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学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蒙医学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蒙医学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紫金县人民医院蒙医学疾病推荐专家
广东河源市蒙医学疾病推荐专家
蒙医学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点击查看
    å

    1、如何判断心理健康?

    “在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后,我们要怎样来判断它呢?”

    这里带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曾提出十条标准,曾被公认为是心理健康“最经典的标准”:

    • 充分的安全感;
    •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2、精神体也会“生病”

    上文已经说到,健康的定义不只是我们的机体,还包括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如果着凉了会感冒,而如果不注重心理卫生的话,我们的精神体也会“生病”。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

    它大致分为十个类型,包括:

    • 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普遍特征有妄想、幻觉(幻视幻听等)、思维破裂(言语杂乱无章)、运动行为异常(木僵状态等)以及情绪表达减少、动机缺乏等阴性症状;
    •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临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主要表现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身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多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包括但不限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等;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包括病理性赌博、纵火、偷窃与拔毛症;性心理障碍则有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等;
    • 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多发于 18 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
    •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常见病症科普

    01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它是心境障碍的经典类型。

    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全球有 3.5 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超过冠心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负担疾病。它的病理成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物学、性格特征、后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症状与表现:

    • 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并且伴有至少持续两周的:
    •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 自我评价降低;
    •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
    • 悲观主义,感觉人生无望;
    • 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 睡眠障碍;
    • 食欲下降
    • ......

    02 焦虑症

    另外一个常见的病症就是焦虑症了,它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的代表,主要分为“急性焦虑”与“慢性焦虑”两种。

    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它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但发作时时无明显诱因,不可预测,并且迅速达到高峰。在发作时,患者会有非常强烈的恐惧、焦虑等痛苦体验。以上症状需要在一个月内至少三次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对其再次出现的害怕感持续一个月。

    慢性焦虑则是持续的、广泛的,慢性焦虑会使患者持续的,无缘由的提心吊胆,身体紧张、局促不安,甚至会延伸到神经系统,引起头晕、心慌、坐立不安等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适,这些过于紧绷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社交与生活,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可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一个著名的效应——

    自证式预言:

    人并非被动地任从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性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

    即当我们渴望某一件好事情发生时,会倾向于找寻符合该期望的正面讯息,而那些正面讯息又诱发我们找寻更多的正面讯息,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变得更积极。

    人的想法可以影响到很多东西,如果一直在心里觉得自己很差的话,大脑一直接受类似的信息,可能真的会让你越来越差。

    因此,请大家记住: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如果感觉自己状态不太对,千万不要胡思乱想,乱贴标签,及时去找医生或专业人士帮助。

    同时,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可以调节情绪的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辅助自己,平稳心态。

    • 平时生活中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钻牛角尖。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熬夜,坚持每日运动。
    • 遇事多积极乐观看待,莫受他人影响,当感觉紧张和不知所措时不要过分压抑自己,找方法适当发泄一番。
    • 寻找自己情绪上的“锚”,可以是你的好朋友、家人、导师,也可以是你赋予特殊意义的一件物品,总之,通过他们,可以是你的情绪趋于稳定,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 积极与外界交流,情绪难以控制时勇敢寻求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 如何与确诊患者相处?

    假如我们生活中出现了精神疾病患者,我们该如何与其相处呢?

    精神疾病患者——有多少人还觉得这是一个刺眼的词汇,而接受和正视,才能更好地帮助疾病的痊愈。

    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会伤人,便全部敬而远之,其实这是错误的。会伤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少数,即使是盛传的精分患者,也并非一言不合就会伤人。相反,因为精分患者容易分不清现实与幻想,他们有的甚至没空搭理你,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下面就与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与部分常见的几类精神疾病患者相处。

    对于心境障碍患者,我们需要根据其状态来相处:

    若是抑郁悲观的患者,我们要给予一定的理解与鼓励,他们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并且十分沮丧。我们可以重点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当下是怎样低落的心情,为什么会低落等等。我们真诚的理解与鼓励,对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股微弱但不可或缺的力量;

    若是狂躁而精力旺盛的患者,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状态与其相处,不能盲目反驳,也不能盲目支持,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情况严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帮助。

    对于精神分裂患者,由于他们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所以不能盲目附和他们,以免他们做出不符社会规范的行为,即使我们知道他们所看见的的是幻觉,也不要一味否决,更不要歧视他们,我们应当帮助患者平复心情,按时就医。

