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赣州仁济医院

赣州仁济医院

简称: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章贡区文明大道15号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李红星
李红星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完善
患者评价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鞘膜积液大多一侧出现,患者查体可以看到阴囊内有囊性肿物,慢性无痛性增大,少量积液可以没有症状,当积液量大时,阴囊内可以有胀痛、下坠感和牵拉感。临床上透光试验阳性,做超声可以看到有液性暗区,并且可以区分是哪种类型的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如果积液量少、张力小、积液量不增长的可以观察随诊。婴儿鞘膜积液一般在2岁左右可以吸收,大部分不需要治疗。全身疾病引起鞘膜积液在疾病治愈后会逐渐吸收。

    当鞘膜积液量大,有症状时,要进行手术治疗。

  • 谁说#打呼噜 不要命?56岁建筑工人睡觉憋气、打呼噜,造成白天头晕目眩,在高空作业时差点踩空,从50米的高空坠落!高危职业者一定要重视#打鼾 这种病!#北京协和医院李五一 #医学科普

  • 主动脉夹层(AD)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减少主动脉壁的压力,防止主动脉扩张或破裂。但近期的研究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主动脉瘤(AAs)的发生有关。在遗传学研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多态性与AA有关。对于马凡综合征患者,使用ACE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治疗似乎可以减缓主动脉扩张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另外的几项动物研究表明,使用ACEI或ARB治疗可以减缓AA的进展并防止其破裂。一项评估厄贝沙坦治疗马凡综合征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ARBs降低了主动脉扩张。

    下面就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AD患者远期结局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采集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6978例首次出现AD的患者符合分析条件。具体流程见(图1)

     

    图1(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分析结果

    • 根据使用ACEIs或ARB、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分层的AD患者的临床特征在图2中给出。总共1729名患者使用了ACEIs或ARB,3492名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类,1757名患者使用了不同的降压药。单因素分析中,3个研究组的大部分临床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年轻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组显著(平均(SD)的年龄,62.1[13.9]年β阻滞剂,68.7[13.5]年acei或arb,和69.9[13.8]年其他降压药),主要由男性患者(2520名患者(72.2%)为β阻滞剂,1161名患者(67.1%)为acei或arb,和1224名患者(69.7%)其他降压药)。药物性高血压患病率在ACEI或ARB组最高(1039例[60.1%]),其次是对照组(896例[51.0%]),而β阻断剂组最低(1577例[45.2%])。接受手术的A型AD患者更有可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1134例[32.5%]),而不是其他降压药(376例[21.4%])和ACEIs或ARBs(309例[17.9%])。调整多倾向评分后,3组间任何临床特征均无显著差异。

    • 从2001年到2013年,β阻断剂的使用稳步增加(52%-64.2%;P < 0.001为趋势)。从2001年到2013年,ACEI或ARB联合组的使用也有所增加(39.6%-51.2%;P < 0.001为趋势)。2001年至2013年,仅采用ARB评估法的患者人数稳步上升(18.8%-47.2%;P < 0.001为趋势),而单独使用ACEI评估的患者在这些年间减少了(22.4%5.0%;P < 0.001为趋势)。

     

     

    图2(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  在ACEI或ARB组和β阻滞剂组之间,有价值的分析指标包括全原因死亡率、AD或AA死亡、重复主动脉手术、MACCE、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以及新发生的透析,没有显著差异(图1)。然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危险比为0.79;95%可信区间为0.71-0.89)和β阻滞剂组(危险比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1)均低于对照组(图2A)。虽然AD或AA导致的死亡和综合预后风险在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ACEI或ARB组(亚分布HR,0.92;95%CI,0.84-0.997)和β阻滞剂组(亚分布HR,0.87;95%CI,0.81-0.94)的全原因再住院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图2B-D)。不同组之间阴性对照结果(即骨折或恶性肿瘤)的风险没有差异。

