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李卫晖
李卫晖

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行为与健康专科主任,WPA(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心理创伤相关治疗系列培训及中美人际心理治疗系列培训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心理创伤研究协作组副组长,湖南省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治疗委员会委员等学术任职。擅长抑郁症、睡眠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治及人际心理治疗、认知心理治疗等。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抑郁症等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焦虑障碍,应激障碍,睡眠障碍,
李凌江
李凌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主任医师;湘雅名医,第四届国之名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委,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前任所长;国家卫计委能力培养和继续教育中心精神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疾病基础与临床分会前任主委;《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
陈晋东
陈晋东

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精神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6年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与治疗
崔夕龙
崔夕龙

医学博士,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任医疗秘书,从事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相关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湘雅二医院十佳住院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儿童多动症、自闭症、抽动症等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治及问题行为的干预,擅长人际心理治疗。
谌红献
谌红献

谌红献,男, 49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精神应激与成瘾行为研究室 主任。长期工作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擅长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各种神经症、药物成瘾、酒瘾和网瘾的诊治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酒瘾、药瘾(毒瘾),网瘾(游戏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神经症,焦虑、失眠 看网瘾(游戏障碍)需到湘雅二医院精神科挂周四下午的“特需心理健康咨询”,经系统评估后和给出咨询建议。
向慧
向慧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双相障碍,抑郁症,心理治疗
杨峘
杨峘

教育经历: 2004/09 - 2009/06,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医学,学士,导师:无 2009/09 - 20014/06,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导师:张亚林教授 工作经历: 2014/9 –至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治医师 2017/12 – 2019/12 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公派博士后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心理治疗
郝伟
郝伟

医学博士,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主任,教授、一级主任医师、湘雅名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两次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目前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2017、2019年当选为第一副主席。目前为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会长(一级协会),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依赖与酒精问题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主持国际、国家项目课题20余项,包括国自、两项973课题等。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论文60余篇

好评率:97%

立即咨询
擅长各种精神疾病,药物酒精成瘾
曹玉萍
曹玉萍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留学美国耶鲁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精神康复专科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CBT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 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 精神科分会 委员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陈旭东
陈旭东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曾留学海外,本、硕、博均毕业于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学专业,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医生,就职于国家精神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擅长两性关系,性心理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焦虑症、失眠等的诊治与心理咨询及治疗。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厌学、游戏成瘾及失眠等的诊治与心理咨询及治疗。
精神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 *伟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656329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莹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608090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亦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605523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建飞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604051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础伊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601149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爱珠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573979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露泽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571731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轩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566199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青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505390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宸志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427205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精神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精神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人来

    分散自己的注意

     

    另一个摆脱烦恼的很棒的办法是将注意力投注到别人身上。以下是一些例子,在你愿意尝试的选项前打钩,再添加些你能想到的活动:

     

    1、为他人做点事。

     

    给你朋友打电话,问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做点什么,例如脏累活儿,采购杂货或做清洁。问问你的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看能否帮他们点什么,告诉他们你很无聊,想找点事做。给你认识的人打个电话,带他出去吃午饭。走出家门,看见第一个需要钱的人,请慷慨解囊。如果在你压抑的时候,你能提前做点类似的安排,你可以打电话给当地的施粥站、收容所或自愿者组织。计划参加救助活动。加入当地的政治活动、环境保护社团或其他组织,参与帮助他人。

     

    2、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

     

     

    去当地的商店、购物中心、书店或公园。就坐那儿观察别人或穿行于他们中间,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怎样打扮。听听他们谈话,数数他们衬衫上的纽扣,尽可能捕捉与这些人有关的细节。看看是蓝眼睛的人多,还是棕色眼睛的人多。当烦恼重新来袭的时候,再次去关注这些人的细节。

     

    3、想想你关心的人。

     

    放一张他们的照片在钱包里,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丈夫、妻子、父母、男朋友、女朋友、孩子、好朋友或者你崇拜的人,像德瑞莎修女、甘地、耶稣、象头神甘奈施等,还可以是电影明星、运动员或你未曾见过的人。当你痛苦时,拿出他们的照片,想象你受到伤害时能和他们进行友善的有疗伤作用的谈话。他们说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些,就想象他们在对你说什么。

     

     

    4、其他的点子:        

     

    这里有一个借他人来分散注意力的例子。路易斯和她男友罗格打了一架,神情沮丧。很快,当路易斯想起过去她和男友的每一次争斗,陷入了痛苦中。她来到桌边,那儿有她母亲的照片,她坐下来对着母亲说话,就好像她还活着。她求母亲给她力量和指引来解决她和罗格的问题。然后她想象母亲对她说了些话,感觉好了点。后来,当她脑子冷静下来,她做了那天她本该做的事情。

     

     

  •  

    本期内容:如何看待抑郁症这条黑狗?