    ……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要去歧视或是排斥精神疾病患者,更不要去强调他们有多特殊。

    因为人体会生病,心灵自然也会,他们和小时候感冒发烧的你我一样,可能只是心灵上“着凉了”,这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正在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无知和刻薄是伤人的利箭,我们的关心、理解与尊重才是帮助他们更好痊愈的陪伴。能有些同学在看完以上关于精神疾病的科普,会觉得有几条和自己很像。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

    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 点击查看
    å

    治疗

    1.未合并感染者,立即清理宫腔。

    2.合并感染者,按以下原则处理:

    • 2.1 如出血量少或出血已止,应先控制感染。3~5d 后,以卵圆钳轻轻夹取残留组织或以钝刮匙轻刮宫壁。
    • 2.2 如感染体征明显、出血量多,应在抗感染的同时清理宫腔。可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使用缩宫药的同时,行钳刮术。

    3.如曾在未消毒情况下施行堕胎者,应按破伤风预防常规处理。

    4.仔细检查刮出组织,必要时送病理检查及细菌培养。

    5.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直到体温正常 3d。

    6.恢复期可口服益母草膏。

    7.术后注意事项同难免流产。

    8.部分胚胎或胎盘已排出,部分仍残留在子宫内。可发生大流血以至休克。此时,应急送医院进行抢救及清官术。

    流产后保养

    1、堕胎后要注意适当休息。通常建议卧床休息 1 周,如果条件不允许,最少应卧床休息 2-3 天。以后可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在堕胎后半月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2] 。

    2、堕胎后补充营养是必须的。尤其是蛋白质、铁、及维生素 B12,这些都是造血的必要原料,而维生素 C、水份、矿物质及纤维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堕胎后,应多吃些鱼类、肉类、蛋类、豆类制品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以加快身体的康复。

    3、观察堕胎后出血情况。堕胎后阴道流血超过一周以上或下腹疼痛、发热、白带异常等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复查诊治。另外,堕胎后一个月内应到医院进行复查。

    4、堕胎后坚持避孕,以免再孕。堕胎后卵巢和子宫功能渐恢复,卵巢按期排卵。如果不坚持做好避孕,很快又会怀孕,这对身体影响更大。

    5、心理调适是非常重要的。堕胎后,许多女性都会变得焦虑或自怨,会觉得得到的关怀不够,也担心影响今后的健康,其实,适当的关心和理解以及饮食调理就能解开心结,恢复快乐和自信。

  •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1/3 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 年 10 月 14 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 EFFORT 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 2000 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 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NOURISH 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 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 652 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 90 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 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 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 180 天死亡率、180 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 72 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 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每天 2-4mmol/kg 的钾,每天 0.3-0.6mmol/kg 的磷酸盐,以及每天 0.2-0.4mmol/kg 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 98%的钾在细胞内。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 10 天进行维生素 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 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 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 5-10 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 Meta 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 NOURISH 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参考文献:
    The Lancet,2021,October 14. doi: 10.1016/S0140-6736(21 )01451-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据 BMJ 发表的 2018 年中国大陆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为 1.298 亿[1],并且患病率还在不断提升,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在困扰着很多患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尽管糖尿病是基因与环境有着共同影响的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仍强调健康的饮食可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策略。

    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发病率

    作为三大能量来源之一的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患者最常需要控制的饮食,但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在不同地区的结果是矛盾的。为探明我国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Chun Zhou 等人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2],对 1997 年到 2015 年有至少 2 次跟踪数据的患者进行分析,排除一些极端情况的患者(如孕妇、年龄<18 岁、初始调研时即患有糖尿病、没有碳水化合物摄入数据等情况),旨在研究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蛋白质和脂肪的饮食方式是否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作者参考美国分类[3]将食物分为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水果、豆类)、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精加工谷物、土豆等淀粉类蔬菜、糖类、果汁)、植物蛋白(谷物、坚果、豆类)和动物蛋白(海鲜、肉类、鸡蛋、奶制品)、植物脂肪和动物脂肪,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分数(LCD)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代表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越多,脂肪和蛋白质占比越少。同时文中对新发糖尿病的定义是:患者自己报告的观测期间医院新诊断的糖尿病,或随机血糖超过 7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在长达 9 年的随访中,这项研究最终纳入 16260 个人,其中有 1100 个人出现新发糖尿病。将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新发糖尿病发病率与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现“u 型”分布,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在 49-56%时新发糖尿病发病率最低。