    • 使用ARB或ACEI的AD患者的基线特征在反转治疗加权概率后,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图3显示了结果分析的结果。ARB组的死亡率低于ACEI组(HR,0.85;95%CI,0.76-0.95)。ARB组的AD或AA死亡率似乎较低(亚分布HR,0.81;95%CI,0.64-1.03),尽管这一发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此外,两组之间阴性对照结果的风险没有差异(图3)。

     

    图3(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 全因死亡率和由AD或AA引起的死亡的敏感性分析数据是通过使用药物使用作为治疗的时变暴露而获得的。单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单独使用β阻滞剂与全因死亡率和死于AD或AA的风险较低(但在统计学上不显着)相关。然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结合β阻滞剂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率(HR,0.68;95%CI,0.56-0.83)和死于AD或AA的风险(HR,0.64;95%CI,0.47-0.88)。ARB与ACEI的比较结果与初步分析一致,即ARB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HR,0.72;95%CI,0.63-0.82)和AD或AA死亡(HR,0.71;95%CI,0.58-0.87)。

    •  与使用CCB相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HR,0.76;95%CI,0.65-0.88)或使用β阻滞剂(HR,0.86;95%CI,0.75-0.995)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的风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而不是β阻滞剂与较低的AD或AA死亡风险相关(HR,0.67;95%CI,0.48-0.94)。

    结果讨论

    • 在分析结果中可发现,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其倾向得分匹配的对照组相比,全因死亡率和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都较低。ARB治疗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低于ACEI治疗组,与ACEI相比,ARB的全因死亡率较低。

    • 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ACEI具有AT1R和AT2R双重阻断作用,而ARB则具有AT1R阻断作用。只有氯沙坦可以通过AT2Rs持续传递信号来唯一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在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来防止主动脉根部扩张方面,氯沙坦可能优于ACEIs。尽管这些研究表明ARB是改善马凡综合征病程的一种有前途的药物,但ACEI或ARB治疗其他动脉瘤的意义尚不清楚。氯沙坦不仅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而且通过阻断AT1R来阻止血管紧张素Ⅱ信号转导,AT1R可能在某些形式的动脉瘤中被激活。合理推测ARB可能对治疗更常见的非遗传性AA有有益效果。

    • β阻滞剂的使用与A型AD手术后存活率的提高有关,而CCBS的使用与B型AD的内科治疗患者存活率的提高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与生存无关。然而,CCBS的这种益处还没有在其他研究中显示出来,CCBS不推荐用于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ACEI、ARB或β阻滞剂的使用是与A型和B型AD的全因死亡率降低有关。

    • 使用ACEI或ARB和β阻滞剂,而不是使用CCB,与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相关。

     

    总结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可降低死亡率和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这些数据提供了证据,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B疗法可能是长期治疗AD的β阻滞剂的替代品。

     

       

    参考文献:JAMA Network Open.2021;4(3):e210469.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046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简介:陈民,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攻方向为心内科,对冠心病、心衰、先天性心脏病等常见心内科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 怀孕之后应该不吸烟,不喝酒。

    33周以后应避免性生活。

    还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胎儿的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怀孕前三个月是最危险的,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身体还没有成型。如果服用了药物就可能导致胎儿正在形成的系统发生紊乱。

    别是运到及早期,很多孕妇不知道自己怀孕而误服了药物。所以在可能怀孕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服用药物。

    我觉得除非是得了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有怀孕可能性的妇女最好是不要随便的吃药。

  • 癌症治疗手段不断增多,各种癌症的生存率也在提高,与此同时,癌症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副作用对临床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在癌症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中,心脏不良反应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血管毒性已成为第二常见的癌症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反应,事实上,在癌症靶向治疗的鼎盛时期,从发表的文献上来看,血管毒性与心脏毒性的效应相当。

     

    之前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静脉血栓栓塞,而新的癌症疗法的出现,又将目光转向了动脉毒性。根据临床表现,癌症治疗相关的动脉毒性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急性血管痉挛、急性血栓形成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近日,《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刊登了一篇综述,重点阐述了这些血管毒性效应,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策略建议。 

    图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官网

     