     

    抑郁像一条黑狗一样,它让我感觉非常空虚,无精打采,即便能让我快乐得活动也提不起精神来,它会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变得不自信,变得喜怒无常,它会随时影响着我的生活。同时不管你是谁,黑狗都会不期而至,所以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并且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些人则需要不同得疗法。首先我们一定不能畏惧黑狗,并且要学会静下心来,我还可以去外面散步或者跑步,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得情绪波动,卸下思想包袱,这样有助于找到更好得解决办法,最重要是我们要记得那些需要感恩得事情,这样无论多么糟糕,用正确得方法,找到合适得人求助,被黑狗笼罩得日子就会慢慢过去。相反的,黑狗也教会我们反思和简化生活,与其逃避它,还不如去拥抱它,解决它。黑狗也许会伴随着我们一生,但是我们通过知识,耐心,记录和幽默,最凶猛得黑狗也会变得温顺。

     

     

    内容来源


    以上内容来源于 世界卫生组织

     

    特别说明


    以上科普知识为赠送内容

  • 李则宣 黄任之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410011

    (如贵刊采用,请务必注明作者单位,谢谢)

      一、“为你好”式的管闲事,是一种心理边界的入侵

    生活中总会一群人,有着莫名的心理优越感,对人际关系过分自信,喜欢去指责他人或给出别人不想听的建议。当别人婉转地表示拒绝,甚至公开地表示反对时,他们却不以为然,反而攻击对方不懂好人心,辜负自己的一腔好意,搞得对方内心憋闷,气不过却又难以公开对掐。

    这种话题总让被挑剔方感觉沉重,一个人哪来的勇气,可以在不熟,甚至初次见面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入侵他人的心理边界。比如,一个身材臃肿的油腻男,却鞭策一个不足90斤体重的女孩子,要注意节食和身材管理,免得将来被男朋友嫌弃。这两人先前压根没有交集,真无法想象一个做着普通工作的油腻男,却能对一个从事别墅设计工作的优秀女生指手画脚。这场面其实挺滑稽的,完全是资源、能力和发展空间不对等的两人。女孩子礼貌地保持沉默,油腻男竟然没一点觉悟,滔滔不绝,仿佛大领导视察工作挥斥方遒。好像他们是神选中的带路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他人开启心智,指点人生迷津。这种自己开启上帝视角的心态,不尊重他人的心理感受的做法,说明他们特别缺乏共情能力。

    潜意识里,他们认为自己特别优秀,比别人厉害多了,所以自己的发言内容特别重要,关乎他人和外界的发展。他人理当听从,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不出错。他们好像看不到别人也有智慧,也会认真地思考和积极的应对。他们自以为是地盲视别人的努力,认为不可能解决好他人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看到危机和解决方法,所以他们积极地给别人挑错,热心过度地去规劝别人和给出各种建议,完全不认为这是一种自大的表现。自大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注意人际关系的边界,比较容易自来熟。他们理所当然地去操心别人的问题,即使别人没有问题,他们也自顾自地去分析、去找所谓理想的应对方法,全然不顾及对方根本不乐意、甚至特别生气和不解:你谁呀?咱俩的关系有这么熟吗?你不知道我的具体情况,怎么敢就这么无所顾忌地管我的闲事呢?

     

    二、喜欢管闲事是一种什么心态?

    喜欢管闲事的人,本质上有几个特点:他们没有恶意,就是喜欢在人群里替别人操心,习惯于怀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去指点别人。他们对自己的才华、智力和品德,有一种拔高的自信,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赞美,认为在一切话题上,自己就是最内行最有权威的人。他们习惯于评判别人,甚至送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他们无法停止这种行为,是居于这几个原因:一是彰显自己非凡的能力;二是找点对方在意的话题,两个人能深入聊点东西;三是如果对方能够接受,就能拉近人际关系,获得对方的欣赏和仰慕。从这些意义上说,管闲事的人有较强的自恋人格。

    喜欢管闲事的人都没有独立自我,也不会意识到他人存在独立自我,需要去尊重对方的心理边界——对方的事情,如果他没有明确的要求,就应该留给对方去解决和应对。管闲事的人,缺乏正确感受他人想法和情绪的能力,他会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和生活方式,去衡量对方。当发现对方有不符合自己惯常做法时,总会按捺不住热情,随意地说教、挑错、批评、贬低甚至越俎代庖,这些行径很让人不爽。管闲事的人明明也看到有时别人很不爽,甚至当场就怼起来,但他不以为意啊,继续发表着让人不适的言论。这种情况很像父母在唠叨自己的子女,带着爹味的论调让孩子听得很是烦躁,完全是无效沟通。问题时,这完全是角色错位的交流啊,两人的关系不是亲子关系啊。

    在人际沟通中,容易出现三种心理角色:父母、儿童和成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际沟通会以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沟通主题、内容和方法,表现出父母态、儿童态和成人态的人格特点。父母态记录了5岁前的强加的外在事件,孩子将内化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模仿父母,尽量模仿家长并将其作为铁律,认为绝对正确不容挑战,很难用开阔的心胸去接受不同的意见,显得比较刻板和固执。

    成人态是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现父母的教养内容和现实有出入,开始独立地思考并修正一些观念、理性而有逻辑地处理现实问题和适应环境,能够不断积累和调整。

    儿童态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些困难时,容易心理倒退到儿童阶段,无法用逻辑思维做出恰当反馈,习惯于在情绪的困扰下,表现出无能为力、被动等特点。儿童态对创造倒是有利,可以打破成人的固化思维,善于好奇、表现出兴趣和求知欲,能够接受许多新知识。

     

    从这可以看出,管闲事的人就经常带着一种家长态的沟通角色,他们看不到每个人的差异性,总想用自己的黄金标准去考评别人,这种沟通就不免变成了一种干涉,随意去定义他人。爱管闲事的人需要发展出自知之明,理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看到差异性是社会丰富的必然趋势,把关注点落在自己身上,多发展一些兴趣,学会克制批评的冲动,这样才能让人际沟通更平等、更包容。

  • 点击查看
    å

     

    1.什么是坚持服药?