    图 1 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与新发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同时作者还发现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新发病率呈现“L 型”关系,即摄入过少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未精加工的谷类食物、豆类可能导致糖尿病新发病率的升高,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新发病率呈现“J 型”关系,即摄入越多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土豆、精加工的谷物等可能导致糖尿病新发病率越高。

    图 2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B 图)和低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C 图)与糖尿病新发病率的关系

    其他预防糖尿病的方式

    原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相关,与其在患上糖尿病之后控制饮食,对可能的并发症忧心忡忡,不如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饮食结构,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除此之外,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也是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有益方式。防治慢性病,改善生活质量,不是一定要依靠药物,从生活方式开始,迈出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J,2020,369: m997.

    [2] Zhou C, Zhang Z, Liu M,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Metabolism,2021,123: 154865.

    [3] Shan Z, Rehm CD, Rogers G, et al. Trends in Dietary Carbohydrate, Protein, and Fat Intake and Diet Quality Among US Adults, 1999-2016[J].JAMA,2019;322(12 ): 1178–118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 ): 315-40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王伟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硕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用药参考。
    #饮食#预防#患病护理
    2021-10-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有帮助 0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 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喝水多、吃饭多、尿多但体重减轻常引发肾脏、视网膜、神经病变及酮症酸中毒目前法治愈,确诊后需终身服药简介糖尿病是一种由多

  • 开学以来,各种关于“多动症”的咨询也多了起来,很多家长的提问都大同小异: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患有多动症。

    孩子上课或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原因十分庞杂,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寻找专业鉴别诊断和训练,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回事,弄清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才能提出帮助孩子注意力更集中的方法。

    不要轻易为孩子贴上注意力有缺陷的标签,一旦自行贴上这样的标签,父母会不由自主地焦虑、夸大孩子的疾病严重程度,不仅不再寻找促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还会忽略专业机构的诊断,给孩子提供较为负面的养育氛围。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暂,活动过度,性格冲动的综合症,不只是行为障碍,有时候也伴有神经运动,品行异常,情绪异常,社交困难。

    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呢?

    自闭症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多动症的症状会严重的影响对孩子们患自闭症的判断。

    两者的大部分临床表现有许多重叠区——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冲动,很多高功能自闭症或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很容易被误诊为多动症来处理,导致病情诊断延误,加重患儿自闭症的严重程度。

    学习障碍

    儿童学习障碍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泛称为学习困难。这种儿童多伴有读写困难、语言理解和表达不畅、书写潦草、持笔别扭、计算困难等问题,不但影响学习成绩,还会产生自卑、师生关系紧张和不愿学习等问题。

    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是起源于儿童少年时期,是以焦虑、恐惧、强迫、羞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一般家长和老师很难察觉到。不仅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功能,还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哭泣、害怕上学、逃避、缺乏愉悦、强迫动作多、睡眠困难等症状。

    遗尿症

    遗尿症患儿本身就敏感内向,如果父母训斥、羞辱、讲大道理、强制给穿纸尿裤等,更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导致情绪低落、无心学习。

    此外,有些父母会在夜间定时或不定时叫醒孩子如厕,这种“选择性睡眠剥夺”会造成孩子睡眠不足,白天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

    早教

    现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父母将学龄前的孩子送到各类早教机构,接受识图认字、英语、音乐、钢琴、数学、象棋围棋、绘画及舞蹈等训练。

    大量研究证明,“符号系统”的过早输入会造成儿童大脑的“神经拥堵”现象,其结果会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易兴奋冲动、自控能力降低、计划执行功能受损和严重拖拉行为等。

    抽动症

    抽动症是以肌肉群组不自主的快速、重复、非节律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比如眨眼、咧嘴、皱鼻、耸肩、鼓肚子,不自主清嗓子、甚至发出鸟叫声等,这些症状都会在疲劳或情绪兴奋紧张时加重。

    大约 50%的抽动症儿童同时伴有多动症,当两种疾病的症状出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时,难免会让人混淆。

    智力问题

    有些孩子智力天生偏低,智商(IQ )低于 70 的医学上称为“智力发育落后”,IQ 在 71-89 之间的叫做“临界状态智力”,这些孩子大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学习动机薄弱、理解力困难等表现。

    此外,如父母吵架离异、家暴、母子分离、寄养寄宿癫痫、脑瘫、运动发育协调障碍等问题均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广大父母,一定要遵循科学而靠谱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问题,否则不当的处理会造成家长与孩子的“两败俱伤”。

