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角膜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角膜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角膜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点击查看
    å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患,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疼,且多发于偏侧头部。可伴随有呕吐、怕光、怕声、腹泻等症状。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多于青春期发病,少部分儿童期起病,到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

    急性发作期可适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麦角类药物缓解疼痛,但不推荐长期大量服用,养成写头痛日记的习惯,记录发作规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而且平时生活中注意一些可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并尽量避免,如进食巧克力、口服避孕药、情绪紧张及激动、劳累、冷风刺激等。

     

  • 点击查看
    å

    治疗

    1.未合并感染者,立即清理宫腔。

    2.合并感染者,按以下原则处理:

    • 2.1 如出血量少或出血已止,应先控制感染。3~5d 后,以卵圆钳轻轻夹取残留组织或以钝刮匙轻刮宫壁。
    • 2.2 如感染体征明显、出血量多,应在抗感染的同时清理宫腔。可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使用缩宫药的同时,行钳刮术。

    3.如曾在未消毒情况下施行堕胎者,应按破伤风预防常规处理。

    4.仔细检查刮出组织,必要时送病理检查及细菌培养。

    5.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直到体温正常 3d。

    6.恢复期可口服益母草膏。

    7.术后注意事项同难免流产。

    8.部分胚胎或胎盘已排出,部分仍残留在子宫内。可发生大流血以至休克。此时,应急送医院进行抢救及清官术。

    流产后保养

    1、堕胎后要注意适当休息。通常建议卧床休息 1 周,如果条件不允许,最少应卧床休息 2-3 天。以后可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在堕胎后半月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2] 。

    2、堕胎后补充营养是必须的。尤其是蛋白质、铁、及维生素 B12,这些都是造血的必要原料,而维生素 C、水份、矿物质及纤维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堕胎后,应多吃些鱼类、肉类、蛋类、豆类制品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以加快身体的康复。

    3、观察堕胎后出血情况。堕胎后阴道流血超过一周以上或下腹疼痛、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复查诊治。另外,堕胎后一个月内应到医院进行复查。

    4、堕胎后坚持避孕,以免再孕。堕胎后卵巢和子宫功能渐恢复,卵巢按期排卵。如果不坚持做好避孕,很快又会怀孕,这对身体影响更大。

    5、心理调适是非常重要的。堕胎后,许多女性都会变得焦虑或自怨,会觉得得到的关怀不够,也担心影响今后的健康,其实,适当的关心和理解以及饮食调理就能解开心结,恢复快乐和自信。

  • 点击查看
    å

    肺气肿分期系统

    A 组:FEV1%≥80%。过去一年中没有发生过肺部症状的急性加重情况,或仅仅发生过一次,不需要住院治疗。

    B 组:50%≤FEV1%<80%。 一般会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可能曾经有过一次肺部症状的急性加重情况,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因此住过院。

    C 组:30%≤FEV1%<50%。在过去的一种中有过 2 次以上肺部症状的急性加重情况,或者至少因此住过一次院。

    D 组:肺通气受限严重,在过去的一种中有过至少 2 次的肺部症状的急性加重情况,或者至少因此住过一次院。

  • 一般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瘦脸针它作用在你的肌肉,它不会进入到血液当中,所以你给宝宝喂奶没有什么问题的,不用担心。

  • 患者出现入睡前身体无意识抽搐频繁的症状,可能与癫痫发作、不安腿综合征、低钙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完善常规心电图、头颅 CT 检查、头颅 MRI 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如果是癫痫发作,可导致患者出现入睡前身体无意识抽搐频繁的症状,发病原因可能与皮质发育障碍、外伤刺激、脑部肿瘤等多种因素有关,发作时还可伴有意识模糊、唾液增多、瞳孔散大等症状。

    癫痫发作时,家属注意看护,避免进一步受伤,待病情平稳后,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是继发性癫痫,则需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类。

    常规的开放手术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这种手术疗效确切,是最经典的治疗方法。但是此类手术对于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高。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发展了一系列的微创融合手术等微创手术方法。这些方法在达到同样的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以减少肌肉软组织的损伤,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腰背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等优势。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患者,比如肿瘤患者、高龄患者、合并症较多的不能够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局麻微创内镜下的椎管减压术也是一种选择。