     

    坚持服药是指在疾病各阶段能够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自行减药或停药。

     

     

    2.为什么要坚持服药?

     

    患者服药后症状消失,是药物作用控制了症状,容易给患者一种假象:“疾病已经好了”,而实际疾病并不一定根治了。此时立即停药,就有可能使病情复燃或复发。据统计,出院后不坚持服药者复发率高达70%以上。

     

    3.坚持服药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精神科药物大多比较温和,可以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目前精神科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调整药物或予以拮抗药物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4.坚持服药有哪些好处?

     

    (1)控制精神症状、控制病情;

    (2)缩短住院天数;

    (3)预防疾病再复发,减少再住院的几率;

    (4)稳定病情,提高生活品质;

    (5)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对自己及家人负责。

     

    5.自行减药或停药可能发生的结果?

     

    (1)疾病再度复发,造成再度入院,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或者吃更多的药才能控制病情;

    (2)前功尽弃,复发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差,留有精神残疾越重。复发后新开始治疗的剂量要加大。所以重在坚持服药,才能使自己成为主宰疾病的主人。

     

  • 随着青少年情绪成熟度的提高,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言语、着装、行为、选择和活动,以便与同龄人更加相似而被接纳,同龄人之间的相似性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发展理论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将这一发展步骤描述为身份与身份混淆的危机。如何顺利度过这个危机,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成长的必要阶段,并为将来良好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该如何与同伴相处呢?

    1.学会欣赏: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值得称赞的闪光点,欣赏和真诚的赞美能够让关系变得融洽。需要尽量去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和欣赏,甚至学习。

    2.学会接纳:“硬币都是有两面的”,在看到他人的优点的同时也能要够接受他的缺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的。而不完美的缺陷就是多姿多彩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包容他人,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包容和接纳。

    3.积极参加同伴健康群体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不同的运动队、青年团体、合唱团、乐队、机器人俱乐部等。在这样的团体中,既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能找到归属感。并且在团体活动中,压力和不良情绪有可能得到很好的释放。

    4.学会say “no”

    面对同伴,尤其是好友,通常是比较难以say “no”。但内心可能又充满了矛盾。如果同伴的建议或者邀请,的确想拒绝,那就不妨放下担忧和顾虑,大胆拒绝。可以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拒绝,也可以委婉的方式来拒绝。切记,拒绝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这段友谊。在拒绝之后,依然要表达对朋友的关心。真正的朋友,是会理解并接受拒绝的。

    作者:李卫晖 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人类有3400万人患有抑郁症。虽然抑郁症不是要命的病, 但患了抑郁症的人痛苦得要命, 所以病人的自杀率非常高, 成为目前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第一位的原因。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看, 抑郁症有轻重之分, 轻型的抑郁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 与精神刺激和性格关系密切些; 重型的抑郁又称内源性抑郁, 与脑内的神经化学递质的变化关系可能密切些。本文主要介绍神经症性抑郁

           

    XX 女 28岁 未婚 技术员

    头昏脑胀、无精打采、悲观失望、心情压抑等10余年来诊。

    患者自幼起, 父母就不和, 后离异, 一直与外婆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腼腆, 遇事总是往后缩。15岁方与养父、生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他们之间彼此客客气气, 但情感法无法交流, 视生母也如路人。总想早日脱离家庭环境, 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想来想去, 考大学是唯一的途径。故发狠读书。患者虽智力一般, 但成绩在重点班的中上水平。老师、父母对她的期望很大。高考前过分紧张, 通宵失眠, 高考发挥不佳, 名落孙山。至此患者觉得自己已到了绝路, 烦躁、失眠、不思饮食, 自觉反应迟钝, 整日以泪洗面、卧床不起、唉声叹气, 这种情况持续了1月余。经父母的努力, 读自费, 然患者情绪始终处于“阴天”之中, 最好是个“多云”。在大学期间, 虽能坚持学习, 但十分吃力, 多次考试不及格。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工厂当技术员, 专业不对口, 但又无法选择, 勉强上班。二月前被工厂裁员, 下岗。下岗后情绪更差, 有轻生的念头。

    来诊时反复乞求医师保证“病能治好”, 但不又放心, 一再声称“不要嫌我啰唆, 我一肚子苦水没有地方泼, 没人理解我的痛苦”, “早就想独立, 28岁仍要依赖母亲, 活是一种痛苦,死是最好的解脱,”, “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能那么快活”。整日昏昏沉沉, 大有度日如年之感。自诉“也不是哪里痛哪里痒, 只是不想动” “我的脑子像一个生锈的机器, 动不了”, “这样下去还有什么希望?”

