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展开更多
与其他科室的协作
并非所有的躁狂初发均需要其他科室的协助,尤其是那些既往有抑郁史及临床/人口学特征高度接近新发双相障碍的患者。然而,基本评估仍是必要的,包括可能与患者精神状态异常相关的药物:
(可点击图片并放大)
图片
表 1 可能引发类躁狂表现的非精神类药物
理论上讲,针对初发躁狂的评估几乎均应包括以下内容:
若初发躁狂患者存在以下状况,医生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躯体及神经系统评估:
图片
表 2 部分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的适用范围
基于临床表现,患者可能需要以下额外的检查:
躁狂+抑郁≠双相障碍
躁狂一旦难以被归结为其他精神障碍、潜在躯体疾病或中毒-代谢问题的结果,即被视为双相障碍的表现。无双相障碍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不久后出现躁狂症状,其疾病学分类争议尚存,与诊断标准的版本有关。
例如,STEP-BD 研究观察到,当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联用时,患者转躁的风险很低(约为 10%);研究者得到结论,很多所谓抗抑郁药所引发的躁狂可能只是双相障碍的自然病程。值得注意的是,多项研究称抗抑郁药致双相障碍 I 型患者心境不稳定的风险高于其他双相障碍类型。
DSM-5 建议:
具体时程方面,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提议:
“若抗抑郁药治疗已开始或加量 12-16 周,此时出现躁狂/轻躁狂症状,则不可能是由抗抑郁药所触发的(然而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抗抑郁药仍应停用)。”
表 3 需要格外留意的临床因素
抑郁初发后,若患者存在以下特征,其罹患双相障碍的风险较高。这些特征包括:
很多抑郁特征,包括季节性抑郁、非典型抑郁、自杀倾向、易激惹、焦虑、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产后心境事件发作、短暂但多次复发的抑郁,均与潜在的双相障碍相关,但没有一个能用于明确双相障碍诊断。来自 NIMH 协作抑郁研究的数据显示,当患者存在双相障碍家族史时,抗抑郁药相关心境转相后的复发躁狂/轻躁狂风险更高,而其他临床变量的预测价值则相对较低。
另外,尽管一些医生认为,对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理想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但这只是难治性抑郁必须加以考虑的冰山一角。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治疗无应答与双相障碍诊断之间并无相关性。
双相障碍=终生药物治疗?
本次躁狂/轻躁狂发作后,再发抑郁或躁狂/轻躁狂的风险仍高,尤其是康复后 6-8 个月时。自然史研究显示,大约 40%的患者在躁狂初发接下来的一年内再发躁狂。对于初次躁狂发作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病情工作功能较低、纯躁狂发作(相对于混合发作而言)及早发患者而言,其再发躁狂的风险尤其高。
目前尚缺乏针对躁狂初发后维持治疗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维持治疗具体维持多长时间通常视临床判断而定。德克萨斯双相障碍药物治疗计划建议:
与之类似,双相障碍治疗专家共识指南系列中,84%的专家倾向于针对两次躁狂发作的患者进行终生心境稳定剂治疗;而针对初次躁狂发作后应治疗多长时间,专家未给出推荐。
躁狂后抑郁,抗抑郁药还用不用?
