2020;382:903-916.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utbreak of lung injury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e-cigarette, or vaping, products. February 25, 2020 (https://www.cdc.gov/tobacco/basic_information/e-cigarettes/severe-lung-disease.html. opens in new tab).
3. Calfee CS, Matthay MA, Kangelaris KN, et al. Cigarette smoke exposure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rit Care Med 2015;43:1790-1797.
4. Landman ST, Dhaliwal I, Mackenzie CA, et al. Life-threatening bronchiolitis related to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in a Canadian youth. CMAJ 2019;191:E1321-E133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刘雨洁,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纽约大学研究生在读,关注神经科学、生物制药、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
根尖周炎的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因素、肿瘤因素、化学因素、医源性因素及免疫因素。本病好发于日常不注意口腔卫生者、有牙髓病史者、妊娠女性、患有糖尿病、白血病、艾滋病及营养不良人群。
一、根尖周炎的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根尖周炎最常见的原因,而且最常见的感染多来自于牙髓病,其次是牙周炎症通过根尖孔、侧副根管及牙本质小管而继发。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急性牙外伤和慢性咬合创伤,如牙遭受外力打击、碰撞等以及咬砂子、核桃、瓶盖儿等硬物。前者可引起根尖血管的挫伤或断裂及根尖周组织的损伤;后者由于先天牙列不齐、各种原因所致牙不均匀磨耗、充填体或修复体过高等原因,影响牙髓血液循环,导致牙髓病变,进而引起根尖周组织损伤。
肿瘤因素:波及根尖周炎的肿瘤有鳞癌、肺癌及乳腺癌转移、颌骨肉瘤、骨髓瘤和造釉细胞瘤。
化学因素:常因在牙髓炎和根尖周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当造成。年轻恒牙根尖孔粗大或乳牙根尖部已发生吸收的患牙,如行根管封药,更易造成根尖周组织的化学性炎症。
医源性因素:根管封药过量、根管器械及根充材料穿出根尖、正畸用力不当、快速分离牙及拔牙不慎损伤邻牙等,均可能引起根尖周损伤。
免疫因素:根管内的抗原物质,如细菌及其毒素、感染变性的牙髓组织、牙髓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中的半抗原物质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通过根尖孔进人根尖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
二、哪些人群好发根尖周炎?
日常不注意口腔卫生者,容易引起细菌感染。有牙髓病史者发生龋病没有及时填充,龋病发展到牙髓炎也未及时治疗,更易导致细菌感染。部分女性怀孕前就有龋齿,但由于神经坏死,就没有疼痛症状,怀孕后随着生理改变,加上女性多喜欢吃甜食,可能突发急性牙周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血液和口腔黏膜内糖分增加,糖是病菌滋生的培养基。再加上糖尿病引发的糖脂代谢紊乱可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下降,唾液分泌量减少,可导致寄生在口腔中的细菌大量繁殖而致根尖周炎。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产生了过多的异常白细胞,骨髓无法正常发挥造血功能,患者就容易出血或淤血,感染的几率就增加。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引起口腔的细菌感染。营养不良者可出现免疫系统的紊乱,容易引起口腔感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51(5) : 324-335.
[2] 苏亮,陆峥.2017年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4):219.
[3] 刘帅,张斌.《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9):637.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