    通过调研得出:孩子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会造成感觉综合失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惹事生非,成为问题孩子的几率也更大。因此,尽早找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确切原因,早干预早矫治。

    最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摆脱多动症的困扰!各位爸爸妈妈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想要了解的信息,欢迎积极留言提问,我们会尽全力帮助解答~

  • 点击查看
    å

    一般治疗

    • 饮食调整
    • 嘱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清淡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如腹痛剧烈者还要暂时禁食,以利于胃肠道的组织损伤、功能恢复。
    • 补液
    • 患者身体虚弱,且腹泻、呕吐会丢失大量电解质,多饮糖盐水,补充能量,和电解质,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如出现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医生会通过口服或注射方式调节。
    • 药物治疗
    •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 对症治疗
    • 腹部绞痛者,医生会开具颠茄片口服,或注射 654-2 等药物,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
    • 呕吐、腹泻大量丢失体液可能引起低血压,神经型食物中毒自主神经受影响,也会引起血压异常,医生会给予相应的药物,维持血压正常。
    • 个别食物中毒可引起过敏,医生会应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治疗,严重者还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 腹泻剧烈者,还可口服蒙脱石散,以缓解症状。
    • 病因治疗
    • 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在病因治疗方面处理方式不同。

    胃肠型食物中毒

    • 本型食物中毒大多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即可治愈,但较重者,需要用抗生素杀灭致病菌,促进康复。
    • 对葡萄球菌可使用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对其他细菌可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神经型食物中毒

    • 针对毒素的治疗
    • 肉毒杆菌毒素在碱性溶液中容易被破坏,在氧化剂作用下毒力会减弱,因此,医生会尽早用 5%碳酸氢钠或 1: 4000 高锰酸钾溶液对患者洗胃、灌肠,破坏驻留在消化道内的肉毒杆菌毒素,减少其进一步的损害。
    • 另外,抗毒素血清对神经型食物中毒有特效。在毒素类型未明确时,使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当毒素类型明确后,则改用相应的抗毒素血清。
    • 针对肉毒杆菌的治疗
    • 神经型食物中毒患者肠道内可能仍残存有食物中的肉毒杆菌。医生会应用青霉素消灭这些细菌,以免它们产生更多的毒素。
    • 其他治疗
    • 神经型食物中毒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医生会及时做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 不少感染了尖锐湿疣的人起初都不太容易察觉,初期患处的疣体不大、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随着病变增生的加剧,形成了典型的菜花状、鸡冠状或乳头状赘生物后,才被感染者所察觉和重视。

    一般来说,察觉到局部异常的人都会先在网络上搜索去了解,大概搞清楚可能是什么疾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知晓可能是皮肤性病尖锐湿疣后,有一些患者还羞于去医院就诊,觉得难为情。他们会想着能不能自己想想想办法,或者说是用清水冲洗尖锐湿疣,有没有可能就自愈呢?当然不行!

    南京优嘉病毒疣医学研究所戴华主任谈到,尖锐湿疣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八大性病之一,危害大,易传染。确诊或怀疑感染时,要携伴侣一同去正规医院皮肤科诊治。尖锐湿疣需要通过正确地用药才能痊愈,耽误治疗或自行处理,不仅治不好,还会耽误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面积增大、形成巨大型尖锐湿疣等情况。

    因此,不建议初发患者仅以冲洗患处、外涂药物等方式自行处理,而是及早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

    对于很多的尖锐湿疣患者来说常常都抱有这样的心态,尖锐湿疣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熬一熬都会过去的。医生称,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这样的想法往往耽误了病情的治疗,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对于尖锐湿疣来说,如果不治疗尖锐湿疣会自愈吗?