双相障碍的抗抑郁药使用存在广泛争议。尽管主要的临床顾虑是,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转躁或加速复发的频率,但近些年来,研究提示更大的问题在于此类药物的疗效可能不佳。
若对病史及临床状况进行认真的纵向评估,发现初次躁狂发作的确预示着双相障碍,那么至于今后是否使用抗抑郁药,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初次发作究竟是躁狂还是轻躁狂,除外当前存在的阈值下混合特质,以及澄清近期躁狂的发展等。若本次躁狂/轻躁狂发作较为短暂,且停用抗抑郁药后呈现自限性,那么形式则不太明朗。
尽管在此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回避抗抑郁药单药治疗;但在目前,此方面疗效及安全性证据尚缺乏。临床决策可能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心理教育
躁狂发作后的功能恢复可能落后于症状消失,而亚临床症状也常持续存在。躁狂过后往往会出现抑郁发作,而如何与预防及治疗这些发作无疑也是问题。鉴于躁狂发作的中位时长为 13 周,患者及其家人需要知道,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恢复尚有待时日。
目前,因严重躁狂被收入院的患者(包括上篇提到的 J 女士)很少能在医院住到症状完全消失;有些时候,即便患者是因为安全性考虑而被送入院,这些患者也可能带着症状出院。为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心理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结语
当正在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征象时,应停用一切抗抑郁药,考虑启用心境稳定剂或/和抗精神病药。医生须考虑躯体疾病及物质相关躁狂的可能,并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及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长,以及日后再度使用抗抑郁药的利弊,需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众所周知,冬天比较寒冷,人们容易受寒,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也更容易生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差,更容易患病。而一般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5个好习惯,如果人们能做到,就能够帮助大家安全地度过冬天。
保持高质量的睡眠
对于老年朋友而言,很容易会有睡眠障碍,比如入睡比较困难的情况,而睡眠对于他们的健康影响得尤为重要。所以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7个小时左右。
在入睡的时候,为了防止大脑过于兴奋,造成入睡困难或者是失眠的情况,最好不要在睡前玩一些电子产品,防止自己的情绪过于亢奋,睡前可以通过用热水泡脚部或者是听一些轻缓的音乐促进睡眠,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要午睡,但时间不要太长,以免晚上失眠。
做好保暖措施
寒冷的天气会使人体血管受到刺激而产生收缩,使心率加快,血压异常,增加身体负担,所以如果没有做好保暖工作,会增加患脑溢血的概率。而且由于老年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他们的肺部对抵抗寒冷的能力是很差的,很容易感冒发烧,当感觉到冷的时候再去加衣服已经比较晚了,因此,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
洗漱时,最好选择用温水洗漱,不要用凉水;
外出活动要做好头部、脚部的保暖工作,最好带帽子和手套等,而且早晨出门锻炼的时候,不要时间太早,这样的话很容易受凉。
在晚上洗澡时可以先等浴室内的温度上升后再进去洗澡,洗澡时一定避免受凉。
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血液循环系统,而且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能坚持每天做适量的运动,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延年益寿而言,具有很大的好处。
但需注意的是不要过度运动,也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以防拉伤或者是伤害到骨关节,每天运动时间要坚持30分钟以上,可以选择一些强度低、时间短的有氧运动,比如说跑步或者是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
养护肠胃
在冬天的时候,饮食上,由于老年人的肠胃功能逐渐衰退,因此,一定要少吃一些寒性的食物,以免造成肠胃功能失调,诱发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在选择饮食上要注意粗细搭配,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按时就餐,不要暴饮暴食,更不要饮酒,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是养护胃部的食物。
避免骨折
老年人由于体内钙元素流失速度过快,所以很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骨折的发生率是很高的,由于气温较低,人体的关节和肢体很容易变得比较僵硬,灵活性也有所下降,肌肉弹性变差,所以很容易跌倒,特别是在进行一些运动或者是在洗澡的时候。
而且老年人如果发生骨折,会使自身原有的病情加重,而且严重的话,会诱发一些并发症,比如说肺炎或者是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老年人在冬天要穿一些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家中多放踩脚垫或者是在走路或者是户外活动时一定不要过于着急,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体育运动,避免发生一些运动损伤,诱发骨折。
因为当老年人骨折后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会导致体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有所下降,很容易导致血管发生阻碍,诱发血栓,从而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危害生命安全。因此,在冬天,无论是出门还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小心骨折。