    从以上的典型病例看, 病人有以下表现:

    兴趣减少:生活情趣减少,即使是以往特别喜好的活动也兴致锐减,很少能从消遣娱乐中体验到乐趣。山珍海味,如同粗茶淡饭;花香鸟语,却是触景生悲。连棋牌书画、声色犬马也都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希望减少:在他们看来,前途灰暗渺茫。他们也想前进,但目标难觅;也渴望成功,却光明依稀。有时候,他们也试图努力,却感到举步维艰,没有勇气与毅力付诸实现, 因而感到失望与无助。

    精力减少:他们经常感到全身怠倦无力、疲惫不堪,进行较剧烈的体力活动,也不能进行较复杂的脑力思考,深感精神不振,力不从心。

    自信心减少:他们往往自我估价过低,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因而逢人退避三舍,遇事踌躇不前。常自卑、自责、后悔。内疚。他们虽厌倦生活,却又恐惧死亡,因而陷入痛苦的两难境地,自杀念头是常见的。但往往又顾虑重重,想死又怕死。

    一旦发生了抑郁症, 就应及早诊断与治疗。首先要强调地是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 治疗好以后, 能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患者、家属千万不要讳医忌药, 以免延误病情。治疗的方法很多, 不外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在心理治疗中, 针对改变病人认识问题方式的心理治疗(认知心理治疗)较为有效, 在药物治疗中, 可以选择的药物有很多, 多虑平、丙咪嗪、阿米替林、氟西丁、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效果都不错。前三种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些, 而后三者不良反应少些, 经过国家集中采购后这几类药物价格都比较便宜。如需治疗, 一定要到专科医院, 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研所治疗, 以免误诊、错治。

     

    祝天下抑郁症患者都有一片晴朗的天空。

  • 点击查看
    å

     

    小时候你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可能就是父母,随着你渐渐长大,你可能觉得他们渐渐不懂你在想什么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有着自己喜欢的服饰,有渴望得到的礼物,想和同学一起背包旅游,去迎接挑战和冒险等等,但却不为父母所支持。甚至有时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发生争执,说出很多气话。你是不是在想:和父母相处怎么就这么难呢?无论你是觉得父母过于挑剔,还是难以开口和他们沟通,只要学会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是可以帮助你和父母和睦相处。

     

     

    1. 接受不完美的父母:首先,正确看待不完美的父母,在心理上要接受。因为年龄的差距,父母和孩子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无论是哪方面,只要我们愿意与父母分享,肩上的负担就会减轻。不要感到担心、焦虑或尴尬,因为父母一定会永远在我们身边,而且,他们可能知道得比想象的还多。可能正因为父母的不完美,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真实多彩。

     

    2. 学会有效沟通: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可以直接采用“我..”字开头的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要,而不是用争论和对抗的方式。例如,当父母指责我们沉溺于玩手机时,我们可以这样应答:“我知道你们有些担心,我会尽量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不需要与父母在此事上争论对错,甚至情绪激动,反抗父母的管理。可以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沟通,父母具体的担忧,与父母协商来解决手机的使用问题。

     

    3. 学会反思:如果与父母发生了争吵,我们可以先停下来,问自己四个问题:①什么原因引发这次争吵?②父母说这些话的初衷是什么?③我在情绪爆发时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④我的行为可能对父母带来哪些影响?当经过冷静反思后,我们也许会发现,父母的初衷都是源于关心,他们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可能在方式方法上不是那么合适,尽管很难,也可以试着理解和原谅父母。

     

    4. 做出改变:在家里如果我们没有做过家务,可以试着为父母分担一些小的家务,如洗碗、扫地等等,这些微小的变化父母一定会看到。这样的家务活动时间并不长,但可以增添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这样很多的不良情绪、不良沟通,会在这样的温情中慢慢被消解。

     

    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5. 寻找第三方:有时与父母的沟通会进入僵持的阶段,用尽逻辑和分析,仍旧不能打动对方,可以尝试寻找第三方。例如父母的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等,与第三方的观点达成一致,更容易获得认可。

     

    花儿虽不能选择生长的地方,但它可以尽情的绽放。学会和身边的人相处,学会爱身边的人,这就是长大。和父母保持融洽的关系,把他们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彼此理解,就是最好的相处。

     

     

    特别感谢


    该科普文章医学专业性内容部分由李卫晖医生团队 蔡怡文医生 提供/审核

     

  • 点击查看
    å

     

    1.饮食的重要性

     

    (1)保证生命活动供能

    (2)保证治疗的进行

    (3)减轻药物反应

     

    2.可能导致情绪紊乱的食物及危害

     

    (1)熏肉、烤肠、腌制咸菜、烟草等烟熏食物:致癌、身体燥热

    (2)蛋糕、面包、奶酪、糖果等加工食物:行动迟缓、精神疲惫

    (3)辣椒、大蒜、巧克力等辛辣刺激食物:身体燥热、降低药效

    (4)酒精、咖啡、浓茶等刺激饮料:过度兴奋、精神紧张

     

    3.健康搭配食谱,吃出好心情、好睡眠

     

     

    (1)5-羟色胺是控制情绪的主要物质,体内缺乏该种物质时就容易产生抑郁心境和失眠。5-羟色胺的原材料是色氨酸,经常摄入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可以提高大脑合成5-羟色胺的速度,从而有效改善情绪和睡眠。色氨酸主要含在鱼类、鸡肉、奶酪、豆类、豆腐、燕麦、蛋类和牛奶中,摄入以上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时,最好与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水果一起食用,可以促进色氨酸的吸收和利用。

    (2)维生素C具有减轻压力的作用,当人体承受巨大压力时,体内会消耗大量的维生素C,此时则应摄取诸如橘子、草莓、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3)小米、龙眼肉、蜂蜜、葵花籽、大枣、莲子等有健胃、安神的效果,有较好的安眠作用。

    (4)Ω-3脂肪酸、锌、镁、铁、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目前研究结果不一致。

    总体而言,好的食物一般包括绿叶蔬菜、颜色丰富多彩的蔬菜、粗粮、坚果,各种各样的海产品,以及改善肉类的质量及数量

     