    尖锐湿疣具有传染性强,病情反复,发病症状不明显具有一段时间潜伏期的特点,所以很多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见病情有所缓解之后,就停止继续治疗,这样的话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的可能性,甚至会转化为恶性肿瘤,所以说尖锐湿疣并不存在自愈的可能性,这种几率几乎为零。

    当患上尖锐湿疣时,不要太过慌张,首先要去医院进行科学的治疗,只有积极治疗才能使其痊愈。其次在生活中也应该多注意一些,要做到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要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同时个人内裤要单独清洗。
    • 防止接触传染:别人的内衣、泳装以及浴盆尽量不要使用,在公共澡堂洗澡也不要使用盆浴,提倡淋浴。
    • 患病后要禁止性生活:若夫妻一方只使用了物理治疗,乳头瘤病毒不会完全消失,还是有可能传染配偶。在此期间尽量不要发生性行为,以防交叉感染。
    • 杜绝乱交、滥交:家庭中如有一人传染上该病,很容易会通过性生活传染给配偶,还有可能通过生活接触传给家人,因此要提高性道德,坚决不发生婚外性行为。

     

  • 点击查看
    å

    在门诊和线上问诊经常碰到因前列腺钙化前来咨询的男性病友,他们都是通过泌尿系彩超发现,咨询的时候部分人表现得很紧张,生怕自己得了癌症,经过耐心地讲解,最后都消除了内心的恐惧,下面我将简要谈谈前列腺钙化相关的问题。

    1.前列腺钙化灶是如何形成的?

    多发生在 40 到 60 岁,它主要是前列腺曾经有过慢性炎症,发生炎症反应后局部有钙盐沉着形成的钙盐沉积,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是皮肤伤口愈合形成的瘢痕一样。

    2.前列腺钙化灶是否需要治疗?

    前列腺钙化灶没有任何临床意义,不需要治疗,有钙化灶不会造成排尿困难等其它症状。如果有前列腺炎的症状,可以进行生活的指导,平时辛辣、刺激性东西不要吃,不要长时间骑自行车,尤其是不能饮酒,因为前列腺炎跟上述症状密切相关。另外性生活也不能过度,过度性生活会引起前列腺充血,引起前列腺炎症,最终可能也会导致前列腺钙化,总而言之,前列腺钙化不需要治疗。

    3.前列腺钙化会导致前列腺癌吗?

    不会,前面已经提到,前列腺钙化是炎症后钙盐沉积的一种生理现象,而前列腺癌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恶性肿瘤,就是通常所说的癌症,尽管癌症的形成初期多有炎症等诱发因素参与,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前列腺钙化多因慢性炎症引起,引起慢性炎症的因素均可导致钙化加重。
    • 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 保持规律性生活:适当排泄前列腺液有益于炎症消除,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钙化灶的吸收;
      • 尽量减少饮酒:饮酒可使慢性炎症加重;
      • 调整饮食结构:切勿食用过多辛辣、脂肪类、海鲜类食物,可促进炎症加重;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长期开车、骑自行车等。

  • 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癌前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病和炎症性肠病,认识这些癌前病变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结直肠癌的危险性评估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也可称为上皮内瘤变,具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即没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是不能诊断为腺瘤的。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40 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为 20%一 30% ,而 40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上升为 40%一 50%。结直肠腺瘤患者的直系亲属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 4 倍。近年报道,8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 4 倍。结直肠腺瘤在肉眼上可以为隆起的息肉状(63%)、平坦型(占 36%)或凹陷型(占 0,9%)。

    结直肠腺瘤在组织学上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和绒毛状结构均小于 80%)和锯齿状腺瘤。

    二、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结直肠息肉在病理学上包括: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 息肉等)和炎症性息肉(血吸虫性息肉、炎症性假息肉等)。病理检查出具的报告不能笼统地诊断为结直肠息肉,应具体地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 息肉、或炎症性息肉等。这样临床医生和患者才能明了该结直肠息肉的确切性质(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是否有联系、是否需要复查或随访。

    三、结直肠息肉病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数目的多少。结直肠息肉数目 100 个以上属息肉病范畴。结直肠息肉病又分为错构瘤型与腺瘤型。

    (一)、错构瘤型

    1、幼年性息肉病是以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结肠/直肠息肉在 5 枚及以上;全胃肠道有息肉:不论息肉数目,但有错构瘤型家族史。此病多见于儿童,其中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最多见,成人仅占 15%,平均年龄 6.2~7.3 岁。

    2、Peutz—Jeghers 综合征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黑色素斑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多见于口唇、口腔黏膜和手足掌侧等处,少见于龟头、阴唇等处,多呈褐色,也可呈蓝黑色,不高出皮肤。黑色素斑常见于 10 岁以前的儿童。本病另一特征是多发性胃肠道息肉.息肉可以发生在胃至直肠的任何部位,而以空肠和回肠最为多见.其次为十二指肠,有约 1/3 的病例累及结肠和直肠。约 1/4 的病例累及胃。多引起腹痛、消化道出血、肠套叠、肠梗阻。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很高的外显率。男性和女性均可携带因子,家族中数人发病者并不少见.约有 30%~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PJS 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率 20% ,病理类型以低分化黏液腺癌为多,平均确诊年龄为 32.2 岁。