除此之外,还要多喝水,众所周知,水对于人体的组成是必不可少的。人体内的70%都是由水组成的,多喝水不仅可以帮忙稀释血液,帮助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够促进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冬天的时候也要养成好的喝水习惯,不要等到感觉口渴后再去饮水,因为这个时候可能身体出现了缺水状况,很容易会导致身体机能出现衰退,血液发生粘稠,使人体新陈代谢变慢。因此,要常喝水,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在寒冷的冬天,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上文介绍的5个习惯,比如坚持运动,养成规范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多喝水以及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够增强体质,平安的度过冬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近两年,坚果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商家也抓住了这个商机,接连不断的推出了多个坚果零食,甚至帮助消费者做好了营养搭配,为消费者省事省力的同时,还极易携带。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虽然坚果中所含的营养元素极高,但因为种类的不同,营养价值以及相应的功效也不尽相同。因此每日摄入的坚果一定要经过合理的选择后与正餐搭配起来,做到膳食平衡,这样才能有益与健康。下面我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坚果做一个营养及功效的介绍。
核桃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锌、锰维生素B、E。核桃能够有效的减少你的肠道对于胆固醇的吸收,对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这样的疾病有不小的帮助。核桃所含的脂肪比其他坚果更多,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满足了大脑基质的需要,锌、锰等微量元素更是脑垂体的重要成分。所以常说的吃核桃补脑并不是说说而已。同样,核桃中的维生素E含量在坚果中也是首屈一指,能起到防止细胞衰老,延缓晒老等功效。
开心果仁中也有极丰富的油脂已经维生素E等。对于神经衰弱,水肿贫血等症状都有着辅助治疗的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也可做到美容的功效。
板栗富含极其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B、膳食纤维已经各类的矿物质。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因为淀粉、糖含量较高,所以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板栗可以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已经骨质疏松等疾病。也是抗衰老的滋补类食品。
花生也属于我们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坚果了,它的营养价值包括了蛋白质、脂肪、胆碱、维生素B/K/A/E、钙等20多种微量元素。花生所含的硒元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不小的预防作用。维生素K则是有着止血的作用,花生中包含多种谷氨酸、不饱和脂肪酸、蛋氨酸以及天冬氨酸等,可促进大脑的记忆,以及预防老年痴呆。
大家通过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坚果中都含有大量的脂肪以及蛋白质,所以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类型的患者并不适合吃坚果。而正常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一周只需要吃掉50-70克的坚果,就可以满足维持身体健康的营养摄入了。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所导致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全身性疾病。人群对丙型肝炎病毒是普遍易感的。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 40 天左右,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性接触等肠道外途径传播。
最近,患糖尿病的大姐因为血糖控制得不好,不得不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昨天刚出院,她的一帮“老铁”闺蜜们就来大姐家,大包小包地拎着各式美味食品来慰劳大姐,还忙不迭地解释说,买的都是特别针对糖尿病人的“无糖食品”,我打开一看:无糖萨其玛、无糖夹心饼干、木糖醇月饼......OMG!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无糖=控糖?其实血糖一样噌噌升!
市场上高调炒作的无糖食品,其实是钻了咱老百姓不懂营养知识的空子。营养学上的糖,其实还有一个文邹邹的名字,叫碳水化合物,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甜味蔗糖、红糖、冰糖等,还有一大类我们天天都离不开的食物——大米、白面、地瓜、土豆等,它们虽然不甜,但在营养学上也称为糖。所有这些糖类,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都是糖尿病人需要十分小心的食物,特别是那些不甜的精米白面,升糖能力甚至都超过了甜得齁死人的蔗糖和绵白糖!(大米饭的升糖指数是83.2,馒头高达88.1,而蔗糖的升糖指数为65,绵白糖为83.3)
而所谓的无糖食品,其实只是没有添加那些甜味糖,比如蔗糖,而是用甜味剂等来代替,口感一点都不比那些真的添加糖差,看起来是不是很完美?
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把注意力给转移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无糖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恰恰是那些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精米白面!饼干、蛋糕、面包、萨其玛......,哪个能少了精制谷物,虽然没有甜味糖的助力,但这些精米白面一样会瞬间升高血糖,它们才是对糖尿病人的致命杀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糖食品虽然没有添加糖,但含有另外一种对糖尿病人非常关键的成分——淀粉或糊精,比如,无糖麦片中往往添加糊精作为白糖的替代品,而糊精是淀粉的水解产物,虽然不甜,却也能在人体中变成葡萄糖,本身含有和白糖一样的热量,升高血糖的速度甚至高于白糖!