  •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烟国,2007年的产量达到21413.8亿支[1]卷烟生产量占世界的42% [2]。我国更是吸烟大国,成年男性吸烟率在60~70%之间[3,4] ,同时我国的烟草中尼古丁、焦油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可能造成的躯体损害也较大[5]根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百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6],从这个角度看,吸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吸烟之所以流行广泛,原因涉及到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烟草里的尼古丁是成瘾性物质,从这个角度看,吸烟是一个成瘾性慢性成瘾性疾病。本讲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吸烟是一个慢性成瘾性疾病。

     

     一、成瘾的概念

    根据Webster's New World医学字典,成瘾可以理解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状态,特征是冲动性觅药(compulsive drug seeking)与滥用成瘾性物质(又称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物质等,例如海洛因、酒精、烟草等)的行为,并伴有长期的脑部适应性病例生理变化,导致耐受性增加、躯体依赖、强烈的渴求、复发。

             

    我们可以从行为的角度,把成瘾理解为:

    1. 成瘾者有行使某种行为的强烈欲望, 但其结果有害;

    2. 如果控制不做, 则紧张、焦虑逐渐增加;

    3. 一旦完成此行为, 则紧张、焦虑迅速、暂时得以解脱;

    4. 过一段时间后, 如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又重新出现实施此行为的欲望;

    5. 外部、内部环境刺激可条件反射性引起此欲望;

    6. 成瘾者希望能控制此行为, 但屡屡失败。

           

    成瘾(addiction)在专业文献中以及普通人群使用很广,并有歧义,在1964年,WHO建议将“依赖”来替代“成瘾”。ICD-10把依赖定义为:“一组生理、行为、认知现象,用药者将使用药物作为第一需要(priority),放弃了既往认为是重要的事情。依赖综合征的中心特征是期望(常常非常强烈,难以摆脱)使用成瘾性药物(可能医疗性或非医疗性的药物)、酒精或烟草[7]”DSM-IV 的定义与之类似,认为“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compulsive drug seeking behavior)” [8]。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依赖的行为特征是失去控制,表现为强烈的渴求,将药物使用作为第一需要,为了使用药物可以不顾一切;躯体特征是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可以把失去控制理解为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将后者理解为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能产生的快感的活动、物质,即能产生所谓的正性强化作用的东西,可能都具有成瘾性。根据以上描述与定义,成瘾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 对化学物质的成瘾,这些化学物质包括镇静催眠药、酒类、兴奋剂、阿片类,当然包括烟草。

    2. 行为成瘾,如网络、电脑、购物、赌博等等。

    一般来说,如果讲到成瘾,是指对化学物质的成瘾,即狭义的成瘾。

               

    二、导致成瘾行为的相关因素

    人们对药物滥用的原因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不一。普遍认为,影响成瘾行为的相关因素有很多,不能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相互交织,在成瘾物质开始使用、持续使用、依赖的形成、复发、康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描述方便,将之分为以下几种[9]

    (一)社会学因素

    1.可获得性

    不管药物的成瘾性多强,难以获得,则滥用的机会就少。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初期,我国饱受鸦片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严禁鸦片的通令,主要对走私、贩卖、种植、生产阿片类物质者进行严厉的打击,通过控制供给,阿片类滥用问题在中国大陆基本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多仅能维持温饱问题,酒类供应紧张,故而人均饮酒量以及卷烟消耗量较低,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烟类、酒类供应丰富,各种广告铺天盖地,饮酒量以及卷烟生产量增加是必然的。

    2.家庭

    人类学习的早期形式之一是模仿,模仿学习的最早对象往往是家庭成员。儿童、青少年首先看到父母、兄长使用吸烟、喝酒、吸毒,并从他们那里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防止个体产生药物成瘾。

    3.同伴影响、社会压力 

    开始使用药物的年龄往往是发生在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易感期”──青少年,他们是一个亚文化体,有共同的世界观、认知系统,同时鉴别能力较差,价值观念受很易受其所在小团体的影响,加上好奇,寻求刺激,追求时髦,或欲与同伴打成一片或把使用成瘾物质作为成人的标志的趋使,虽然开始吸烟的味道并不好受,但均不惜一试。吸毒者多数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吸上的。

    4.文化背景、社会环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不同成瘾物质的滥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标准。例如,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对饮酒持强烈的厌恶态度,当然那些国家的饮酒问题就不会严重。中国人吸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把吸烟作为社交手段之一,中国女性吸烟率很低,是因为社会对女性吸烟持厌恶的态度。国外妇女吸烟很普遍,据称妇女吸烟与妇女解放联系到了一起。

    (二)心理因素

    即使能随意得到药物,也只有一部分人会使用和成瘾。因此有人试图寻找成瘾者心理特征、成瘾前心理状态对药物滥用的影响,以揭示成瘾的心理学机制。

    1.个性研究著名心理学家Eysenck的研究发现,吸烟者性格较为外向,我们的研究发现,吸烟者较为焦虑、较为敏感[10]

    2.成瘾物质的心理强化作用 根据行为学理论,精神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正性、负性强化作用。多数精神活性物质都有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如“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酒逢知己千杯少”,吸毒后的快感以及社会性强化作用都对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起到了增强作用。同样成瘾物质有强烈的负性强化作用,如“一醉解千愁”,“无聊的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毒品更有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重要的是,在成瘾后,由于戒断症状的出现,使成瘾物质使用者不能自拔,必须反复使用所成瘾的物质以解除戒断症状。这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最强烈的负性强化作用[9]