    急性动脉血管痉挛

    传统化疗药

    引起急性血管痉挛的经典化疗药物是5-氟尿嘧啶(5-FU)及卡培他滨,常见于胃肠道肿瘤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在动脉血管痉挛中起促进作用,实验表明5-FU可能对内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使用5-FU可能比没有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更高。

     

    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信号通路活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观察到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在健康志愿者中非常显著且剧烈地(15分钟内)降低了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舒张。研究显示贝伐单抗可能损害视网膜微血管功能,也有报道会导致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生。其他可能导致血管痉挛风险的靶向药物还有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放疗

    在接受霍奇金淋巴瘤放射治疗的患者中,已有病例报告发生了症状性冠状血管痉挛及变异性心绞痛。也有研究者提出放射性心包炎可能会触发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血管痉挛。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辐射诱发的血管炎或动脉炎。

     

    处理策略

    癌症治疗导致的急性动脉血管痉挛的建议,与针对一般人群的指南建议一致。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盐和钙通道阻滞剂,是5-FU、顺铂、紫杉醇或VEGF抑制剂治疗造成的血管痉挛的主要治疗手段。当怀疑微血管功能障碍时,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更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再次接受癌症治疗,建议在治疗之前,整个过程中以及治疗后短期内进行血管扩张剂治疗。但这种策略并不总是有效,例如在5-FU相关心脏毒性方面还涉及到其他机制。经历过心脏毒性再次接受5-FU的患者应接受心电图监护,以评估心脏缺血性变化和心律不齐。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传统化疗药

    急性血栓形成通常见于顺铂治疗,特别是在睾丸癌、妇科恶性肿瘤或肾细胞癌患者中。病例系列报告发现,经顺铂治疗出现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动脉粥样硬化,表明内皮单层的浅表侵蚀是潜在的机制。

     

    靶向治疗

    有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会导致动脉血栓栓塞(ATE)和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增加。在接受VEGF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记录动脉血栓形成很重要,因为ATE包含广泛的临床表现,例如心绞痛,不仅可由血栓形成引起,也可由血管痉挛和血流动力学显著狭窄造成。

     

    免疫疗法(ICI)

    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有过动脉和静脉血栓事件的报道。其中一些事件与ICI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关系。然而,在没有任何队列研究的情况下,免疫疗法的血栓栓塞事件的总发生率是否高于一般人群仍不清楚。

     

    放疗

    虽然不是一个常见的事件,但在患者中有报告过放射节段内的急性动脉(甚至是大血管)血栓形成的情况,并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肢体缺血和卒中。试验结果显示,在48小时内,内皮细胞显示出严重的损伤迹象,接着是内皮剥脱和纤维蛋白的内膜沉积。再内皮化在放疗后3周内出现,4个月时仍未完全消失。但是,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放疗剂量非常高。

     

    处理策略

    对癌症患者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遵循已发布的指南,主要干预措施为抗凝、纤维蛋白溶解、抗血小板治疗、机械血栓切除术和病因治疗。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则通常采用血运重建策略,主要是置入支架。与不使用血栓切除术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比,人工血栓切除术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对冠状动脉或心肌缺血没有决定性的益处,因此,人工血栓切除术不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规推荐。在没有任何临床显著狭窄的情况下,浅表病变通常不建议进行血运重建,建议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于有冠状动脉血栓的ACS患者, DAPT的给药时间至少应为1年。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传统化疗药

    许多传统化疗药物都对冠脉系统有急性和持久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蒽环类药物,能诱发血管过早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经典化疗药物是顺铂。顺铂可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和急性血管痉挛,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对癌症存活者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在癌症治疗结束二十年后,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以及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仍然升高。


    靶向治疗

    如上所述,VEGF抑制剂对NO信号通路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事实上,在啮齿动物模型中,pan-VEGFR抑制剂已被证明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但不会增加斑块的易损性。

     

    放疗

    放疗导致血管病变的特征是中膜破裂、纤维化和萎缩以及外膜增厚和纤维化。尸检结果显示,明确区分放疗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常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困难,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那些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部位与预期不相符的情况下,才被认为与放疗存在因果关系。