还有一部分“无糖食品”的甜味很可能来源于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虽然它们不叫糖,但其实它们也和蔗糖一样,这些糖浆升高血糖、变成能量的效率,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你有没有被躺枪呢?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心理师是指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等的心理服务职业。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等心理服务专业人士。
作为一名在医院执业的心理师,见证了很多充满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可出于医学伦理的考量,不便拿出来做案例分析,但是,很多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看到来访者及他的家庭在冲突中煎熬,在困境中挣扎,我还是决定以心理小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共享,旨在促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支持,交流心理干预经验。
在此过程中同时遵循心理咨询为来访者保密的原则,故事中人物、场景、语言等均经过文学加工。
特别说明:案例也会来源于我们团队的其他成员,案例中的来访者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请勿对号入座。希望能借此能读者朋友带来思索及些许改变。
案例前情
四月中旬的一天,一个约 12,3 岁,面目清秀,身材瘦弱高挑,表情黯淡的女孩,由一对中年夫妇陪同,站在诊室门口,等待着我的到来。
在我们这样一个县城,他们的来访是托了好几个熟人,特约了时间,特邀我这个女治疗师初诊接待的,因为女孩母亲认为,女性之间会比较好沟通些,这个就诊前的细节值得玩味,我暗想,如果对家庭开展工作时值得拿出来讨论。
进门那一刻,女孩低头不语,妈妈急于诉说,父亲表情凝重,我邀请一家三口先就坐,然后眼神停留在女孩身上,先行开口,“是这样的,一家人可以都待在屋里,也可以你跟我先单独谈,请他们出去等一会?”
我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此刻隐约孩子的眼神亮了一下,妈妈插嘴了,“她愿意我们在的,”我做了个手势阻止了妈妈。
“我们听下孩子的”,孩子转头看了下爸爸,然后似乎下了决心,“我想先单独说” ,我打开诊室的门,跟父母亲说,“咨询时最好也是先跟孩子单独谈,过一会会让你们补充的。”
此刻孩子单独留在诊室内,我示意她从一旁的候诊椅挪到我的对面来坐,她没有先开口,于是我温和的看着她“很愿意有机会听你说说你的事情,我是***,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希望能帮到你……”
孩子头抬起来了一些,表情有了变化,有愁苦、似乎也有不甘,接下来伸出了她的左手腕,撸起衬衫袖子,触目惊心,细弱的手臂上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割痕,“阿姨,我也不知怎么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心里暗叹一口气,门诊这样自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意识到自己有点走神,我立刻收敛了心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此刻,专注倾听这个语音低沉,语速缓慢的孩子的故事,开始了一场心灵陪伴之旅。
患者情况
姑且称这位 13 岁的女孩为小玲吧!在小玲断断续续甚至时不时被呜咽声阻断的叙述中,一个刚上初一的青春期女孩的心路历程一一展现。
小玲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在她们工作繁忙时长时间把她托爷爷奶奶养育,周末时的她是非常渴望爸爸妈妈抽空来接她回自己家的。
上学后,小玲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妈妈是个急脾气,但小玲愿意腻着妈妈,爸爸比较严肃,对自己各方面要求很高,小玲尽量表现得很乖,有时候还学着看爸妈的脸色,能不与爸爸妈妈分开,她很高兴,更何况,每天上学,有小伙伴一起玩耍,自己又喜欢学习,考试成绩也能让家人满意,似乎体验到了全家独宠的感受。
三年多前,她听到爸爸妈妈商量着要二宝,那时的她懵懵懂懂,觉得自己像周围同学一样多个弟弟妹妹也不错,可妹妹出生后,情况变了。

妈妈越发急躁,大量的时间花在照顾小妹的身上,有时还忍不住把抚养幼女的辛劳向小玲爷俩宣泄出来,“一个大的不知怎么带大的,这小的这又么淘气”,时不时也会吼上她几句,甚至在她想逗逗妹妹时,也会被斥责,“做你的作业去,管好你自己”,小玲感觉,妈妈已经不喜欢自己了!