    希望能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提供一个治疗方案的选择。

  • 点击查看
    å

    如果在排尿时突然发现尿液呈现红色或粉色,估计绝大多数的人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尿血,这是在门诊中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首先,明确是不是真的尿血了。生活中我们可能摄入的一些食物(如甜菜、辣椒、番茄叶、红心火龙果等)和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如利福平、苯妥英钠、酚噻嗪等) 可导致红色尿液。所以发现尿色变红首先想一想是否服用了上述药物或食物。此外女性还要看看是否处在经期,是否有经血混在了尿中。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那有可能真的是尿血了。血尿由于病因不同,因而所伴随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也不尽相同。血尿短期出现同时有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可为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如同时出现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可考虑急性肾盂肾炎等。如长期存在血尿伴有低热,抗感染久治不愈者,要考虑慢性炎症,并除外泌尿系结核病等。如血尿伴腰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尿路结石。老年人无痛性血尿,间断发作,时有时无,或持续性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血块,腰警惕泌尿系肿瘤的可能,如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或肾癌等。年轻人(或儿童)瘦长体型,剧烈活动、或长时间站立后出现血尿,可能是由于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左肾静脉,引起左肾静脉压力增高而出现血尿。这种情况临床上叫做胡桃夹现象。

    血尿的发生方式可以大体上提示出血的部位:排尿初血尿多为前尿道病变,如炎症、异物、结石、阴茎段尿道损伤;排尿终末血尿或滴血常见于后尿道、精囊、膀胱三角区和前列腺的炎症、息肉和肿瘤等;全程血尿提示出血点在肾、输尿管或膀胱,常见于肾炎、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炎症、结石和肿瘤。

    发现了血尿之后该如何检查呢?最基本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同时检查尿中的红细胞畸形率),泌尿系超声,简单的判断是肾内科疾病还是肾外科疾病。如果尿中的红细胞畸形率很高,提示肾内科疾病的可能性大,如果畸形率不高,大部分是形态正常的红细胞,提示肾外科的疾病。超声能够发现泌尿系的结石,肿瘤,肾积水等,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在大体上区分血尿归属肾内科或外科疾病之后需要进一步检查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肾内科引起血尿的疾病包括肾实质性病变:各型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炎、多囊肾、尿路感染,肾梗死、肾动脉硬化等。肾外科疾病包括: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外伤、异物、血管变异等。在诊断清楚之后就可以去相关的科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了。

  • 口腔卫生状况不理想、鼻窦炎、扁桃体结石和消化道问题都可能引起口臭。

    治疗口臭需要先找出导致口腔异味的原因,针对性进行治疗,就诊科室主要包括口腔科、耳鼻喉科和消化内科。

    口腔清洁工作不到位,会导致牙菌斑、牙垢和牙结石大量出现,牙齿也会变黑,往往还伴有口腔异味,有时候还会出现龋齿。需要到口腔科就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同时,也应该每天早晚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吸烟也会带来口臭的问题,建议戒烟。

    鼻窦炎、扁桃体结石等鼻咽部问题可以导致鼻咽部异味,也表现为口臭,应该到耳鼻喉科治疗。

    如果平时有消化不良症状,应该到消化内科排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改善肠胃功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缓解口臭。

  •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1/3 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 年 10 月 14 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 EFFORT 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 2000 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 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NOURISH 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 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 652 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 90 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 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 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 180 天死亡率、180 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 72 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 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每天 2-4mmol/kg 的钾,每天 0.3-0.6mmol/kg 的磷酸盐,以及每天 0.2-0.4mmol/kg 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 98%的钾在细胞内。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 10 天进行维生素 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 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 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 5-10 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 Meta 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 NOURISH 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参考文献:
    The Lancet,2021,October 14. doi: 10.1016/S0140-6736(21 )01451-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点击查看
    å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带菌者和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粪口即消化道传播途径。夏季秋季是发病高峰期,水源污染可以导致本病的爆发流行。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 4 期。

    • 初期,病程第 1 周,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升高,病情逐渐加重。
    • 极期,病程第 2-3 周,出现持续发热,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相对缓脉等循环系统症状,以及玫瑰疹,肝脾肿大。
    • 缓解期,病程第 4 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好转。
    • 恢复期,病程第 5 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伤寒临床类型可分为,普通型、轻型、迁延型、逍遥型、爆发型。常见并发症可见于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其中肠出血是最常见的,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