    3、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即“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多数在 50—76 岁间。临床表现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指(趾)甲萎缩、脱发、皮肤色素增多、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等。

    (二)、腺瘤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定位于染色体 5q21 上的 APC 基因发生胚系突变引起的。男女患者具有相同遗传性,75%-80%的 FAP 有家族史。20%-25%的 FAP 无家族史而为基因突变的新患者,其后代仍延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AP 发病罕见,每 10000 个新生儿中大约有 1 人或每 30000 人群中有 1 人患 FAP。

    本病患者的结直肠一般在 5—10 岁开始出现腺瘤.至 25 岁时约 90%已有腺瘤发生。息肉一旦出现,数目增加很快,可长满结直肠.如不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20 岁时约 50%,至 45 岁约 90%恶变),占所有结直肠癌的 1%。从息肉出现到癌变的平均时间为 15 年。FAP 平均癌变年龄 39(34—43 )岁,平均死亡年龄 40 岁。

    手术是预防和治疗 FAP 及其癌变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其腺瘤都有发生癌变的危险,所以治疗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把结直肠内所有的腺瘤切除,阻断结直肠癌的发生,并且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认为,预防性手术应在 20 岁之前进行。对息肉密集、数量多于 1000 个、或有单个息肉大于 1cm、或已有腺瘤恶变的 FAP,应在诊断后尽快手术,对不愿立即接受手术者应严密监测,定期行结肠镜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发生癌变,治疗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30 岁。

    3、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一)、溃疡性结肠

    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发病高峰年龄为 20-49 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 1.0-1.3: 1 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的肠外表现。黏液血便是最常见症状。超过远周的腹泻病程可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

    (二)克罗恩病

    是一种可以累及消化道任意部位的慢性复发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微生物、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克罗恩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以青中年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病变侵犯胃肠道任一部位,并往往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结肠被侵犯最多,次为小肠。临床症状多样化,但以腹痛与腹泻为主要肠道症状。克罗恩病患者的病程长短与并发症的发生直接相关。病程越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有研究结果表明:超过 40%的克罗恩病患者 10 年内需接受手术治疗。克罗恩患者常合并结直肠癌、小肠癌、肠外肿瘤、淋巴瘤和皮肤癌,总体上肿瘤发病率低于普通人群,但小肠癌、结肠癌和皮肤癌发病率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癌变的相对危险度较普通人群高 15~20 倍,溃结和克罗恩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接近。肠镜筛查和减少日照是减轻肿瘤发生的重要途径。

  • 一、小儿肠梗阻的病因

    • 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等。
    • 先天性肠管不连续、狭窄、堵塞、持续痉挛或畸形及索带压迫等。
    • 后天性肠管套叠、粪石或异物造成的肠腔堵塞、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卡压肠管、肿瘤压迫所致的肠管受压,所致的肠壁病变等引起的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

    二、小儿肠梗阻的症状

    • 1、腹胀梗腹胀症阻位置低(梗阻部位位于结肠、直肠等),会明显感觉患儿腹部膨隆。
    • 2、呕吐
    • 3、哭闹
    • 4、血便
    • 5、精神神萎靡
    • 6、停止排气排便

    三、小儿肠梗阻护理

    • 1、肚子疼期间让孩子趴着会舒服点,缓解后平躺揉肚子。
    • 2、拉肚子后,用温开水洗干净屁股并涂上护臀霜,尽量别让屁屁溃烂,不然孩子肚子疼屁股也疼。
    • 3、当孩子禁食禁水期间哭闹不止想要吃东西喝奶时,及时安抚不然会造成肠道压力,导致胀气。
    • 4、开塞露,不要怕有副作用,挤的时候前面的头完全进去。挤完顺时针揉肚。拉完后用热水袋敷。

    四、小儿肠梗阻日常预防

    • 1、保证饮食清淡及营养科学,禁止年幼的宝宝食用一些过于辛辣、油腻以及刺激性的食物。
    •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以帮助宝宝及时排出肠道内部所产生的各种代谢物质以及毒素。
    • 3、经常帮宝宝腹部按摩,可以帮助宝宝有效促进体内肠道的蠕动,提高宝宝的消化能力。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