妹妹渐渐长大,越来越可爱机灵,占用了父母大量的精力时间,她们常不自觉的拿两个孩子作比较,譬如“你看,妹妹比你早说话啊,妹妹的眼睛长得更像妈妈,妹妹没有你小时爱哭……”小玲听到这些时,说不出的难受,渐渐的会去表现的跟平常不一样,去跟小自己很多的妹妹争东西,会为妹妹动了自己的学习用具,上了自己的床而发火憋气,而往往得到这样的回应:“你是大的,就该让着小的……”。
小玲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而父母忙于工作,家务,二宝的照料,对孩子的沉默似乎没怎么觉察到,问的最多的就是她的学习成绩,所幸,整个小学阶段小玲的成绩还算稳定。
转眼,小玲升初中了,换了一所学校,大部分同学都没法在一起了,本来在家沉闷,见了小伙伴还可以说说笑笑的小玲,感觉很难适应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越发的沉默寡言,没有笑容,常无来由的会感到心烦,对父母亲的管理约束常出言顶撞,反感父母只会唠唠叨叨,关注成绩,心里眼里都是小妹,学校里的同学们也觉得她很难接近,背后送她“苦瓜”的外号。
小玲感受到了同龄小伙伴的疏远与冷落,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比较吃力,成绩排名下降,父母这时关注她了,请家教,延长学习时间,多次批评,但小玲却更难学进去,情绪的不稳定愈加显著。一旦遭遇学习上的难题,同学间的冲突,父母的指责,或是父母不经意的举动让她对小妹起了嫉妒之心,就会心情特别差。
一次偶然在心情不好时把自己胳膊抠出了一道血印,但是当时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疼痛,却产生了一种快感,似乎这样很舒服。之后一有心不顺的时候,她就会躲起来,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腕,只要划出了血痕,心情似乎就得到了缓解,看着一道血迹出来了,似乎体验到自己的内心在流泪,在呐喊:“为什么他们都这样对我?”

疫情前,小玲就厌学且多次缺课,而疫情期间,整天跟父母妹妹同居一室,姐妹冲突,亲子冲突愈发增多,网课也上不下去,小玲更加烦躁,她的割腕次数明显增多了。
一次终于在卫生间被家人发现了,父母联想到近来家庭事故频发,孩子跳楼,跳河的新闻屡见报道,几近崩溃,着急的到处托人,要给孩子看看心理。
我听到这里时,心里一惊,进行危险度评估的职业警觉性立时浮现,“小玲,你以前最难受的时候除了割腕,还想过要做别的吗?”
小玲很聪明,这样回答我,“三桥上跳下去那么多,我每次听了心里都挺触动的,也不知里面有没有跟我一样的苦孩子?可我暂时还没想这么做,要不,我妈哭着让我来咨询,我也不会来了!”
这时,我松了一口气,还好,还算来得及。家庭知道及时求助了,孩子在我的耐心引导,倾心陪伴下也还愿意跟我袒露心扉,这都是开展下一步治疗的良好契机。
父母也需要教育和成长
下面的多次治疗过程也就不一一呈现了,包括跟父母的会谈,家庭治疗的开展,讨论姐妹两如何积极互动,父母间相互提醒养育孩子时不比较,不忽视,不强迫,在姐妹冲突时避免下意识担当裁判的角色,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学习正面表达,启发孩子发现自己的有利资源,学习情绪控制办法,正念减压方法的练习,最最重要的是,全部家庭成员从头补课,共同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
很多儿童青少年患者由于原生家庭、养育方式、成长环境等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多因共果,患了“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譬如小玲。
她在同胞竞争方面,家庭教养方面,亲子冲突方面,同学关系方面,学业成就方面等遭遇了种种不利因素,这些致病原因交织起来,导致了孩子出现了目前的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及自残的行为。
她的内心冲突及自残行为源于自己心理上所感受到的缺少关爱,得不到尊重,被忽视,这些对一个孩子心灵的重创往往不是家庭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富等所能弥补得了的。

但是,还有一种最新的观点,孩子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青春期特有的抑郁和焦虑并不会持续很久,如果父母能够稳稳地托住他们,而不是比他们更焦躁的话,就能陪他们顺利地渡过。
在所有和青春期有关的金科玉律里,情绪稳定才是热衷于教育的父母最需要修炼的。意思就是,不管孩子怎么折腾,你都要想法保证自己是稳定的,并且注重沟通技巧,减少说教和批评,点到即止,记得要关注行为背后的感受,而不是只看到行为的结果。
父母们最常发生的情形是,在孩子厌学或是成绩下降时才开始焦虑,急着要去做些什么,而那时刻偏偏忘记了先去承载他们的感受。所以,对小玲的父母,我还是有一些要单独传授的“法宝”的。父母亲以科学而稳定的态度参与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中来,某些时候比我们用上缓解情绪的药物还要疗效显著。
各位亲友师长们也更要相信,一个孩子的成长,并不依赖于 ta 所经历的挫折,而是依赖于那些帮助 ta 应对挫折的资源。综合运用药物及心理干预,增加儿童青少年康复的资源,提高应对能力,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困境中的孩子恢复健康心理,回归美丽人生。 ??????咨询师有话说
割痕女孩的故事说到现在,只是一个开端,但有了这样一个找寻专业帮助的开始,我想结局不会太差;只要处于困境中的您能来,只要您能勇敢克服求诊的病耻感,我们就有可能帮助到您。
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毅力坚持,需要辛苦付出,需要艰难改变,“病”了的孩子和需要学习成为“父母”的大人,你们准备好了吗?