     

    处理策略

    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癌症患者,无论接受何种癌症治疗,均应根据当前的指南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减少狭窄的恶化。这些患者需要进行连续性监测,以确定疾病进展动态,可能最终需要进行经皮干预或手术干预。考虑到外周血管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建议将踝肱指数作为一种监测方式。目前尚未确定筛查的最佳时间间隔、随访持续时间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可认为是临床重要改变。基于队列研究的结果推断,在6个月内踝肱指数下降≥0.02可能被认为具有临床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需要对癌症治疗的各种动脉毒性事件的发病率进行更精确的估计,如有可能,需要确定风险因素和风险群体。这些定义将有助于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之后进行筛查。筛查的具体方式和频率也需要定义。一级和二级预防应遵循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对血管疾病的适当管理不应妨碍癌症治疗。


    参考文献:

    Nat Rev Cardiol. 2020; 17(8):503-522.


    京东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盆腔炎分为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一般有发热、腹痛、白带增多等急性炎症表现,诊断起来比较容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

         慢性盆腔炎,或者附件炎,治疗起来比较麻烦。

        目前来说,没有一种特异的方法来诊断盆腔炎、附件炎,医生妇科检查时按压局部有压痛,就可以诊断盆腔炎了。检查超声时,有时候会发现有输卵管、卵巢的积液,可能提示有慢性炎症的表现,但是超声上的发现,未必是有症状的,没有症状也就不需要特殊的处理,除非是有生育的要求。

         通过问诊,盆腔炎往往会合并腹部下坠的症状。结合查体的情况,如果局部有压痛,才会考虑盆腔炎的诊断。当然在诊断上,也有些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甚至是临近脏器肠道和泌尿系的问题,也会造成混淆。

         治疗上,慢性盆腔炎,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良,可以中医配合理疗的方式来治疗,一般是需要持续1-2周的时间,通过一些物理的方法来干预。

  • 蚊子咬人还会挑血型?#有用的冷知识#蚊子挑血型 #健康知识科普 #冷知识科普 #蚊子#驱蚊神器

  • 据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中,有21.4%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只有15.3%的人表示知晓自己为糖尿病前期。一项针对77107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报告称,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提高和BMI的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近日,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了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筛查的建议声明,刊登在著名期刊《JAMA》杂志上。声明指出,35-70岁超重或肥胖人群应该进行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本项建议适用于35-70岁的超重或肥胖且无糖尿病症状的非妊娠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定义分别为BMI≥25kg/m2和BMI≥30kg/m2。

     

    风险评估

    超重和肥胖是成人发生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史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不同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发生风险还与社会经济地位、饮食环境和身体环境等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个体,临床医生应考虑更早进行糖尿病筛查。

     

    筛查手段

    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测量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或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进行检测。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下:空腹血糖水平≥6.99mmol/L,HbA1c水平≥6.5%,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如下:空腹血糖水平为5.55-6.94mmol/L,HbA1c水平为5.7%-6.4%,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为7.77-11.04mmol/L。

     

    HbA1c是衡量长期血糖水平的指标,不受应激或疾病引起的血糖水平急剧变化的影响。由于HbA1c测量不需要空腹,比空腹血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更加方便。相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更加容易测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摄入75g口服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测量血糖浓度。 在开始治疗干预前,应通过重复检查明确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的诊断

     

    筛查间期

    对于初始血糖检查结果正常的成人,最佳筛查间隔的证据有限。队列研究和模型研究表明,对于血糖水平正常的成人, 每3年进行筛查一次比较合理

     

    预防性干预

    USPSTF指南指出:改善饮食方案、体力活动或两者兼有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二甲双胍已被证明在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方面有效。不过,美国FDA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该适应证。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方面比二甲双胍更加有效。除了预防进展为糖尿病外,生活方式干预对体重、血压和血脂水平也存在有益影响。二甲双胍对体重有益,但不会影响血压,也不会持续改善血脂水平。

     