    (三)生物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成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即使是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烟草成瘾与酒精成瘾也不例外。例如,酒依赖的遗传度大概在60%。

    当然,成瘾的形成存在物质基础,对成瘾性物质的渴求这一心理现象同样有物质基础。目前认为,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和纹状体(striatum),的多巴胺(dopamine)能神经通路,以及从前额叶皮质、杏仁核(amygdala,AMG)和海马(hippocampus)向伏隔核的谷氨酸(glutamate)能神经投射,共同构成依赖的伏隔核相关的神经通路(NAc-related circuitry)。研究表明,此通路不仅是物种个体、种族保存相关行为,如,饮食、性等的神经解剖基础,而且是介导与成瘾药物使用相关的犒赏(reward)、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和学习等的重要神经通路[11]

    尽管不同种类的成瘾物质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他们的最后 共同通路是作用于伏隔核相关神经通路,增加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冲动,使伏隔核以及其他区域如前额叶皮质中多巴胺的释放增加。可卡因、苯丙胺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多巴胺重吸收而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而阿片类可能是通过激动μ、δ及解除GABA神经元对多巴胺的抑制作用,间接促进了多巴胺的释放。尼古丁通过作用与尼古丁受体,间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11]

         

    三、吸烟是成瘾行为的证据

    (一)临床证据

    如前所述,一旦成瘾,躯体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行为表现则为失去控制。

    临床证据表明,几乎每个吸烟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首次吸烟并不好受,在开始吸烟的一段时间里,吸烟量并不大,随着烟龄的增加,烟量也逐渐增大,有人甚至每天超过60支,这60支烟对于一个非吸烟者是完全不能耐受的。吸烟成瘾后,不抽烟是痛苦的,表现为所谓的戒断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心律血压下降、唾液分泌增加、头痛、失眠、易激惹﹑食欲增加等[5],所以吸烟主要的目的是防止戒断症状的出现。

    一旦吸烟成瘾,吸烟者“失去了自由”,必须保证足够的香烟供给方能安定,烟瘾大着甚至身上带上两包烟,大烟瘾者对于禁烟的场所最为痛苦,如在上飞机之前,特别是长途飞行,非常紧张,怕在飞机上发烟瘾。下飞机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取行李,不是上厕所,而是冲出去抽烟。

    (二)实验证据

    在成瘾行为的研究中,有很多比较能反应人类成瘾行为的实验动物模型,如自我给药模型(self-administration model),如图所示,自我给药模型是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当试验动物在做出程序所设定的动作后,即可获得一定量的药物。由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的用药行为,故在成瘾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评估成瘾物质奖赏和滥用潜力时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对人类有犒赏作用的药物,均能造成实验动物自我给药模型,最易造模的成瘾药物如兴奋剂(如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和阿片类药物(如海洛因、吗啡等),尼古丁同样可以是实验动物实施自我给药[11]

    (三)神经生化证据

    尼古丁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使nAchR构象上发生变化,通道打开,阳离子通过,发生信号转导变化,引起伏核多巴胺释放. 这导致了吸烟后短暂的奖赏/满足感。对于烟草成瘾的戒断与渴求,临床上常常使用尼古丁戒烟糖替代,能起到缓解戒断症状与渴求的作用[12]。另外,nAchR半激动剂,Varenicline (Champix/Chantix,)能够激动受体,在治疗烟草依赖中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13]。

    四、小结

    不管从社会、心理角度,还是从生物学角度,不管从临床角度,还是从动物实验角度,吸烟是一个成瘾性的问题。从公共卫生角度看,由于吸烟的人数很大,所导致的疾病负担远比吸毒更为严重。尽管烟草工业给政府创造的税利,但研究发现,由于吸烟所导致的总经济损失紧3 000亿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 [14]

     

    当然,应对烟草危害的方法也应该从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期望新的戒烟方法的同时,社会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8 (http://www.gov.cn/gzdt/2008-02/28/content_904170_2.htm,access on 2008.3.26)

    2. Corrao MA, Guindon GE, Sharma N, Shokoohi DF. Tobacco Control Country Profiles. Atlanta, G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0.

    3. Yang G, Lixin F, Tan J et al. Smoking in China: Findings of the 1996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JAMA 1999, 282:1247–53.

    4. Hao W, Young DS and Li LJ et al. Psychoactive substance use in China: Gender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factors. Addiction. 1995, 90:1505-1517.

    5. 朱尊权. 我国卷烟降焦与发展混合型卷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烟草科技,1999, (3)3~5.

    6. Yang G, Lixin F, Tan J et al. Smoking in China: Findings of the 1996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JAMA 1999; 282:1247–53.

    7. WHO,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WHO, Geneva, 1992.

    8.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DSM-IV).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9. 郝伟(主编). 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精神病学(第五版) (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0. 郝伟 杨德森. 107例戒烟就诊者的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194-197,1992.

    11. 郝伟. 犒赏与成瘾. 见: 鞠躬主编,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神经生物学(供研究生用) PP 543-557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2. West R., McNeill A, Raw M. Smoking cessation guideline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an update, Thorax 2000, 55:987–999.

    13. Rollema H, Coe JW, Chambers LK et al. Rationale,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partial agonists of α4β2 nAch receptors for smoking cessation.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 2007, 28: 316-325.