也希望在此借小玲的故事,提示读者朋友们,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难免经历挫折,心身健康发展同样重要,早期重视心理问题,及时心理干预,是可以让“厌学”孩子回归校园的,并请牢记,无论何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预防胜于治疗!
心理小故事,人生大舞台。热爱生活,终身成长!
作者简介
翟长平&姜燕
安徽省荣军医院 科教科
家长们常常觉得自己和十几岁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我们发现,他们不像小时候那样听我们的话了,爱争辩,会故意跟我们找茬,甚至出言不逊,自我中心,让你吃惊不已。
其实并不是他翅膀长硬了,而是青春期的急剧变化,让他出现这些沟通特点。所以我们和青少年沟通的时候,不能像他小时候那样,以父母的权威跟他对话,也要调整我们的沟通姿态和方式。那么父母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一、告知孩子自己的想法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家长无法理解的举动,家长在不明白孩子想法的时候只会误解孩子,一味的去指责。但是同时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想法。
他们不明白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会引来父母这么大的怒火。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现在的社会,不仅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父母的负担也很重。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难处,他们也会有不得已的时候,但是要点到为止,过度的倾诉只会让孩子自我否定。
要用理智而非情绪的跟青春期的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向孩子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时,不要带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和暴躁的情绪,要有理有据、慢慢分析给孩子听,并且也可以适当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让他能够更好的去思考。
二、保持冷静,对孩子有一点耐心
父母要相信,很多孩子叛逆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孩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叛逆期犯的错误,总是还没有弄清楚原因就对孩子厉声呵斥,不听也不相信孩子的辩解。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父母不相信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不愿意再解释了,这样做只会让误会越来越深。所以当父母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要保持冷静。
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尽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对孩子吼叫,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变得越来越难管教,因此就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适当包容孩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
三、识别出他们愤怒的情绪
如果一个孩子生气或难过,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在其他人面前贬低一个孩子,或者嘲笑孩子,只会使关系愈加的僵化,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嘲笑。
如果一个孩子很伤心或者很生气,对青少年来说,这是一个他们需要直视的情绪问题。当父母识别出孩子愤怒的情绪时,父母不要责备孩子。父母可以说:“我很抱歉我的做法使你生气了。”或者“我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吗?”
四、平等共处
父母应该与青春期的孩子平等共处。青春期的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压岁钱不再交给父母,有了自己的消费计划;出去玩愿意和同学一起去,而不是跟在父母后面做小尾巴;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不会盲目听从父母的指示;所以到了青春期,要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处,和他商量一些事情而不是发号施令,让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
五、一起面对问题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和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而不是指望学校或其他人的帮助。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孩子一起克服困难,解决挫折不可或缺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六、经常鼓励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清,经常会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之间徘徊,因此周围人的一句话、一些无意识的诱导,都可能会让他们增加或降低自信。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发现与寻找生活中孩子的优点和好的表现,然后再及时加以表扬、肯定,以此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七、成绩不是全部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一个孩子的全部。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从而剥夺了孩子玩耍、放松甚至锻炼的权利,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使孩子失去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快乐,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活跃期,很多新事物都需要他们去体验和探索。然而,盲目学习并不一定会成功。所以,孩子需要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需要娱乐的时候就尽情享受,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些时候,父母是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恰当的行为,这意味着父母有时需要严格地去教育孩子。这样一来,父母可能不会被孩子喜欢,但是起码父母会受到孩子的尊重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