    早期筛查和治疗的益处

    筛查的影响

    2项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糖尿病筛查对健康结局的影响,即ADDITION-Cambridge研究(n=20184)和Ely研究(n=4936)。大约10年随访后,这两项试验均没有发现筛查相比未筛查可降低全因死亡或特异性死亡,原因可能是随访时间太短而无法检测到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两项试验均未发现筛查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心血管事件、生活质量、肾病或神经病变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些结局的数据收集仅限于少数试验参与者。

     

    筛查出的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措施对结局的影响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ADDITION-Europe)评估了对筛查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试验表明,5-10年随访期间,旨在控制血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的强化多因素干预措施与常规治疗在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首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慢性肾病、视力障碍或神经病变的风险方面没有差异。该试验的随访时间可能太短,无法检测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38项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采取行为或药物干预的试验报告了健康结局。总体而言,试验发现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疾病事件没有显著差异,生活质量评分没有差异或只有轻微改善,可能不具有临床意义。 大多数试验的随访时间可能太短而无法检测到对健康结局的影响。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23年和30年随访时,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在20年随访时并未发现风险显著降低。

     

    新发2型糖尿病采取干预措施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和其他2项研究报告了新诊断糖尿病后干预措施对健康结局的影响。UKPDS发现,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的强化血糖控制治疗可以改善20年时的全因死亡率、糖尿病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但在较短的随访期间内没有发现改善。即 强化血糖控制与20年随访时的全因死亡、糖尿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相关。对于超重患者,二甲双胍强化血糖控制可降低10年随访时的全因死亡率,糖尿病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并且在随后的10年随访中持续获益。

     

    其他2项研究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全因死亡率和心肌梗死风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这些研究受到随访时间短、研究规模小的限制。DESMOND试验发现,在1年和3年的随访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另一项试验(n=150)发现,在7年的随访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糖尿病前期采取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23项试验对比了生活方式干预与对照在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方面的作用。对23项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 生活方式干预与糖尿病进展减少相关。事后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在所有亚组中均有效,治疗效果没有因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或BMI而有所不同。

     

    15试验评估了药物干预在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方面的作用。对于二甲双胍,针对3项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二甲双胍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相关。分析显示,BMI对上述相关性有显著影响,BMI更高的人,二甲双胍带来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更大,例如,BMI≥35的人,糖尿病发病率可降低53%;BMI为22到30的人,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

     

    参考文献:

    JAMA. 2021;326(8):736-74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肖靖,2009-2012年就读于301医院内分泌学硕士,2012年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

  •   大家好,我是刘昶医生,今天我们来讨论上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就是输尿管及肾结石,也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结石,此类结石形成的原因比较多,比较常见的一个是,喝水少,出汗多,活动量较大,或者有长期慢性泌尿系统炎症,尿酸高,或者钙离子浓度较高。

           结石的症状主要是根据结石的部位及结石的大小,还有患者的年龄来区别,如果结石比较大,卡住输尿管会形成明显的血尿及肾绞痛,腹痛。形成这种疼痛不适的原因,是由于输尿管自身本来会规律性的蠕动进行排尿,如果输尿管里面有些是坎顿,这样会妨碍输尿管蠕动,导致输尿管及上段,肾盂内压力增高出现疼痛的感觉。其实在不断下行的过程中,还会划伤输尿管粘膜导致疼痛不适,即出现血尿等症状。

          如果结石比较小,那么此类症状就会比较轻,甚至不会出现,有些小的结石在患者多喝水多排尿的情况下,会自行排出,因此不需要特别处理,比如说结石小于0.5厘米以下。

         当患者出现明显肾绞痛,通过查彩超,明确诊断确实有上尿路,节食时可以临时考虑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进行治疗比如说肛门放入吲哚美新止痛药,或者是口服止疼片罗非昔布等,对于某些患者可以配合肌注曲马多等药物治疗。还有部分人可以配合静滴6542治疗。在用此类药物之前应该基本明确诊断。否则容易掩盖病情,疏漏了一些其他急腹症情况,比如说胰腺炎,胃肠炎,阑尾炎等

          对于结石在0.5厘米以上,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考虑,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及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