    14. 李玲、陈秋霖、贾瑞雪等. 我国吸烟模式和烟草使用的疾病负担研究. 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7:26-30

     

    本文是郝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 李则宣 黄任之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410011

    小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知名的女性饰品公司里做前台接待,上班充满了干劲。一晃两年过去了,小美对工作一点都打不起精神,总盼望着周末快快来临。踢开高跟鞋,换上宽松的家居服,看看杂志、做做美容、打打游戏、会会朋友,过得惬意无比。最近,她感觉周末实在太短暂,一眨眼就又上班了。从星期天下午开始,内心就莫名的焦躁和烦乱,一点小事也容易动怒。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勉强入睡,总会被噩梦惊醒,不是梦到被上司责骂,就是被无理取闹的客户投诉。第二天,红肿着眼睛去上班,和同事一比,自己实在是太缺乏专业精神。浑身乏力,妆容粗糙,衣服的颜色也不对,沮丧感如同浪潮将她整个人完全淹没。

    小美在周日里对上班的恐惧心理,在许多上班族中也非常普遍,这其实一种职场上的工作倦怠,或者说是心理疲劳。个体为了保持心理的活力和新鲜度,总需要输入新的、良性的心理刺激来维持这种正性的平和心境。并且,不同的个体,由于性格和气质不一样,对一个组织的心理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而职场上有固定的工作模式和要求,很难迎合许多个体形形色色的心理需要,个体不得不为此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来服从单位组织的发展目标,如果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疲劳可能会因人而异地持续一段时间,这种心理倦怠感,不会因为短暂的周末休息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在休憩之余,更感工作乏味而无趣,对即将面临的周一工作而抱有更大的抵触和焦虑情绪。从症状上看,心理疲劳轻则减少工作时间、应付、厌恶或逃避工作,重则形成焦虑症、抑郁症或酒精滥用等精神障碍,还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心理疲劳是怎么形成的呢?可能与职场环境有很大关系:

    第一是职场压力增大,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工作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重压而非成就,比如大美一天需要处理几十个电话,接待不少的潜在的客户,还要为公司员工定午餐、定车船票和安排人员食宿,忙得一回家就栽倒在床上,这就是她为什么特别渴望周末的直接动因。

    第二是人际冲突,如果某个组织有小团体氛围,蜚短流长就很容蔓延开来。单纯的大美深受其害,如果她对客户职业性地微笑和细致服务,背后就有人非议想傍大款;如果她主动为销售经理阶层的人泡茶、倒咖啡,清理桌面,就会惹得办公室的老大姐阴阳怪气地嘲讽,说她是想飞高枝儿的小麻雀。此类事情多了,大美吓得畏手畏脚。一想到上班,条件反射地浮现出老大姐狡黠的面孔。

    第三是面临职业发展的困顿,强求自己去实现某种憧憬,爱与人攀比,如有人面临转岗,有人需要离职进修,还有人为事业转型而犹豫不决。大美也在烦恼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天天做前台肯定不现实。可自己学的中文,既不懂技术参与设计,又自知没有能力去搞推销,那还能做什么呢?如果去充电,微薄的薪水更捉襟见肘了;真想换个出租房,现在住得非常差劲,和三户邻居公用卫生间,洗澡都是大问题。可什么都要钱。工作三年,总共给父母孝敬了2800元,那父母养自己何用?能力低,待遇薄,小美忍不住鄙视自己,心情更加低落。

    当然,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比如某人早就对工作有所怨言,但突然被提拔,内心的激情一下子就被激活而忘我地投入工作,解除心理疲劳的困顿状态。小美就感觉自己缺少一剂强心针,让能自己生龙活虎地开动起来。其实,不妨参照下面的做法来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一、坚定目标,淡化结果。如果过多地膨胀着自己的愿望,把别人的行为结果当做自己超越的理想,内心就容易贪婪而不满足,滋生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饥荒感”。事实上,每个人的发展都有特定低谷期和高峰期,耐心地做好自己手头工作,怀着梦想多干一些,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才能消除那种急于求成的失望感,才不会对工作感到泄气。

    第二、欣赏自己。快乐工作,首先要成为一个快乐而心态平和的工作者。如果经常为自己的处境而厌烦自己,自责自己,总习惯于对自己吹毛求疵,打击否定,那就活得太累了,心理不倦怠才怪?

    第三、尽量与周围人和睦共处。职场人士,怀着竞争之心,尖酸刻薄在所难免,所以对这种不顺耳的话最好一笑了之。实在气不顺,可找信任亲友倾诉一下,将心理垃圾及时消除。平时,工作中坚持原则和底线;在工作范围之外,可适当给其他同事一些举手之劳地帮助,做得大大方方,别人也就无话可说。天长日久,职场不再让头疼,干起工作来,也神清气爽,心胸开阔。

    第四、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职场变化诡谲,人事变迁迭起,往往让平庸的职员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如果有主见,应该审时度势,分析公司和行业的发展,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然后为此早做打算。一旦时局变化,就可放手一搏。之前,忙得充实而愉悦,越是深入,越感乐趣。

     

    当然,其他心理消除疲劳也可配合使用,比如每天做半个小时最感兴趣的事,全心投入,忘掉工作;或者锻炼二三十分钟,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者适量补充一点香蕉或巧克力,这被称作是改善情绪的食物。总之,如果要想消除心理疲劳,就请先从早睡开始,保持足够的睡眠量,让自己的生活作息朝着良性的心境主动做出改变,才能赶跑心理疲劳这个坏东西。

  • 我最近在考公备考,突然脑子里不停响音乐,让我非常困扰,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每天睡眠时间充足,但却存在失眠问题,每天凌晨两点才能入睡。这种幻听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我的注意力和生活质量。

    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非常耐心地与我沟通,详细了解了我的问题。医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帮助我梳理了病情,让我感到很受到关心和支持。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得到了合适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细心。他们不仅准确评估了我的病情,还给予了我很多关怀和支持。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克服这个困扰,重拾正常的生活。

  • 我在一家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因为我一直在抑郁症的困扰下苦苦挣扎了六七年。医生非常专业,首先提醒了我在进行诊疗前必须完整查看病例,还告诉我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专业医师陪伴。医生非常关心我的问题,给予了我5次提问的机会,还提醒我尽量一次回复完整,节约问诊次数。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病情,详细了解我的主诉。当我提到我已经使用抗抑郁药物六七年时,医生并没有急于开药,而是继续与我沟通,了解我的用药情况和相关评价。医生的细心和耐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印象深刻。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上传了处方并等待药师的审核。医生还提醒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还是需要前往医院就诊。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我对医生的服务非常满意,感觉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专业。

    问诊结束后,我感到非常满意,也对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服务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以后有需要时还可以找到这位医生进行便捷复诊。

  • 我在一次线上问诊中向医生咨询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医生非常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病史,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不仅熟练掌握医疗知识,还能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让人感到很放心。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案,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我对医生的服务非常满意,感到非常感激。

    这次线上问诊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也让我更加相信医学科学的力量。我会继续关注自己的健康,也会把这次宝贵的经历分享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 我和医生的对话

    今天我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咨询了医生关于喜妙普的处方。医生很耐心地与我沟通,了解了我的主诉后,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提供了需要开具的处方,医生非常快速地为我开具了处方,并提醒我可以直接预约药品。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一键预约了药品,并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时会及时线下就诊。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沟通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医生也提醒我前往医院就诊。在结束问诊后,我对医生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决定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对患者的关心,让我对线上问诊有了更多的信任和依赖。

  • 我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了一位精神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医生很耐心地听取我的主诉,并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处方审核并预约了药品。整个问诊过程非常便捷,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致的态度让我感到很满意。

    在问诊结束后,我对医生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我会根据医生的建议继续进行治疗。如果需要诊疗,我会前往医院就诊。

  • 我在一家互联网医院咨询了医生,询问能否开具盐酸帕罗西汀的处方。医生非常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用药情况,还提醒我在用药前注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很快就得到了处方,并且可以便捷预约药品。整个问诊过程非常方便,医生也很有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

    我对医生的服务非常满意,感觉得到了专业且周到的医疗服务。

  • 我是一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患者,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令人困扰的事情,我想向医生寻求帮助。我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的妈妈最近的精神状态有些异常,她总是对我爸爸进行严格的管控,无论我爸爸去哪里,她都要打电话监视他。她总是怀疑外面有人,而且对亲戚和子女的劝说也没有什么效果。

    我感到非常担忧,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互联网医院,希望能够得到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经过和医生的沟通,我了解到了妄想症状可能与精神病有关,医生建议了一些药物治疗的方法,并且告诉我注意事项。我感到非常感激医生的耐心和专业,我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并且希望妈妈能够早日康复。

  • 我在一家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在开始诊疗前,提醒了一些重要事项,包括医生必须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以及不得开具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这些提醒让我感到医生非常负责任。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医生始终保持着友善和耐心,倾听着我的主诉并给予了专业的支持和建议。医生还提醒我,学习能够提高自己,对抑郁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医生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对话中,医生始终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尊重我的意见和选择。即使我在一些问题上有所抱怨,医生也始终给予理解和建议。

    最后,医生提醒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应前往医院就诊。这让我感到医生非常负责任,不会轻易给出诊断和治疗建议,保护了患者的权益。

    总的来说,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感受到医生的友善、耐心和专业,也让我意识到学习对抑郁的重要性。

  • 我48岁,最近经常盗汗,肚疼,焦虑,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方便又省时。在医生的耐心倾听和专业指导下,我得到了及时的诊疗建议和药物处方,解决了我的身体不适问题。互联网医院真的很方便,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也让我更加信任医生的专业水平。

    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耐心细致地了解我的病情,给予我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医生不仅擅长沟通,还能客观评价病情,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让我感到非常放心和安心。

    通过互联网医院问诊,我不仅得到了及时的诊疗服务,还能在家里就能完成开具处方、预约药品的流程,真的很方便。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服务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次愉快且高效的问诊体验。

  • 我发现最近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于是决定在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通过与医生助理的沟通,我了解到医生助理可能会辅助医生了解我的病情,方便医生更快的给我诊疗建议,我对此感到很满意。

    医生助理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情况,包括发病/损伤诱因,症状持续时间,之前的治疗情况等,还提醒我需要上传检查结果。这让我感到很贴心,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状况,以便医生能够给出最准确的诊疗建议。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得知自己服用的利培酮可以换成阿立派唑,医生也询问了我的症状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细心关怀印象深刻。

    最后,医生帮我开具了处方和检验单,还提醒我需要上传既往病历以便审核。整个问诊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医生的细心和专业让我对线上问诊有了全新的认识。

    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非常感谢您的信任!请对话结束后对我的服务作出评价,祝您生活愉快,再见!

    之后有任何其他问题,可在互联网医院搜索“医生马俊华”找到我,享受优惠、便捷复诊!

    这次的问诊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关怀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